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
《管子·五輔》有這樣一段話:圣明的君主要以“禮”教導(dǎo)人民,只有懂禮遵禮守禮,作君主的才能公正而不偏私,作臣子的才能忠信而不結(jié)黨,作父母的才能教養(yǎng)好子女,作子女的才能孝悌。這樣就可以做到下不叛上,臣不殺君,賤不越貴,少不欺長,疏不間親,新不間舊,小不越大……
要遵行禮教,奉行禮制,其中的一點就是要做到“疏不間親,新不間舊”。其實,疏不間親、外不間內(nèi),是人之常情。在《韓非子·說難》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宋國有個富人,一天夜里下了一場大雨,雨沖壞了這個富人家的墻。富人的兒子說:“如果不趕緊把墻修好,一定會有盜賊進(jìn)來偷東西?!?在他們隔壁有個老頭兒,也說墻不修好,一定會有人來偷東西。聽了他們的話,富人并沒有理會。誰知,這天晚上真就有人來偷東西了。富人丟失了很多財物,富人覺得自己的兒子很聰明,有先見之明,卻懷疑隔壁的老頭兒心懷不軌,心想,東西準(zhǔn)是隔壁那個老頭兒偷的。之所以如此,因為人們會不自覺地相信和自己比較親近的人,而不信任和自己關(guān)系遠(yuǎn)的人。這就是《智子疑鄰》的典故,通常拿來做交淺不能言深的世故教訓(xùn)。
在人與人交往中,一定要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不要做出交淺言深的事?!敖粶\言深”一說,歷史上多有典故和點評,蘇東坡曾在《上神宗皇帝書》中曰: 蓋未信而諫,圣人不與;交淺言深,君子所戒。任何人都有自己的行為方式,誰也不能代替別人選擇什么,作為旁人只能將自己的經(jīng)驗和想法委婉地告訴他,至于是否聽取,則取決于他自己,應(yīng)當(dāng)由他自主決定。旁人不要凌駕于他人之上,不應(yīng)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他人,替他人設(shè)計,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自以為是。這一點,魏文侯的謀士李克的做法值得借鑒。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魏國十分混亂,魏文侯準(zhǔn)備設(shè)置宰相。一天,魏文侯叫來他的謀士李克,說:“俗話說:‘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我想要任命宰相,在魏成子和翟璜兩個人之間選一個。魏成子和翟璜兩個人都很好,我不知道到底讓誰來做宰相,你覺得我用哪一個比較好呢?”李克對曰:“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闕門之外,不敢當(dāng)命?!币馑际?,“我聽說啊,職位低的人,不參與職位高的人的事,外面的人不參與里面人的事,疏遠(yuǎn)的人不參與親近人的事,我是一個與你關(guān)系又遠(yuǎn)、職位又低的人,不敢說什么意見?!蔽暮钫f:“這是國家大事,希望你不要推辭。”李克沒有正面回答魏文侯的問題,他說:“(這兩個人究竟讓誰來當(dāng)宰相)你只要調(diào)查一個人的過去就知道了。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dá)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通過這五條,就足以判斷一個人的高下,又何必要我指明呢!”
李克所說的調(diào)查一個人的過去,實際就是考察一個人的標(biāo)準(zhǔn)。一、“居視其所親”??匆粋€人平素與哪些人物交往,如與賢人親,則可重用,若與小人為伍,就要當(dāng)心了。魏成子周圍的人,大都是天下奇才,魏文侯經(jīng)常跟他們商討治國大計;而翟璜的左右,多為魏王的臣仆。二、“富視其所與”。看一個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財富,如只是滿足自己的私欲,貪圖享樂,沉淪于花天酒地,則不能重用;如拿自己的財物來接濟窮人,或培植有為之士,則可重用。這可是有天差地別的,魏成子雖然有很多俸祿,但是,其中九成都用來為國納賢,僅一成用于自己;而翟璜卻每天三一群、五一伙地胡吃海喝,沉迷于酒醉之中。三、“達(dá)視其所舉”。一個人處于顯赫之時,就要看他舉薦、重用些什么樣的人。倘若他重用的都是賢德之士,此人必然也很賢良,反之亦然。舉薦人才時,魏成子無任何私心,一心推舉賢德人才;而翟璜舉薦謀士的主要意圖卻是在結(jié)黨營私,就連李克也是他為了私利才舉薦的。四、“窘視其所不為”。當(dāng)一個人處于困境時,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茍且之事,不出賣良心,則可重用,反之,則不可用。五、“貧視其所不取”。人在貧困潦倒之際也不取不義之財,則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文侯深思片刻,馬上醒悟說:“你可以走了,我的宰相人選已經(jīng)決定了。”
李克出來,遇見了翟璜,翟璜問道:“我聽說文侯問你宰相人選,決定了沒有?”李克回答說:“魏成子可以做宰相?!钡澡环獾卣f:“我哪一點不如魏成子?國君缺西河守令,我推薦了吳起,使秦兵不敢東犯;國君擔(dān)心鄴縣,我薦舉了西門豹;國君征伐中山國,又是我推薦的樂羊;中山國攻克之后,一時物色不到合適的守將,我又推薦了先生您;國君的公子沒有師傅還是我推薦了屈侯鮒。結(jié)果是:西河大治,中山攻克,王世子品德日益增長。我為什么不可以做宰相?”
李克說:“我和你以君子相交,難道是想做大官?人主拿宰相的人選來問我,我不過說了用人的準(zhǔn)則。我推斷人主會選中魏成子為相,是因為魏成子善于結(jié)交賢士,所以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這樣的英才,這三個人人主都奉為老師;你所舉薦的五個人,國君都任用為臣屬。就這一點,你怎么比得上魏成子呢?” 李克一番話說得翟璜心服口服,翟璜思忖了一會兒,慚愧地說:“你說得沒錯,我是比不上魏成子。”后來,魏文侯根據(jù)李克的提醒,比較了魏成子和翟璜,最終確定魏成子擔(dān)任宰相。事實證明,魏文侯任用了魏成子之后,魏國迅速成為強國,就連西部的秦國也對它畏懼三分。這段故事在《史記·魏世家》和《資治通鑒·周紀(jì)一》都有記載。
做人忌“交淺言深”,宜疏不間親?!度龂萘x》第三十九回,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建安十三年(208)七月,曹操親率大軍南征劉表,大軍剛剛出發(fā),荊州內(nèi)部發(fā)生了變化。劉表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琦,次子劉琮。劉琦是劉表的原配太太生的,原配太太死后,劉表娶了蔡氏。按照慣例,劉琦應(yīng)是劉表的繼承人,劉表因劉琦長得很像自己,也很喜歡他。但是,劉琮娶了蔡氏的侄女為妻,蔡氏便喜歡上了劉琮,常在劉表面前說劉琦的壞話。劉表聽從后妻蔡氏的主意,就決定將位置傳給劉琮,逐漸疏遠(yuǎn)了劉琦。蔡氏的弟弟蔡瑁、劉表的外甥張允都是劉表的心腹,他們也都擁護(hù)劉琮。劉琦一天到晚活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
劉琦急死了,就去請教他的叔叔劉備。劉備有自己的打算,為了自保,他不想插足劉表的家事,就把燙手的山芋推給了諸葛亮,讓劉琦去問軍師諸葛亮。劉琦是諸葛亮的老婆黃月英的表哥,按說諸葛亮與劉琦還是親戚關(guān)系,但兩家卻無甚往來。聽了劉備的話,劉琦心里踏實多了,諸葛亮未出茅廬就能定出“三分天下”,那么,對付這點家務(wù)小事應(yīng)該是綽綽有余。于是,劉琦將自己的焦慮告訴了諸葛亮,希望他拿個主意。
誰知諸葛亮聽了總是避而不答,還故意岔開,劉琦越急,諸葛亮越是慢條斯理“而言他”。諸葛亮為什么一直拒絕給劉琦想法子呢?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介入別人的家務(wù)事,那是吃力不討好的事,稍不甚便會惹一身騷,不但不落好,弄不好還會被人理解為離間人家家庭關(guān)系的小人,雖然有點小親戚,但諸葛亮知道自己已經(jīng)是劉備的謀士,“疏不間親”,以他的身份是無權(quán)去干涉劉表的家事的,如果他做了干涉劉表家事的事情,就會擔(dān)上替劉備挑撥劉表家庭關(guān)系的罪責(zé)。更何況劉表老婆蔡氏是黃月英的親姨媽,不好意思說啊,家里還有夫人那一關(guān)呢。所以說,千萬不要輕易介入別人的家務(wù)事,古人說的“疏不間親,遠(yuǎn)不間近”,夫妻吵架,兄弟之間有紛爭,第三者絕不能隨便講話,這時候說任何話都是最笨的事,不然里外不是人。
劉琦想了一個辦法。第二天,他邀請諸葛亮游園,游玩得正高興時,劉琦請求諸葛亮給他出主意,再次遭到諸葛亮的拒絕。劉琦沒有灰心,又請諸葛亮喝酒,酒喝得差不多了,就對諸葛亮說:“琦有一古書,請先生一觀?!敝T葛亮喜歡看書,聽說有古書,心里很高興。于是,劉琦帶著諸葛亮登上一小樓,到了樓上,劉琦讓人悄悄撤走了梯子??酌魉奶幯惨暳艘环銌枺骸皶诤翁??” 劉琦泣拜曰:“繼母不見容,琦命在旦夕,先生忍無一言相救乎?”心想,這回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你要是再不支招,就別想下去。
“孔明作色而起,便欲下樓,只見樓梯已撤去?!眲㈢鶎χT葛亮說:“現(xiàn)在我倆上不挨天,下不著地,話從您口中說出,就鉆進(jìn)我一個人耳里,您總可以開口了吧?”諸葛亮怎么也沒想到懦弱的劉琦會使出這么一招,如今“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又見劉琦連哭帶跪,甚至還“掣劍欲自刎”,實在是沒有了辦法,只好為劉琦出了一招。諸葛亮不慌不忙地說:“您沒有看到申生留在京城卻遇到了災(zāi)禍,重耳逃亡在外卻獲得了安全嗎?”讓劉琦效仿“重耳在外而安”的例子,“上言乞屯兵守江夏,則可以避禍矣”。他讓劉琦向父親劉表請求帶兵外調(diào),既有了自己的部隊,又守了邊疆,跟后娘離得遠(yuǎn)遠(yuǎn)的,不起沖突,自然也就安全了。還有一層意思是,等劉表一過世,軍權(quán)在你手里,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諸葛亮只好講歷史故事,劉琦就懂了。晉獻(xiàn)公晚年寵愛驪夫人。重耳不堪后母吵鬧,離家出走。只有太子申生和驪夫人生活在一起。因為驪夫人和申生有矛盾,太子被晉獻(xiàn)公殺死。獻(xiàn)公病危,囑托大夫荀息主政,輔助幼子驪夫人之子姬奚齊繼位。獻(xiàn)公死后,諸公子爭位,晉國大亂,姬奚齊被殺,離家出走的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做了國君。
遠(yuǎn)離矛盾的漩渦,諸葛亮這番話半個字也不涉及劉表的家務(wù),只是說了一個歷史典故,劉琦心領(lǐng)神會,趁江夏太守黃祖被孫權(quán)所殺,他請求去江夏帶兵鎮(zhèn)守,找到了一個保全自己的辦法。
在《三國演義》還有個故事,叫《楊修之死》。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正月,曹操率大軍討伐劉備,劉備依據(jù)有利地形,采取不戰(zhàn)不和又不走的戰(zhàn)法,兩軍在漢中相持。曹操難以取勝,糧草又接濟不上,想退兵又恐被蜀軍取笑,心中正猶豫,夏侯惇入帳請示夜間口令。曹操正口嚼雞肋,隨口說“雞肋!”雞肋口令傳達(dá)到了行軍主簿楊修耳中,楊修立即吩咐屬下收拾行裝,說魏王要退兵了。接著,楊修解釋說:“雞肋這東西,吃之無肉,棄之可惜,正如我軍之處境、進(jìn)退兩難,不如早歸, 明日一定會撤軍。”于是,軍中皆準(zhǔn)備歸計。曹操指責(zé)楊修惑亂軍心,將其斬首示眾。
楊修乃曹操手下的行軍主簿,此人頭腦靈活,思維敏捷、文才飛揚、能言善辯,是三國時期著名的奇才,頗受曹操賞識。那么,楊修為什么會被曹操殺死呢?
造謠惑眾并非楊修的真正死因,而只是殺楊修的一個借口。書中說他“數(shù)犯操之忌”,賣弄聰明,曹操夢中殺人,眾人都以為是真,只有楊修道破,揭曹操的短,楊修好像是死于聰明反被聰明誤,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楊修不識時務(wù)摻和到了曹操的家事之中了。歷來宮廷奪嫡之爭,波譎云涌,同時期的袁氏三子奪嫡,摻和進(jìn)去的謀士無一善終,相比之下,賈詡就聰明得多,在曹操向他請教立嫡時,他只一句“吾正思袁公路耳!”點到即止,絕不多口。楊修參與立太子之事,參與到曹丕、曹植爭當(dāng)太子的家事中,這就是為臣的大忌。楊修與曹植交密,為其出謀劃策,曹丕秘請吳質(zhì)入府商議立太子事,楊修得知,向曹操告密。結(jié)果曹丕吳質(zhì)未見面,曹操就懷疑楊修在陷害曹丕。因為疏不間親,找不到吳質(zhì)是陷害太子,找到吳質(zhì),會使曹氏父子、兄弟不睦,你楊修也是罪人。后來,曹操出題考察曹丕、曹植治國的才干,楊修又為曹植出謀劃策,曹操都知道。策立太子, 是曹操的家事,是曹家最大的事情,關(guān)系到曹氏的未來,別人不敢也不該輕易論及。而楊修卻毫無顧忌,楊修的所作所為曹操早已洞察,楊修之死是早晚的事了??尚Φ氖?,事到臨頭,楊修還賣弄聰明,沒把握好自己的位置,招惹是非,結(jié)果死得很慘。
所以,為人處世,疏不間親還是要謹(jǐn)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