丁麗
摘 要:微信的發(fā)展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但也為虛假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土壤。本文從微信的傳播特征談起,歸納了微信中虛假信息的表現(xiàn):即信息內容易存在失實性和虛假性;分析了微信虛假信息生成的原因,提出了針對虛假信息的防范措施。
關鍵詞:微信;虛假信息;生成;防范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8-0046-02
隨著新媒體的日益普及,以微信為代表的新的媒介平臺迅速興起。微信的崛起和發(fā)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也加速了人人成為信息傳播者的進程。其在改變信息傳播方式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患,微信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征給虛假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土壤,也考驗著媒體人和大眾的道德倫理與媒介素養(yǎng)。
一、微信的傳播特征
微信作為繼微博之后新的“微”媒介平臺,改變著受眾接受信息、傳播信息的方式。微信主要以點對點傳播為主,通過好友之間的傳播和朋友圈傳播,加速了信息傳遞的進程,增強了朋友關系的親密性。同時,它也改變了用戶的信息接收習慣,使信息接收更加快速、便捷,內容更加豐富多樣。微信作為日漸普及的一種傳播方式,有其特有的傳播特征。
第一,用戶推廣功能強大。微信的用戶推廣主要有以下途徑:一是通過其自有的社交軟件來推廣。微信作為騰訊開發(fā)的新的社交軟件,最開始就是利用現(xiàn)有的QQ 好友資源來獲得用戶,其次再通過讀取用戶的手機通訊錄來增添新的好友。這種方式在微信最初的應用階段使其獲得了大量的用戶。因這種用戶是建立在“熟人”的基礎上的,所以雙方在原有的感情基礎上,用戶黏性進一步增強;二是通過位置定位來添加附近的好友。微信有“雷達加朋友”,通過雷達掃描附近的人來加好友,這其中有熟人,也有生人,這種做法無形中就擴大了用戶范圍,達到了很好的推廣效果;三是微信的群聊功能,這種方式將熟人和陌生人放在一個群組里,大家通過交流增加感情,感興趣的還可以通過群聊私下加好友,而且群聊除聊天外,還可以辦公、在線授課、現(xiàn)場直播等,其利用率越來越高,用戶大有離不開微信之勢。
第二,信息交互跟隨性強。手機不離身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而微信則是一款基于智能手機的移動通訊軟件,用戶可以隨手拍一些圖片并附上當時的感想就可以發(fā)布,而其他人就可以即時看到他的狀態(tài),這即是人人皆媒的生動體現(xiàn)。與電話不同的是,微信可以記錄圖像、聲音等,并實現(xiàn)即時傳輸。微信的這種優(yōu)勢更新了傳播形式,豐富了傳播內容,提高了傳播速度,而這些又反作用于微信的發(fā)展[2]。
第三,使用方便快捷。隨著微信的發(fā)展,其在社交功能基礎上開發(fā)了支付功能,更加快捷方便,支付功能有轉賬、手機充值、理財、借貸、生活繳費、信用卡還款、AA收款、紅包等,還有卡包功能,這些支付功能大大方便了用戶,也使得用戶群更加穩(wěn)定,加之后期的微店功能,使其受眾群越來越廣,用戶黏性越來越強。
二、微信虛假信息的表現(xiàn)
微信使用便捷的同時也為虛假信息的滋生和傳播提供了先天的土壤。微信虛假信息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內容存在失實性。微信方便快捷的特點決定了它的自由性極強,用戶發(fā)言不受限制,也沒有審查關卡,所以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發(fā)布和接收信息,且信息一經(jīng)發(fā)布,其他用戶可以立即看到。這些特點導致了微信信息非常容易出現(xiàn)失實性,且傳播擴散非常快。失實性信息的發(fā)布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某些發(fā)布者沒有核對信息,以偏概全,致使信息失實。如轟動一時的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去世的事件。當社交軟件“推特”一出現(xiàn)該信息,國外的CNN,國內的各大媒體都第一時間進行了轉發(fā),而不是先去核實信息的真假,導致一時之間,微信圈、微博圈“蠟燭一片”。不久,當新加坡官方辟謠消息傳來,又是“致歉”聲一片;二是一些轉發(fā)者無意間“助紂為虐”。他們可能是朋友圈的好友,也可能是某些公眾號,其內容主要集中在一些名人的身上,或者一些“好心提醒”類,或者請大家“熱心幫忙”類等。比如,名人的“被死亡”事件最先往往是從微信開始的。有人盤點過近年來“被死亡”的名人,如金庸就已“去世”了20多次,還有于文華誤發(fā)的著名劇作家閻肅去世的消息,還有成龍、六小齡童、余秋雨、瓊瑤等都被死亡過。這些消息經(jīng)過微信的轉發(fā)持續(xù)發(fā)酵,一時傳遍了各個媒體,大家紛紛表達哀悼,令人啼笑皆非?!昂眯奶嵝选鳖愔饕呛蜕眢w健康有關的,比如什么不能吃,吃什么可以使身體更健康,某個時間轉發(fā)某信息可以保父母、親人平安等。這些子虛烏有的信息也在微信中迅速傳播,有人就信以為真,結果誤人誤己。熱心幫忙類就更多了,比如每到高考時就會出現(xiàn)某某丟了準考證,大家?guī)兔D發(fā)幫助尋找等,這些利用人們的熱心和善良來誤導大眾的失實信息大大降低了微信的公信力。
另一方面是信息存在欺騙性。微信傳播的虛假信息使不少人上過當。比如有的微信公眾號為了博取用戶的眼球,故意篡改、虛構一些信息來吸引用戶關注,增加點擊率。如,2015年3月16日,一則告白信在微信朋友圈瘋傳,里面講述了一個讓很多人感動的愛情故事。標題是《那個叫小麗的女孩,十年了,我回來找你了》,這條告白被瘋狂轉發(fā),閱讀量激增,很多人一邊轉發(fā),一邊真心誠意地祝他們幸福。可是有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這則告白在網(wǎng)上居然有幾十個版本,情節(jié)一致,只是換了地名、校名和人名而已。杭州的版本是尋找李麗,成都的版本是尋找胡秀,輝縣的是李瑩,大田的是陳婉晴。這個案例利用了年輕人獵奇、窺探隱私、同情、對感情類敏感等的心理,制造了這樣一出鬧劇,其動機就是為了贏得點擊率,吸引用戶關注,博取眼球。類似的案例還有,2015年7月18日,陜西榆林子洲縣突降大暴雨導致山洪,一名90后女護士遇難。微信里相關視頻和報道密集傳播。但有人卻利用此事制造假消息。7月22日,ID為“陜北資訊”和“靖邊在線”的微信公眾號先后發(fā)出了《陜西府谷遇23年來最大暴雨17人失蹤》和《昨日下午綏德城區(qū)突發(fā)大雨,兩人被洪水沖走》兩條微信,隨后相關網(wǎng)安部門鎖定該信息為虛假消息,責令發(fā)布者刪除并致歉。還有一些虛假信息的傳播會使牽涉其中的人員產(chǎn)生巨大損失。比如,在柑橘有蟲事件之后,每當應季水果上市的季節(jié)就會有各種負面信息傳播,比如,櫻桃有蟲、荔枝有毒,香蕉有催熟劑對身體有害,草莓有農藥洗不干凈等,這些欺騙性的信息給果農和商販造成巨大損失。
三、微信虛假信息生成原因
微信虛假信息的生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由微信平臺自身的缺陷導致的。微信平臺具有快捷、開放、分享、參與等天然優(yōu)勢,但是作為傳播媒體的一種,也有著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致命的缺陷。一方面,微信信息的產(chǎn)生和傳播缺乏傳統(tǒng)媒體的“把關人”。所以,盡管它能實現(xiàn)人人參與,快速傳播,但同時其謠言和虛假信息的含量也非常高;另一方面,微信由于其用戶眾多,容易產(chǎn)生強烈的群體極化。某些具有煽動性、宣泄不良情緒的負面信息會使微信淪為某些群體事件的輿論工具。
二是由虛假信息的發(fā)布者蓄意造成的。主要表現(xiàn)在:1.一味追求快捷而喪失對信息真實性的把握。比如誤報李光耀去世的新聞,記者為了追求快捷,忽視了去核實信息的真實性這一原則,導致出現(xiàn)了大面積的不良影響;2.為了吸引用戶關注而違背職業(yè)道德。某些微信公眾號為了吸引“粉絲”關注,用欺騙的手段來發(fā)布一些所謂的獨家信息、勁爆信息,有的甚至發(fā)布一些低俗信息來誤導大眾,造成惡劣的影響;3.故意制造一些言過其實或聳人聽聞的標題來獲得點擊率。一些微信發(fā)布者故意玩文字游戲,利用用戶的獵奇心理,用一些容易讓人產(chǎn)生歧義的文字作標題來欺騙用戶點擊。用戶點擊之后所看到的往往并不是標題所述那樣,有的甚至是病毒網(wǎng)站或暗含吸費軟件等,給用戶造成巨大損失。這些“標題黨”已經(jīng)成為微信圈的“公害”,它直接推動了謠言的產(chǎn)生和傳播,其背后都反映了價值觀判斷的失誤[3]。
三是微信虛假信息的監(jiān)管難度大。由于微信自身的開放性、共享性、傳播迅速性等特點,使得它的監(jiān)管難度非常大。每天在微信平臺上都會產(chǎn)生大量的信息,雖然有關鍵詞過濾的審查,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微信的信息發(fā)布者和接受者都具有盲目性和不可控的特點,使得其監(jiān)管難度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大大增強[4]。
四、微信虛假信息防范措施
微信虛假信息傳播造成了惡劣的影響,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所以,對微信虛假信息的防范勢在必行。
第一,用法律來監(jiān)管。治理虛假信息,監(jiān)管部門行動要快。監(jiān)管部門應盡快補充、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做到“有法可依”;在執(zhí)行時應快速做出反應,出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不要等到亂象叢生時,才被迫應對[5]。
第二,微信平臺維護者和各地網(wǎng)安應擔負起“把關人”的作用。由于微信進入的門檻較低,任何個人和組織都可以申請,但是,申請人的素質良莠不齊,致使微信傳播的內容不乏虛假成分。所以,微信平臺的維護者和各地網(wǎng)絡安全部門應擔負起“把關人”的作用,加強信息審查,對制造假信息、傳播假信息者應給予警告、封號等懲罰措施,嚴重者應讓其承擔法律后果。
第三,微信用戶應自覺提高媒介素養(yǎng),要自律。不能不計后果的發(fā)布虛假信息,廣大用戶在轉發(fā)時也應自覺辨別真?zhèn)?,對虛假信息進行自覺抵制,不能以訛傳訛,“助紂為虐”。
第四,傳統(tǒng)媒體應發(fā)揮其謹慎、權威的信息發(fā)布優(yōu)勢。一般的傳統(tǒng)媒體如報紙、電視、廣播等,都是代表官方的立場,有多年來形成的新聞采編和發(fā)布程序,經(jīng)過層層審核、把關,給受眾提供真實的信息。所以,傳統(tǒng)媒體在報道熱點事件之前,一定不能圖快,應努力鑒別事件真?zhèn)?、遵守新聞選擇的規(guī)律,絕不能被微信的熱點事件牽著走,更不能加以炒作。
參考文獻:
[1] 方興東,石現(xiàn)升,張笑容等.微信傳播機制與治理問題研究[J].現(xiàn)代傳播,2013(6).
[2] 李家聲.“微時代”的傳播負影響[J].新聞研究導刊,2015(10).
[3] 于洋,張音.內容同質化求快不求真 新媒體需治“七種病”[N].人民日報,2015-04-02(23).
[4] 崔穎敏.自媒體時代下對微信中虛假信息泛濫的一點思考[J].科技風,2014(12).
[5] 劉興民.網(wǎng)絡虛假新聞的影響與治理[J].青年記者,2013(12).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