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嫻
科學是一門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并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但很多學生在學習時感到很多科學概念和公式難以理解和掌握,從而影響學習積極性,成績難以提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采取從理論到理論、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方法,只能使學生厭煩科學,上課昏昏欲睡,課堂氣氛沉悶、缺乏活力。因此,在科學課堂組織中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成為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科學課堂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一、尊重愛好,從生活走進科學
在科學課堂教學中多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大有幫助。
如學校旗桿頂部的定滑輪的用途,黑板反光的防止,市場桿秤的作用,夏天乘涼場地潑水降溫的做法,夏天冰琪淋冒出的“白氣”與冬天人口吹出的“白氣”形成的實質、“鉆木取火”和“有火必有風”的解釋等,生活中的例子,信手拈來,比比皆是。學生意識到學習科學會使他們變得懂事、聰明,并且能夠利用它解釋生活中碰到類似的問題求知興趣隨之而來。
課堂教學內容的設計和課堂教學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尊重學生的愛好,盡量將教材的內容“生活化”和“社會化”,將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周邊事物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課堂上,在生活中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體驗中不知不覺地增長知識,提高學習科學的愛好。
二、營造幽默,打造風趣的課堂
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表達形式上的藝術美,把師生放在同等的地位,把一些空洞的科學語言轉化為生活語言并且加入一些合理的幽默,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心情下學習科學。
如教學“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可以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以牙還牙”等語言描述。在講解光的折射知識時,我們看到水里面的魚是由于光從水斜射入空氣中發(fā)生偏折形成的虛像,這時我們可以形象的稱此魚為假魚(甲魚),學生肯定會哈哈大笑,印象深刻。
風趣幽默的教學口語能使枯燥的科學知識趣味化,使學生樂于接受、樂于學習,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
三、靈活運用,結合現代教育技術
科學教學中,利用計算機來模擬各種難于想象的過程或空間變化,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興趣,又能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而且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觀察植物》時,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自然的美景,然后,再用動畫演示植物的開花過程,給學生感受花朵的美麗,認識四季中各種有代表性的花朵,再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認識,學會和身邊同學分享自己的認識。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春夏秋冬的變化過程,克服了學生的時間障礙,學生感受變化過程就容易多了。多媒體課件使用,使教學內容顯得更逼真、更形象,提高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給了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
在教學光的反射和折射的難以理解或難以想象的科學概念、模型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可以十分直觀的解釋、演示出來;在《聲音的發(fā)生與傳播》一節(jié)中如果使用語言和文字向學生講授聲音的發(fā)生不但需要發(fā)聲體,而且還需要介質時,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抽象,難懂。如果利用Flash制作課件,聲帶振動(發(fā)聲體)通過空氣(介質)傳播到人耳(接受體),內容就會變得直觀學生容易接受。因此靈活運用多媒體模擬科學現象,可變抽象為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培養(yǎng)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和抽象思維的能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
四、鼓勵動手,培養(yǎng)學生勤勞習慣
一堂40分鐘的科學課,是由多個實驗活動—問題—實驗活動組成的,如在教學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燈、投影、錄像、多媒體等各種電化教學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優(yōu)化了教學環(huán)境,拓寬了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思路,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科學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課堂上學生不僅要學習科學知識,還需掌握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這使得實驗過程是不可缺少的,它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科學教材上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對于班上一些好奇心較強的學生,可以指導他們做土電話、浮沉子、針孔照相機、水果電池、指南針、電動機等,通過把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只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大多數學生均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既能提高學生的素質也能提高學生的能力,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能大面積調動中下生學習的積極性。
五、開展競賽,進行適當思維活動
課堂上,通過適當緊張的競賽思維活動讓同學們興趣增強,思維大為開闊。由于競爭是在合作的前提下進行的,所以他們在課余討論,堂上爭論得相當熱烈。在這樣的良性競爭環(huán)境下,他們會互相監(jiān)督、互相幫助,你追我趕,學習熱情高漲。學生在參與和競爭中,享受到成功的愉悅,培養(yǎng)了競爭意識和不甘落后、不怕困難的進取精神。
在教《讓燈亮起來》一課時,老師分別向學生出示了三種材料:導線、小燈泡、電池。告訴學生:“今天,我們來開展一個競賽,看看哪個小組在最短的時間內能使一只小燈泡亮起來?”學生一聽,興致就來了。個個積極想辦法,人人動手操作,當小燈泡亮起來時,學生都很高興,這讓他們對簡單的電路有了認識。當老師又提出比比哪個小組最快讓兩只小燈泡同時亮起來時,學生又興致盎然地投入到活動中。有的小組用了串聯(lián)的方法,有的小組用了并聯(lián)的方法。那么這兩種連接的方法有什么區(qū)別呢?我把這一問題又拋給了學生。他們經過一番探索,有了自己的發(fā)現:在并聯(lián)電路中,取下其中一只小燈泡,另一只小燈泡還會亮,而在串聯(lián)電路中就不行;并聯(lián)電路連接的小燈泡比串聯(lián)電路連接的小燈泡還要亮……老師還引導他們觀察,知道了教室、家居等場所都是用了并聯(lián)的方法來連接電路的,使課本知識與生活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且還啟迪了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