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玲 何衛(wèi)
摘 要:《詩經(jīng)·木瓜》中有“木瓜”“木桃”“木李”,“木”應理解為“果實”,相當于侗臺語中的ma:k9“水果”,與沙加爾上古漢語“部分谷實和水果名稱帶*m-前綴”的說法可互證?!对娊?jīng)》中的“木瓜”,不是我們熟知的南方木瓜,而邢公畹先生說的現(xiàn)代人還說的“木瓜”,很容易讓人誤會;邢公畹把泰語ma:k9muan6直譯作“木桃”,不符合侗臺語水果類“ma:k9×”漢語譯名的慣例。
關鍵詞:詩經(jīng) 木瓜 侗臺語
《詩經(jīng)·木瓜》中有“木瓜”“木桃”“木李”,它們是什么樣的三種名物,“木”字究竟作何解?這些問題曾引起一些學者的關注。鄔文清(2000)認為,木瓜、木桃和木李是象征男女愛情的木刻配飾。翟相君(1987)認為,《木瓜》詩的“木桃”和“木李”,指的就是“桃”和“李”,“木”是襯字,并沒有“木桃”或“木李”。趙民樂(1981)考證,“木瓜今舊名未變,……屬薔薇科木瓜屬”,“木桃”就是“樝子”,“木李”就是“榠樝”,三者外形相似。這三種看法比較有代表性。不過,最有影響的還是邢公畹(1991)的觀點:
“木瓜”這個詞現(xiàn)代口語還說?,F(xiàn)代人對“木瓜”一詞的內(nèi)部結構的理解是“木”修飾“瓜”;就是說,不是葫蘆科植物的果實,而是木本的瓜形果實。這種理解也說得通,但從詞源上看,恐怕不是這樣。否則,“木桃”“木李”就說不通。
后來,邢公畹(1999:465)又說:
《詩經(jīng)·木瓜》:“投我以木瓜”,“投我以木桃”,“投我以木李”。毛傳:“木瓜,楙木也,可食之木。”……可見“木”即是“實”,如果“木”指“樹木”,那就說不通,因為“樹木”既不可張口食之,也不能握持投贈?!疤易印碧┱Z讀作[ma:k9muan6],直譯即“木桃”。可知遠古“木瓜”“木桃”“木李”的“木”字不是樹木而是果實,這是上古漢語的殘存。這個用法和侗傣語表示果實的[ma:k9]一致。用漢語“木”*muk<**moo(與臺語該詞比較。
黃樹先(1995、2003)也幾次談到這個“木”字。他贊同邢先生的觀點:
“木瓜”“木桃”“木李”,傳統(tǒng)的解釋都桿格不通。緬文也有這樣的用法:[mak5man3]李子,[mak5mwan2]桃,但也許是來自漢語或臺語的借詞。
邢公畹先生所說的“侗傣語”,指侗臺語族壯傣語支的一些語言:
泰語 老撾 版納 德宏 壯語 布依 臨高
“果”ma:k9 ma:k9 mak9 ma:k3 ma:k9 ma5 mak7
以泰語為例,ma:k9表示“檳榔;水果,果實;量詞,顆,?!?。
邢公畹和黃樹先都是結合民族語言來考釋“木”字的,他們的視野更開闊,都認為“木”字表示果實。相比其他學者把“木”理解為襯字或理解為木刻,這是一個較大的突破,這又一次驗證了把古漢語和民族語言結合起來研究的優(yōu)勢。但筆者覺得邢先生的闡述中有兩個小的地方不很妥當,現(xiàn)提出與方家再討論:
第一,邢先生說“‘木瓜這個詞現(xiàn)代口語還說,現(xiàn)代人對‘木瓜一詞的內(nèi)部結構的理解是‘木修飾‘瓜;就是說,不是葫蘆科植物的果實,而是木本的瓜形果實?!?/p>
邢先生所說的“現(xiàn)代口語還說”的“木瓜”到底是哪種果實?有兩種可能,第一種,也就是大多數(shù)人尤其是南方人都熟知的木瓜,在今粵桂閩臺等地都有出產(chǎn),全稱為番木瓜,別名番瓜、萬壽果。但這種木瓜,原產(chǎn)熱帶美洲,17世紀才傳入我國,栽培歷史才三百多年。木瓜冠以“番”字,表明不是土生土長。邢先生當然知道這一點,所以他說的也就不會是這種木瓜,只能是第二種可能了,即趙民樂(1981)考證的,“薔薇科木瓜屬”的“今舊名未變”的木瓜。但這種果子(也叫“木瓜海棠”“榠楂”“木梨”“木李”),知道的人并不多,這樣,邢先生的話就很容易讓人誤解了。
第二,邢先生說“‘桃子泰語說作[ma:k9muan6],直譯即‘木桃”。
這是邢先生自己的直譯,是根據(jù)《詩經(jīng)》“木瓜”“木桃”“木李”的說法做的一種類推,其實《泰漢詞典》中并沒有這樣的譯文,只說是“桃屬植物的一種(產(chǎn)于泰北)”。壯侗族其他語言中也沒有用漢語“木”字來對譯ma:k9的例子。
泰語中的水果一般冠以lu:k10(植物的果實;圓形物;用于水果或圓形物的量詞),如“杏子”lu:k10h?:?1;也有冠ma4的,演變自ma:k9“[古]果子,水果”,如“桃子”ma4th?4(即peach,詞典中注明是漢語借詞)、“馬蹄”ma4f?:n2、“芒果”ma4mua?3、“木瓜”ma4la4k?2??赡芤驗槭枪糯梅?,ma:k9作前綴的很少,在《泰漢詞典》ma:k9條下,只列出ma:k9muan6一個,只解釋為“桃屬植物的一種(產(chǎn)于泰北),沒有給出對應的漢語譯名。
不光是泰語,侗臺語其他語言中也沒有用漢語“木”字來對譯ma:k9的情況。一些果類,侗臺語族民族先民首先栽培并命名,漢語沒有再命名,而是采用臺語名的,如“芒果”,壯語、岱儂語、泰語都叫ma:k7mua?3,漢語的“芒果”是半音譯半意譯詞,“芒”是mua?3的音譯,“果”是ma:k7的意譯。再如“荸薺”,壯語稱ma:k7tsit8,“荸薺”是漢語普通話叫法,南方漢語方言多叫“馬蹄”?!榜R蹄”就是壯語ma:k7tsit8的音譯,音譯時第一個音節(jié)的-k韻尾、第二個音節(jié)的-t韻尾丟失了。韋樹關先生(2000)認為“荸薺”也是借詞,其來源為:pi2t?hi(普通話) 壯侗語里確實有一些漢語名叫“木×”的果名,不過“木”字都是有詞匯意義的,指木本的或者果實是木質(zhì)的。正如邢先生(1991)自己所說,“是‘木修飾‘瓜;就是說,不是葫蘆科植物的果實,而是木本的瓜形果實。”上文說的番木瓜,傳入我國后,漢族和壯傣民族分別給它取了名。漢語叫它“木瓜”,就是因為它外形如瓜,但不像黃瓜、西瓜等屬葫蘆科植物的果實,而是長在樹上。壯語“木瓜”有兩種說法:一為mok8kva1,mok8即“木”,kva1即“瓜”,這個名顯然是對譯漢語名來的;二是ma:k9su?1,ma:k9是名詞“果子”,侗臺語習慣將總稱置于詞首,也可以看作表示果類的名詞前綴。su?1是“高”的意思,因為木瓜樹通??筛哌_5至10米,木瓜就長在木瓜樹梢上,正如壯族山歌里唱的那樣,“木瓜結果抱娘頸,芭蕉結果一條心”,這個名才是壯人按照本民族語言命名水果的習慣取的名。
漢語叫“木×”的果類,還有木菠蘿。木菠蘿也叫菠蘿蜜,是南方特產(chǎn)。漢語稱它為“木菠蘿”是因它不同于菠蘿,而是長在樹上,但全身長滿突起物的樣子像菠蘿。壯語叫ma:k9nam1,nam1是“荊棘”,是指它全身長滿的突起物。還有“木薯”man2fai4,man2是“薯”,fai4是“樹木”,是因為“木薯”纖維粗、肉質(zhì)硬,像木質(zhì),可用做糧食,也可用做飼料及生產(chǎn)淀粉等。
可見,壯傣語叫“ma:k9×”的果類,漢語對譯為“木×”的,“木”字都有實際的詞匯意義,而不是“ma:k9”的直譯。
最后還有一點,算是對《詩經(jīng)》中“木瓜”“木桃”“木李”之“木”表示果實的一個小小補充。據(jù)沙加爾(2004:95)研究,有證據(jù)表明,上古漢語中部分谷實和水果名稱也帶*m-前綴,如“葚”“實”“秫”等。沙加爾“部分谷實和水果名稱也帶*m-前綴”的說法,可能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木瓜”“木桃”“木李”中“木”與侗臺語ma:k9“果實”之間的音義關聯(lián)。
(本文為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語侗臺語詞義比較研究”[15BYY166]。)
參考文獻:
[1]黃樹先.“木桃”“木李”補釋[J].語言研究,1995年增刊。
[2]黃樹先.漢緬語比較研究[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2003.
[3]梁敏,張均如.侗臺語族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6.
[4]韋樹關.從語言看壯侗語族民族對中國農(nóng)業(yè)的貢獻[J].廣西民族
學院學報,2000,(4).
[5]鄔文清.《詩經(jīng)·邶風·木瓜》解碼[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
社版),2000,(12).
[6]邢公畹.1991 《詩經(jīng)》“木”字說[J].中國語文,1991,(6).
[7]邢公畹.漢臺語比較手冊[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8]翟相君.《<詩經(jīng)·木瓜>原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
版),1987,(3).
[9]趙民樂.木瓜·木桃·木李——談《詩經(jīng)·衛(wèi)風·木瓜》中三個
名物[J].教學與進修,1981,(4).
[10]沙加爾(著)上古漢語詞根[J].龔群虎譯.上海: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4.
[11]廣州外國語學院編.泰漢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陳孝玲 何衛(wèi) 廣西南寧 廣西民族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5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