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
電影《大魚海棠》注定會成為這個夏天一個現(xiàn)象級的電影,這部志在復興國漫的大制作,因其濃郁的東方色彩和12 年的等待情懷擊中大多數(shù)觀看者。在并不算長的中國電影發(fā)展歷史中,《大魚海棠》會否成為一個標志性制作,對電影史的回望或許可以幫我們理出一個基本的脈絡。
對資格的影迷而言,8 月1 日是中國第一次放映電影的紀念日。從1896 年8 月1 日到今天, 剛好120 年。對于生在清末的上海,有幸在徐園的茶樓“又一村”觀看電影的國人來說,那一天, 不僅是他們?nèi)松囊粋€重大時節(jié),也是中國電影發(fā)展的一個重大時節(jié)。他們或許已經(jīng)忘記了那天播放的電影短片的內(nèi)容,但它的表現(xiàn)形式一定讓他們感到耳目一新:既像中國的皮影戲,卻又比皮影戲更逼真、動作更連貫,因為是靠發(fā)電投影, 所以他們稱其為“電光影戲”,這就是“電影” 之所稱的起由。
開放的上海成為西洋奇技的第一試驗場,這并不是偶然,中國人對電影的接受和歡迎程度也超出老外們的意料。1897-1898 年,來自美國、俄羅斯、意大利以及葡萄牙的幾位商人先后在上海的茶樓和跑冰場等地進行商業(yè)電影放映,使電影在這個東方大都會漸成氣候。
從開放之埠到首善之區(qū),電影在北京的傳布, 并沒有等待多長的時間。1902 年,一個外國人在前門打磨廠租借“福壽堂”放映電影,使皇城根腳下的人們也開始領略了電影的風采。 從明初形成的石料打磨傳統(tǒng)工藝,被電影這個西洋鏡攻陷, 終是時代進步使然。連抱殘守缺的滿清皇室也按耐不住,把電影請到了宮中。據(jù)史料記載,1904 年, 慈禧太后70 歲壽誕之時,英國駐華公使曾進獻放映機一架,影片數(shù)套,為慈禧放映電影。但因發(fā)電機故障導致爆炸,后被慈禧禁止。無獨有偶, 大臣端方次年也在家宴中放電影時發(fā)生放映機爆炸事故,不得不讓人懷疑西洋人是否在放映機上做了手腳。
但這并未影響電影在民間的受歡迎程度。上海《游戲報》曾對早期電影在市井中播放受到市民歡迎的情況進行了報道“……美國電光影戲, 制同影燈而奇妙幻化皆出人意之外者……座客既集,停燈開演;旋見現(xiàn)一影,兩西女作跳舞狀…… 觀眾至此幾疑身入其中,無不眉之為飛,色之為舞。忽燈光一明,萬象俱滅?!?/p>
到1905 年,電影經(jīng)由北京的影響,漸漸在中國穩(wěn)定立足。但此時的片源,無一不是出自西洋人之手。也是在這一年,老北京的著名實業(yè)家任慶泰,在他自己開設的“豐泰”照像館天庭里主持拍攝了第一部國產(chǎn)京劇記錄片《定軍山》, 主演是京劇演員譚鑫培,這部電影,普遍認為是中國民族制片業(yè)的肇端之作。
中國電影制作公司的出現(xiàn),在《定軍山》拍攝之后的8 年,即1913 年。電影實業(yè)家張石川同當時來中國拍攝電影的美國人依什爾合作,從另一個美國人布拉士其手里接辦了他于1909 年創(chuàng)辦的“亞細亞影片公司”,并改名“亞細亞中國影戲公司”,這便是中國第一家攝制影片的公司。公司攝制的第一部影片,就是由張石川導演的《難夫難妻》。此后,由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 從動漫到技術流的3D,中國電影一步一步縮小了和世界的距離,并在世界影壇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影的票房奇跡。
當有人說,從《大魚海棠》中看到了宮崎駿《千與千尋》的影子時,或許這并不是對經(jīng)典模仿的不屑,而是靠近動漫世界標桿的一種激勵。今天, 我們的心態(tài),當在熔鑄數(shù)代人、積累120 年的觀影經(jīng)驗之后,放下新奇和崇拜,樹起自信和超越, 如此,中國的標準性制作不難成為世界的標志性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