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詞匯學習,除了把握其準確外,還要把握它的美感。準確是指其具體內容,美感是以內容為核心而產生的神韻、氣氛、效果等等。好比一個人,他有具體的長相,但還有說不清的氣質、風度。我們選演員時先看是不是漂亮,再看是不是有氣質,這氣質就是美了。漂亮和美還是有區(qū)別的。通常漂亮是指材料本身的質量,偏于具體的實在的一面,而美則是在材料的基礎上生發(fā)出來的抽象的感覺。畫家吳冠中講過一個故事,他在一座古廟里遠看一座佛像非常美,到近處一看,不美了,這佛像是木頭做的,年久受損,滿身蟲眼,讓人頭皮發(fā)麻。它的材料已不漂亮,但遠看仍不失其美,因為其結構、輪廓生的一種氣度美還在。同樣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有的人長得漂亮但沒有風度,不能算美;有的人外表雖丑一點但很有氣質,又不失其美。詞匯和人一樣也有有形與無形的美。有形的一面是字的構成,這被書法家擴張為一門專門的藝術。無形的一面則為文章家所利用,文章的美叫“意境”,而這意境是從挖掘和運用每一個詞的美感開始的。
詞的美感來源有二。一是它在造詞之初就有十分的生動感,能調動你的形象思維,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如聞其聲,如見其形,有的就是一幅畫、一個景、一個故事,甚至是一首歌,美在其中。特別是許多成語,如“拾級而上”,是指人上臺階, “拾”是由“涉”轉化而來,有跋涉的動感;“級”即是“階”,但比“階”多了群體和延伸的概念,一級一級升到高處?!笆凹壎稀北阌辛艘粋€人連續(xù)攀登的形象。這就是詞本身的美感。
第二種情況是這詞在使用過程中所形成的歷史背景、搭配關系,而有了一種輻射效應。如射線、磁場一樣,看不見,卻在起作用。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fā)凡》中稱之為詞的“包暈”現象,就像要起風了,月亮周圍會有一個暈圈。實際上就是詞意的外延,從而產生的美感。比如“報社”和“報館”,本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但習慣上民國時期稱報館,進入新中國時期后稱報社,于是讀者一見這詞,就有時代背景的聯(lián)想?!拔幕蟾锩敝?,北京的紅衛(wèi)兵破“四舊”,把大街上的照相館都改成了照相社,他們雖不懂詞的“包暈”原理,但他能感覺出“館”與“社”的新舊之別。
可知文章要從細心揣摩詞匯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