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科 劉寒梅 沈 波 葛春亮 張 威
(浙江天地環(huán)??萍加邢薰菊憬贾?10003)
脫硫系統(tǒng)塔外漿液箱的選型及應用
孫科劉寒梅沈波葛春亮張威
(浙江天地環(huán)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3)
介紹了塔外漿液箱技術,以及在某電廠脫硫提效改造中塔外漿液箱的選型和應用,結合改造前后的數據,表明塔外漿液箱技術在改造工程中具有脫硫效率高、改造量少、設備利舊率高、投資低、施工和停機時間短等優(yōu)點。
塔外漿液箱;脫硫效率;液氣比;pH
隨著新《火電廠大氣污染排放標準》(GB13223-2011)和《煤電節(jié)能減排升級與改造行動計劃(2014-2020年)》的頒布與實施,明確要求長三角等重點區(qū)域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基本達到燃氣輪機組的排放限值,浙江地區(qū)將在2017年底所有600MW及以上新建與在建的火電廠完成超低排放改造。
超低排放改造要求SO2的排放要求小于35mg/Nm3(6%O2),這對已建機組的脫硫提效改造任務提出了艱巨的挑戰(zhàn)。典型的石灰石-石膏法脫硫效率可達97%左右,但無法滿足新排放任務的要求。
在脫硫系統(tǒng)運行過程中,影響濕法脫硫效率的參數主要有漿液品質、煙氣分布均勻性、液氣比、漿液pH值、Ca/S比等因素[1]。
目前在石灰石-石膏法脫硫技術中,常用的能夠滿足新SO2排放限值的提效技術有增加液氣比技術、采用均流增效板技術、雙脫硫塔串聯技術[2]、單塔雙循環(huán)技術[3~5]、旋匯耦合[6]技術等。
2.1增加液氣比提高脫硫效率。
液氣比對脫硫效率的高低有著重要影響。在吸收塔設計中,循環(huán)漿液量的多少決定了SO2吸收表面積的大小,在其他參數不變的情況下,提高液氣比相當于增大了吸收塔內的漿液噴淋密度,從而增大了氣液傳質表面積,強化了氣液兩相間的傳質,提高液氣比是提高脫硫效率的有效措施。當然,液氣比增大會促使循環(huán)泵流量和吸收塔阻力增大,從而增加電耗。
2.2采用均流增效板提高脫硫效率。
吸收塔均流增效板能改善吸收塔內煙氣分布,煙氣和漿液的流場分布影響吸收塔介質的傳質、傳熱和反應進行程度。對于無均流增效板塔,改善煙氣分布最有效的措施是增加均流增效板,使進入吸收塔內的煙氣分布均勻,避免偏流問題;而對于已有均流增效板的吸收塔,可以通過調節(jié)均流增效板開孔率、加裝第二層均流增效板來達到目的。均流增效板塔相對于空塔的缺點是吸收塔阻力相對較高,引風機電耗較高。同時,均流增效板上可保持一層漿液,可沿小孔均勻流下,形成一定高度的液膜,使?jié){液均勻分布,液膜使煙氣在吸收塔內與漿液的接觸時間增加,當煙氣通過均流增效板時,氣液充分接觸,均流增效板上方湍流激烈,強化了SO2向漿液的傳質,形成的漿液泡沫層擴大了氣液接觸面,提高吸收劑利用率,可有效降低液氣比,降低循環(huán)漿液噴淋量。
2.3雙脫硫塔串聯方式提高脫硫效率。
雙脫硫塔串聯方式即原吸收塔后增加一個吸收塔,原吸收塔出口的煙氣進入新增的吸收塔進行再次脫硫。該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一二級吸收塔脫硫效率分別為90%時,總的脫硫效率就可以達到99%。該方式的缺點是對場地的要求較高,不適用于原布置已緊湊的場地。
2.4單塔雙循環(huán)方式提高脫硫效率。
單塔雙循環(huán)技術特點是吸收塔分為上、下兩個回路,每個回路均是一套噴淋系統(tǒng),上回路漿液循環(huán)箱置于吸收塔外,下部管道連接上回路環(huán)漿液循環(huán)泵,并與吸收塔內部的上回路噴淋層連通,吸收塔中部的上回路漿液收集盤置于上回路噴淋層下方,并由底部管道與上回路漿液循環(huán)箱連通;下回路漿液循環(huán)箱置于吸收塔內的底部,下回路噴淋層置于上回路漿液收集盤下方。單塔雙循環(huán)技術優(yōu)點是脫硫效率較高,可達98%以上,缺點是工藝復雜、投資較大、改造工期長、改造工程量很大。
2.5采用旋匯耦合器提高脫硫效率。
旋匯耦合技術通過在吸收塔內部增加旋匯耦合裝置,提高煙氣均勻程度以及氣液的傳質、增加煙氣停留時間,其優(yōu)點是可以降低液氣比,缺點是增加煙氣阻力并引起電耗增加,同時投資費用較高。
以上技術均可以提升脫硫效率,但是提高吸收塔液氣比是一種比較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提高液氣比就需要增加漿液循環(huán)量,對于改造項目,漿池容積有限,液氣比的提高,勢必導致漿液停留時間不足,當漿液停留時間小于3.5min時將影響石膏結晶和脫硫效率。為增加漿液停留時間,可以通過抬塔的方法實現,這種方法往往施工較為困難、工程量大、投資大、施工安全系數低。另外一種方式就是設置塔外漿液箱。
塔外漿液箱技術是在改造項目中,在吸收塔附近增加一個漿液箱,吸收塔與塔外漿液箱底部通過管道直聯使?jié){液導通,在塔外漿液箱可以通過新增循環(huán)泵使?jié){液進入吸收塔噴淋層。同時,吸收塔與塔外漿液箱的氣體通過連通管可以導通。
增設塔外漿液箱,可以增加漿池容積,增加漿液停留時間。并通過增設循環(huán)泵,提高了液氣比,從而達到脫硫提效的目的。
在改造項目中,塔外漿液箱技術相比于其他技術,具有改造量少、設備利舊率高、投資低、施工和停機時間短、適用于高硫煤改造等突出優(yōu)勢[7]。
以某電廠為例,該電廠共4臺600MW機組,原脫硫裝置采用石灰石-石膏濕法脫硫工藝,無旁路、有回轉式GGH、無增壓風機。其中,吸收塔帶一層均流增效板,并設有三臺循環(huán)泵和三層標準型噴淋層。表1為改造之前的吸收塔參數。
表1 改造之前吸收塔參數
機組燃煤實際含硫量約為0.6%~1.0%,吸收塔入口SO2濃度范圍為1326 mg/Nm3~2220mg/Nm3。運行中一般開啟2臺循環(huán)泵,脫硫效率91.5%~92.5%,煙囪出口SO2濃度為99 mg/Nm3~188 mg/Nm3。
為了提高脫硫效率,對該電廠的脫硫系統(tǒng)進行改造。在滿足脫硫提效要求及改造工程量盡量小的前提下,選擇塔外漿液箱技術,可以在提高液氣比的同時而不影響吸收塔漿液停留時間。經計算,當液氣比達到15.27L/Nm3時,可以滿足SO2出口濃度≤35 mg/Nm3的超低排放限值要求。按照設計漿液停留時間3.7min計,需要漿池容積2001m3,而吸收塔原有漿池容積只有1611m3,仍需要設置一座390m3的塔外漿液箱作為補充,選擇塔外漿液箱規(guī)格為Φ7.6m×10m,其中運行液位為8.5m。
具體改造方案為:一層標準式噴淋層+兩交互式噴淋層+一層均流增效板+塔外漿液箱。具體內容為:(1)將原有均流增效板開孔率調整為29%。(2)將2、3兩層標準型噴淋母管及噴嘴改為交互式噴淋系統(tǒng),保留下層標準式噴淋層。(3)原有3臺流量為8163m3/h的循環(huán)泵利舊,其中A循環(huán)泵的揚程從21.6m改造至23.8m。增加1臺流量為8163m3/h的循環(huán)泵并與吸收塔連接,與原有3臺循環(huán)泵進入兩層交互式噴淋層;同時再增加1臺流量為10850m3/h的循環(huán)泵并與塔外漿液箱連接,進入下層標準式噴淋層。有一臺漿液循環(huán)泵作為備用。(4)增設1座塔外漿液箱,直徑7.6m,高10m。塔外漿液箱和吸收塔的底部采用DN1600的管道連接,其頂部與吸收塔液面以上采用DN200的管道連通;塔外漿液箱配置側入式攪拌器和強制氧化風系統(tǒng)。(5)拆除回轉式GGH。由于回轉式GGH的實測漏風率可到2%以上,在設計工況時原煙氣側向凈煙氣側泄漏的SO2濃度可達35mg/Nm3,此時再對脫硫系統(tǒng)進行提效也無法滿足要求。因此為保證系統(tǒng)脫硫效率,需要拆除回轉式GGH,具體的系統(tǒng)圖見圖1。
圖1 塔外漿液箱技術系統(tǒng)圖
在運行過程中,一般開啟4臺循環(huán)泵,液氣比維持在15.27L/Nm3左右,吸收塔和塔外漿液箱液位維持在8.5m左右。
隨著漿液pH值的升高,有利于漿液對SO2的吸收,但是如果繼續(xù)升高,石灰石的溶解會受到抑制,使石灰石利用率和石膏品質下降[8]。但當pH過低時,亞硫酸鈣的氧化也會受到抑制,而且由于硫酸鈣結晶會導致結垢[9]。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吸收塔的pH維持在5~5.5之間,塔外漿液箱的pH維持在5.5~6之間。吸收塔漿液較低的pH有利于石膏的結晶,而塔外漿液箱中較高的pH可以使?jié){液進入噴淋層時較容易吸收SO2,最終可以提升整個系統(tǒng)的脫硫效率和石膏的結晶。#1機組經塔外漿液箱技術改造之后,脫硫效率始終維持在98.5%以上,吸收塔出口煙氣SO2排放濃度≤35mg/Nm3,滿足脫硫提效的要求。
表2 塔外漿液箱技術應用前后運行參數對比
該電廠通過運用塔外漿液箱技術,實現了脫硫提效改造的目標,脫硫效率始終維持在98.5%以上,滿足SO2新要求的排放限值。
塔外漿液箱技術,特別適用于脫硫改造項目,具有改造量少、設備利舊率高、投資低、施工和停機時間短、適用于高硫煤改造等優(yōu)點,應用前景非常廣泛。
[1]張荀,柏源,李忠華.濕法脫硫效率影響因素分析及策略研究[J].電力科技與環(huán)保,2013,04:47-49.
[2]李興華,何育東.燃煤火電機組SO2超低排放改造方案研究[J].中國電力,2015,10:148-151+160.
[3]李娜.石灰石-石膏法單塔雙循環(huán)煙氣脫硫工藝介紹[J].硫酸工業(yè),2014,06:45-48.
[4]李建軍,何文峰.單塔雙循環(huán)脫硫增容改造[J].電力安全技術,2015,08:38-42.
[5]王國強,黃成群.單塔雙循環(huán)脫硫技術在300MW燃煤鍋爐中的應用[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3,05:51-54.
[6]李新超.管束式除塵器與旋匯耦合器在脫硫技術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5,33:3.
[7]劉劍軍,趙志華,嚴學安,伍雄斌.濕法脫硫裝置SO2吸收系統(tǒng)增容改造方案探討[J].電力科技與環(huán)保,2011,06:33-35.
[8]杜謙,馬春元,董勇,吳少華.循環(huán)漿液pH值對濕法煙氣脫硫過程的影響[J].熱能動力工程,2006,05:491-495+546.
[9]王振華.煙氣脫硫中pH值對脫硫過程的影響[J].價值工程,2014,08: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