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惠民
把肉拿走
文/周惠民
現(xiàn)代人流行素食,不但有健康原因,還有道德因素,認為飛禽走獸一樣有獸權(quán),不可隨意侵犯,禽流感、狂牛癥等流行病的出現(xiàn),多少與人類不尊重生命有關(guān)。這種說法言之成理而且勸人向善,雖然是一詞莫贊,可是總覺得這是現(xiàn)代人衣食既足后的閑工夫。對古人而言,素食可就是件嚴肅的事,孟老夫子認為七十歲的人有肉吃是教化行,說明當(dāng)時人七十歲以前能吃肉的少,才有肉食者鄙的說法。的確,戰(zhàn)國時期許多貴族要養(yǎng)士,但提供的伙食卻也不是太好,粗食淡飯,所以馮諼要唱長匣歸來兮,食無肉。無肉可吃當(dāng)然是因為畜產(chǎn)少,所有土地都種作物,沒有牧草,肉自然就少了。
每年二月間,許多地方的羅馬公教信徒都舉行“嘉年華”(Carnival)活動。慶典活動結(jié)束之后,便進入“四旬齋”(Lent)時期,開始齋戒四十天。所謂“嘉年華”即源自意大利文Carnelevare(把肉拿走)。貴族階級的持齋只是把肉拿走,還可以吃魚;農(nóng)民卻往往連口飯都沒得吃,必須挨餓(fast)。想想古代冬末春初,存糧吃完,新谷未登之際,除了挨餓,還能如何?所以古代的四旬齋往往就等于挨餓。還虧得哥倫布將馬鈴薯帶回歐洲,解決許多歐洲人的飲食問題,受惠最深的應(yīng)屬愛爾蘭人和波蘭人。近代以前,許多歐洲人日常生活中只有馬鈴薯加牛奶,可不就是素食者。即使只有馬鈴薯可吃,還是要講究品種,就好像米不單是米,還要分蓬萊、在來,池上、越光一樣。
吃馬鈴薯也有許多花樣,蒸、煮、炒、炸之外,還要講究調(diào)味。瑞士有一道名菜叫raclette,將馬鈴薯切片蘸著溶化的奶酪吃,乍吃之下,味道尚可,但吃多了不是那么好消化,容易脹氣。當(dāng)日子好過些,雞蛋也成了佳肴,歐洲素食者光就煎蛋(omelette)一樣,就可以鬧出許多花樣:奶酪煎蛋、洋蔥煎蛋、洋菇煎蛋。古代日本人也吃得相當(dāng)素,對蛋的料理也挺在行,除了著名的茶碗蒸之外,打蛋中加上許多糖、少許鹽,放在小方鍋中煎成塊狀,也是美味,只是膽固醇可能高些。
要吃素,還是當(dāng)中國人好些,素菜素面,都各有滋味。為了服務(wù)居士、大德或是游方的出家眾,各地都有素菜館,不外乎功德林、香積廚之類,煎煮炒炸,樣樣行。三十多年前,臺北火車站東側(cè)有家素食館,就叫做“素菜之家”,頂拿手的是什錦素面,有豆仁、香菇、面筋、冬筍等澆頭,打過鹵,淋些香油,香聞十里,青江菜、豆腐干丁餡的素包子也相當(dāng)有名,后來素菜之家廚房失火,波及附近幾家餐館,以后在別處另起爐灶,就不復(fù)夢見矣。
吃素不是件壞事,但對于習(xí)慣吃葷的人如區(qū)區(qū)敝人而言,大概只能偶而為之,想持之以恒,還真不容易。水滸傳中提到魯提轄殺人之后,跑到五臺山剃度出家,成了魯智深,在廟門中關(guān)了四五個月之后,心里只想到“往常好酒好肉每日不離口,如今教灑家做了和尚,餓得干癟了”,所以找到機會,就要大吃大喝解饞,才一下山,就能聞到狗肉香,豈是偶然?葷食做得好吃,教人聞香下馬并不難,所以才會有“佛跳墻”、“僧破禪”這類菜式??墒且獙⑺厥匙龅煤贸赃€真不容易,三十多年前念大學(xué)時,總有阮囊羞澀的時候,只好爬上指南宮吃齋飯,那還真是不得已而為之,要是有錢,誰也不愿意。
吃素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心無雜念,青菜豆腐都是美食;另外一種則是風(fēng)雅所致,就不免有種種花樣,素食餐廳竟也有炒肉絲、五花肉片或是鰻魚、雞、鴨,蒟蒻(即魔芋)也成了魷魚、花枝俗稱烏賊。——編者注,恐怕難逃“意淫”之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