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愛民+徐乃佳
監(jiān)測血糖,已經(jīng)融入了糖友的生活。無論在家還是來醫(yī)院就診,早餐前的空腹血糖是糖友必查項目。但是餐后2小時血糖,似乎沒有引起重視。餐后2小時血糖,是進餐后從第一口飯算起,2小時后的血糖值,也是血糖監(jiān)測的必備項目。這個血糖值大于7.8mmol/ L,即為餐后高血糖。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均容易出現(xiàn)餐后高血糖,這在中國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如上海地區(qū)的糖尿病調研顯示,在高血糖人群中,88%的患者伴有餐后血糖升高;而在西方人群,這個比例僅為57%。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餐后血糖老控制不好?這樣下去危害大嗎?如何才能控制好,應該控制在什么水平呢?
餐后高血糖原因多
餐后高血糖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總的來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進餐后胰島功能缺陷,分泌胰島素不足。
◎機體對胰島素作用不敏感,胰島素的降糖作用減弱。
◎消化、吸收加快,血糖急劇升高。
◎進餐量增加,攝入升糖太快的食物如粥類等。
◎其他。如餐后某些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多,肝臟里儲存的葡萄糖不聽指揮,跑到血液里。
餐后高血糖危害大
餐后高血糖,不僅僅是血糖急劇升高,還帶來血糖的波動,嚴重危害身體健康。
首當其沖的就是對胰島β細胞的毒性,加重胰島素分泌障礙。
其次是遍布全身的血管受傷。無論是分布于眼底、腎臟的微血管,還是來自心臟和大腦的大血管,餐后高血糖及隨之而來的血糖波動容易造成血管硬化,形成血栓,引起相關器官缺血缺氧,導致視網(wǎng)膜病變、冠心病、腦梗塞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增加。
另外,餐后高血糖及血糖波動還會影響老年人整體認知,導致執(zhí)行和注意力障礙。
控制標準因人而異
那么,糖友餐后2小時血糖應該控制在什么范圍最合適呢?這要因人而異,結合病情和社會因素,在盡量減少低血糖的基礎上,逐漸平穩(wěn)安全地使血糖達標。
一般而言,糖友餐后2小時血糖控制在7~12mmol/L即可,年齡大或低血糖風險高、預期壽命短或醫(yī)療條件差或獨居者,餐后2小時血糖不宜低于10mmol/L;而病程較短、年齡較輕,且無糖尿病并發(fā)癥和其他嚴重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最好控制在7.8mmol/L以下。
3招讓血糖不“高”不“低”
面對“萬惡的”餐后高血糖,糖友要避免高血糖,但又不能出現(xiàn)低血糖,即讓血糖“高”不成“低”不就,不出現(xiàn)劇烈波動,這樣才能讓整體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控制良好,有助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fā)生,對血壓和血脂的控制也有益處。如何做到呢?方法不外乎飲食、運動和藥物。
◎飲食:首先應在醫(yī)生指導下按身高、體重及活動量確定飲食方案,定時定量。在種類選擇上,宜選擇升糖能力較弱的食物,如低脂肪飲食;宜食用粗雜糧,少食用精細糧,以食用非發(fā)酵面、半發(fā)酵面的主食為主,粥類少食為宜;食用根塊類食物如土豆,應選擇炒食方法,避免蒸或制成泥。如出現(xiàn)餐后高血糖、下一餐餐前低血糖,可在醫(yī)生指導下分餐,例如早餐后高血糖,中餐前低血糖,可將早餐三分之一留在上午10點進食。
◎運動:應該安排在餐后半小時進行,以中等強度的運動為宜,包括快走、打太極拳、騎車、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注意預防運動引起低血糖的風險。運動后最好監(jiān)測血糖,如血糖<5mmol/L,可進食少許蘇打餅干、水果等。
◎藥物:可選擇降低餐后血糖為主的藥物,如口服類的阿卡波糖、瑞格列奈、格列吡嗪等,注射類的有超短效或短效胰島素、艾塞那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