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迪 梁憶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中國乃至東亞各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被民俗學者譽為中國四大傳說之一。這個故事是如此動人,又是如此久遠,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這個故事把人間的悲歡離合和天上的星象聯(lián)系起來,透露出一種其他民間故事所沒有的神秘氣息和傳奇色彩。
近來因為受西方情人節(jié)的影響,有一班憂國憂民的民俗學者和一些心思活絡的商人,也開始打起中國情人節(jié)的主意,因為背后有牛郎織女悱惻動人的愛情故事為依托,因此,七夕就被那些人一眼看中,文人的鼓噪加上商人的炒作,近年來七夕這個久已被國人冷落的節(jié)日好像突然熱鬧起來。一年當中,多過幾個情人節(jié),自然不是壞事。因此,把七夕當成情人節(jié)來過,沒有人會愚蠢地表示反對。但是,把七夕當成情人節(jié)來過是一回事,本來的七夕究竟是不是情人節(jié)則是另一回事,在當下的情勢之下,七夕的來歷,真還是一個迫切需要追問的學術(shù)問題。
織女七月之星,指引時令
牛郎織女的名字,《詩經(jīng)》時代的詩人們就已經(jīng)形諸歌吟。只是那時候的牛郎,還不叫牛郎,而叫牽牛,《詩經(jīng)·小雅·大東》,一口氣給我們報出了六個星星的名字:
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漿。
詩中的漢即銀河,而織女、牽牛、啟明、長庚、天畢、箕、斗都是星名??梢娫缭谖髦軙r期,那兩顆星星就獲得了織女和牽牛的名目了。而且,詩稱織女“不成報章”,又謂牽牛“不以服箱”,可見當時民間已把織女星想象成了一個紡線織布的女子,牽牛星想象成為一個牽牛拉車的牽牛郎,而且,織女和牽牛并舉,也隱隱流露出兩者之間脈脈相望的關(guān)系。可以想象,在這首詩歌被形諸筆墨之前,可能早就有關(guān)于牽??椗墓适铝鱾髅耖g了。
但從這首詩中,我們無法找到牽牛和織女與七月七關(guān)聯(lián)的線索。七月七是一個時間概念,而古人對星象的關(guān)注,也主要是源自星象對于時令的標示作用。
古人務農(nóng),甚重農(nóng)時,《大戴禮記》中的《夏小正》就是一篇最古老的華夏時間知識文獻,其中系統(tǒng)記載了古人的農(nóng)時知識,詳細敘述了夏歷一年十二個月中的農(nóng)事活動以及與不同時令對應的物候、氣象和星象。在《夏小正》的七月和十月記事中都提到織女星,十月與我們的話題無關(guān),撇開不談,且看其七月怎么說:
七月,秀雚葦。貍子肇肆。湟潦生蘋。爽死。荓秀。漢案戶。寒蟬鳴。初昏,織女正東向。時有霖雨。灌荼。斗柄懸在下,則旦。
其中,“漢案戶”、“初昏,織女正東向”、“斗柄懸在下,則旦”則言星象。
“漢案戶”,漢謂銀河,銀河的下端正好對著門戶的時候,古人就知道,到了七月了,該是夏去秋來的時候了。
“斗柄懸在下”,由于地球的公轉(zhuǎn),一年當中,斗柄隨季節(jié)的輪回而指向夜空的不同方向,因此,在夜晚的仰觀斗柄指向,可以判斷季節(jié)。隨著地球的自轉(zhuǎn),斗柄在一夜當中也隨時辰的流逝而回旋,觀察斗柄的指向可以判定時辰,“斗柄懸在下,則旦”意味到了七月,夜里只要看到北極的斗柄垂下來指向北方(下),就知道天該亮了?;蛘叻催^來說,如果在拂曉前看到北斗的斗柄垂向北方,就知道該是初秋的七月了。
《夏小正》的作者對于七月的天象言之特詳,除了銀河的走向和北斗的指向之外,又刻意提到織女星象,而正是這條關(guān)于織女星的記載,再清晰不過地向我們透露出牛郎織女與七夕之間關(guān)系的消息。根據(jù)天文學者的推算,《夏小正》時代七月份的黃昏,織女星恰恰升到了一年當中的最高點,即到了夜空靠近天頂?shù)牡胤剑簿褪钦f,這個時候,這顆皎潔的明星,正處在人們的頭頂上。“七月……初昏,織女正東向”,每當黃昏之后,農(nóng)人們仰望頭頂?shù)囊箍?,總會看到明亮的織女星最先出現(xiàn)在深邃的天幕上,散發(fā)著柔和的星光,旁邊有四顆星星構(gòu)成一個小菱形,傳說是織女織布用的梭子,其開口朝向正東,便知道七月到了。
織女星朝向東方,東方是什么呢?古時候的人們只要抬頭看去,就會一目了然,黃昏的夜空,在織女的東方稍偏南的地方,在“河漢清且淺”的東岸,不是別的,就是那顆讓織女朝思暮想,只能在七夕一會的牽牛星。牽牛和織女分居銀河兩岸,到了初秋夜晚,由于銀河正好轉(zhuǎn)到正南北的方向,直直地穿越頭頂?shù)囊箍?,因此,這個時候,分居河兩岸的牽牛和織女正好一東一西,隔著銀河,遙遙相望。說到這里,牛郎織女的故事不是呼之欲出了嗎?七月黃昏,夜空中這種銀河直貫南北、織女高懸天頂、牛女相映成輝的的景觀肯定給古人留下深深的印象,而“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意象自然就是從這種天象演繹而來。
但故事還沒有到此為止。上面的這一番分析,只說明古人為什么會在七月關(guān)注牽牛和織女,足以把牽??椗墓适潞推呦β?lián)系起來。但是,在滿天繁星中,織女和牽牛同其他星星一樣,那么,古人為什么單單對這兩個星象情有獨鐘,替它們命名,賦予它們?nèi)烁窈凸适履兀恳簿褪钦f,為什么他們要把其中的一顆想象為紡織娘并命名為織女,把另一顆想象成牽牛郎并命名為牽牛?
織女正東向,七月飛梭織布時
如上所述,在《夏小正》中,“織女正東向”,和牽牛隔河相望,是七月到來的標志。七月處夏秋之交,一入此月,則暑氣漸消,涼風乍起,天氣開始變涼,這個時候,女人就要開始忙碌了,紡線織布,準備寒衣,迎接即將到來的肅秋和嚴冬?!对娊?jīng)·豳風·七月》開篇就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bì)發(fā),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就道出了此意:“七月流火”,黃昏時候,大火星開始向西方地平線墜去,表明秋天開始了,“九月授衣”,九月已是萬物蕭殺的晚秋,該是穿寒衣的時候了。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制,那么,七月,就該是紡織娘們飛梭織布的時候了——《七月》通篇皆言時令,并諄諄告誡,“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表明這首詩就是一首流傳于紡織娘之口的歌謠。謳歌的主要是女子一年到頭的勞作和悲歡。詩的前三章,都是以“七月流火”起興,表明這首歌很有可能就是古時候的織婦們在七月螢火明滅的夜晚,在燦爛的星光下,一邊搖動紡車織布,一邊反復吟唱的。天上,織女星光璀璨,地上,紡織娘淺唱低吟,人間天上,相映成輝,那顆照耀著人間紡織娘勞作的明星,因此就被賦予了織女的名稱,成了人間織女的守護神。
七夕風俗與星象有關(guān)
說到這里,有人或許會問,我們談的原是七夕,而上面談論的卻只是七月,這一切,又與七月七這個特殊的時日何干?其實,七夕和織女的關(guān)系,表明它原本只是一個標志秋季開啟、女工伊始的日子。以織女作為七月星象的習俗可以追溯到距離現(xiàn)在五六千年之前,也許那個時候的華夏先民就已經(jīng)在講述著牽??椗墓适铝恕_@個時期,既然沒有成文歷法,因此,也不可能給這一天規(guī)定一個確切的日期,而只能在每一年夏秋之交根據(jù)天象和物候大致確定,因此,這個時候肯定不會有七月七這樣一個日期,也不會有七夕的概念。后來隨著天文學的發(fā)展和歷術(shù)的成熟,有了成文歷法,才可以用數(shù)字明確地標定日期,這個節(jié)日才可能在歷書中被固定在一個確切的日期。直到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詩意才會和七月七這個特殊的日子建立起扯連不斷的因緣?,F(xiàn)存的史料也表明,七月七的字樣只有在東漢之后的文獻中才屢屢出現(xiàn),而七夕故事和詩歌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才豐滿起來。
七夕節(jié)乞巧風俗,顯然就是源于其與入秋夜績、女紅勞作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晉人葛洪《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俱以習之?!绷喝俗阢痢肚G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jié)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石為針,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逼呦χ?,婦女開始紡績裁衣,因此在這一天陳設(shè)針線,祈求心靈手巧,既是一種鄭重其事的儀式,也是一種勞作季節(jié)開始前的心理準備。正是憑借著這種年復一年的乞巧儀式,牛郎織女的故事才代代相傳,流傳人間。
《荊楚歲時記》說七夕乞巧時要“陳果瓜于庭中以乞巧”,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等皆記載有七夕乞巧陳設(shè)果瓜祭獻牽牛織女的習俗。七夕何以必須陳設(shè)瓜果?有學者從瓜果聯(lián)想到“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的詩句,說這種活動象征女性崇拜或生殖崇拜,這未免太“即空見色”,想入非非。其實,這種習俗并無什么神秘意味或象征意味。七夕之所以刻意陳設(shè)瓜果,不過是因為七月之時,正是瓜果成熟的時候,《七月》云:“七月食瓜,八月斷壺,”“壺”通“瓠”,即葫蘆。七月之后,瓜果飄香,因此,婦女們于七夕聚會之際,陳設(shè)瓜果,作為祭祀牛、女的應時之物。其實,這些瓜果名義上是供神,最后終究還是被聚會的人間兒女們自己享用了。
正因為七夕與瓜果之間的時令關(guān)聯(lián),因此,漢代緯書《春秋合誠圖》說:“織女,天女也,主瓜果?!保ā堕_元占經(jīng)》引)則在古人心目中,織女儼然成了瓜果的象征。中國傳統(tǒng)星象圖中,在織女的東邊,牽牛星附近,有一組星的名字叫瓠瓜,瓠瓜邊上還有一組更暗的星叫敗瓜,顯然也是古人用為瓜果成熟時節(jié)的時間標志的,古人當黃昏之際看到這個星象出現(xiàn)在頭頂時,就知道該是斷瓠剝棗的時候了,而敗瓜的意思大概是說,如果不及時采摘,瓜果就會頹敗腐爛。
牽牛,八月之星,起源初探
在七夕故事中,織女和牽牛是密不可分的,以上我們說明了織女一名的來歷,那么,牽牛星又是由何取義,有何來歷呢?
牽牛,還有另一個名字,叫河鼓,《史記·天官書》說:“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其所謂牽牛,指二十八宿中的牽牛,而其所謂河鼓,才是銀河邊的牽牛,故《史記索隱》引《爾雅》說:“河鼓謂之牽牛?!便y河邊的牽牛何以一星而二名,既謂之牽牛,又謂之河鼓,而牽牛之名又何以一名而二星,既指銀河邊的河鼓,又指二十八宿中的牛宿,這實在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盡管各家對此現(xiàn)象的解釋各有千秋,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即銀河邊的牽牛(即河鼓)才是真正的牽牛、最早的牽牛,先民們最早所關(guān)注的是這個牽牛。牽牛所處的位置,近于星官圖三垣之一的天市垣,背靠天市左垣(城墻),前臨浩渺銀河(護城河),正處于扼守河津、護衛(wèi)天市的要塞重地,因此,就被視為守護天上城池的天兵將領(lǐng),故名之為河鼓?!妒酚洝ぬ旃贂费灾趺?,“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p>
先民們對于星空的關(guān)注,首先為了觀象授時,因此,體現(xiàn)授時意義的星名肯定早于此類政治星官名稱,明乎此,可以推斷,河鼓之名肯定為后起,是戰(zhàn)國星官體系建立之后所改,牽牛才是其固有之名。
那么,銀河邊的這顆星何以被命名為牽牛呢?《史記·天官書》云“牽牛為犧牲”,意為牽牛象征犧牲,犧牲指諸如牛、羊之類在祭典上宰殺獻神的牲畜?!对铝睢肪吞崾境鰻颗V妹c犧牲之間的時間因緣:春天,牲畜繁育,暮春三月,需要統(tǒng)計幼畜的數(shù)量,“犧牲駒犢,舉書其數(shù)”;六月,夏秋之交,草木豐茂,芻秣收割,故“命四監(jiān)大合百縣之秩芻,以養(yǎng)犧牲”,令臣民貢獻牧草以為養(yǎng)牲之飼料;八月,仲秋之月,正是動物膘肥毛豐的時候,于是天子巡視犧牲,察其體量毛色,合規(guī)中度的牲畜才能用為犧牲。到了臘月歲末,就該是宰牲祀神,舉行一年一度的郊天大典的時候了。八月“循行犧牲”,載于《月令》,表明其被古人視為犧牲飼養(yǎng)周期中的一個重要的時間點,而此時昏見南方的中星,作為視牲之月的時間標志,被命名為牽牛,可謂順理成章。
按照上文的分析,織女為七月之星,被作為秋天到來和女工伊始的標志,而牽牛為八月之星,被作為視牲和祭獻的標志,兩者時間不同,事義亦別,似乎毫不相干?其實,當七月織女星升上天頂并垂顧人間織婦之時,牽牛星就已經(jīng)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牽牛與織女之間,盈盈一水,原本相去不遠。七月過后,當一度高懸天頂?shù)目椗x開天頂向西傾斜時,牽牛星就后來居上,升上了最高點了,歲序也隨之進入仲秋八月。多情的牽牛就是這樣在織女身后緊追不舍,然而天命難違,這對生死冤家之間永遠間隔著那段咫尺天涯的時空距離,“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七夕初始與愛情無關(guān)
綜上所述,可見七夕故事和民俗的各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都可以由其與歲時的關(guān)系得以解釋:織女之名織女,因其為紡績之月的標志;牽牛之名牽牛,則因其為視牲之月即八月的標志;當此夏秋之交,織女星和牽牛星先后雙雙升上中天,隔河相望,牛女七夕會銀河的故事即由此而來;七夕穿針乞巧,不過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紡織季;乞巧之時陳設(shè)瓜棗,則是因為此時正是瓜棗成熟的季節(jié)。至于民間傳說中,因為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的相會之后,分手之際,織女都會傷心落淚,因此,每到七月七,天上就會飄下一陣綿綿細雨。七夕的雨水自然不是織女的淚水,七夕之所以多雨,不過是因為初秋七月,正是副熱帶高壓向北移動導致華北連綿秋雨季節(jié)開始的時候。總之,七夕故事的每一個關(guān)目都能在古人的時間感中找到源頭,天上的星星、人間的織女、初秋的陰雨以及成熟的瓜果,都因其在時序中的同時呈現(xiàn)而被聯(lián)系起來,被賦予相同的時序意義,被編織于同一個悲歡離合的故事。
七夕故事和風俗的時間性,表明它原本只是一個秋天的節(jié)日,七夕故事所蘊含的意義,也不過是時令轉(zhuǎn)換、秋天開始的消息。盡管有纏綿悱惻、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最初與愛情無關(guān)。七夕,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日,拉開了秋天的序幕,而秋天永遠是令人傷感的悲劇,秋風起兮,繁華落盡,萬物蕭條,令人黯然神傷。因此,七夕與其說是情人的節(jié)日,不如說是一個傷情的日子,與其說是一個令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屬的日子,不如說是一個自古多情傷離別的日子。七夕非愛情的季節(jié),因此,在古人的觀念中,七夕對于婚嫁,并非一個吉利的日子,牛郎織女的愛情,也并沒有花好月圓的意味。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代占卜簡書《日書甲種》就有以牛郎織女為占的條目,一條說:“丁丑、己丑取妻,不吉。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不果,三棄?!绷硪粭l說:“戊申、己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可見,在古人心目中,七夕故事,對于愛情和婚嫁而言,原本是兇多吉少的“下下簽”,是抽不得的。
時下國人炒作七夕情人節(jié)概念,原因之一是為了和西方的情人節(jié)抗衡,用心可謂良苦,然而,把七夕當成情人節(jié),可謂數(shù)典忘祖。本土意識為了回應外來沖擊而“復興”傳統(tǒng),卻不得不參照外來文化而對傳統(tǒng)進行重新闡釋,因此反倒使“傳統(tǒng)”成了外來文化的拙劣模仿。其實,中國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節(jié)的,它和西方的圣瓦倫丁節(jié)一樣,不在秋天,而在春天。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內(nèi)的春天節(jié)日,除了其特有的與農(nóng)事、祭祀有關(guān)的儀式內(nèi)容之外,無一不是風情搖曳的愛情節(jié)日,翻翻宋明話本、元人戲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們幾乎無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戲場上一見鐘情、私定終身的。說到底,萬物盛開、搖蕩性靈的春天才是滋生愛情的季節(jié)。(本文略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