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向陽
天老地荒的老關(guān)中,沒有人能夠準(zhǔn)確描繪她的第一聲啼哭,也沒有人能夠說清牛馬驢騾羊雞狗豬貓是如何被馴化為人類伙伴的。有人要說,這些動物與我們的生存文明八竿子打不著,寫鐵匠木匠石匠都在情理,但硬把騸匠拉到歷史舞臺上亮相,多有生拉硬扯小題大做之嫌。這話沒錯,騸匠不入史,騸匠屬下三流,文明史冊上太監(jiān)、盜賊、騙子、賭徒、妓女、嫖客,你方唱罷我登場,但確實少有史家詩人心血來潮,名正言順地給劁豬騸羊的騸匠涂脂抹粉。然而,離開了這些牲畜禽獸,人類的處境一定單調(diào)而艱澀。沒有牲畜,千里路上誰替我們拉車,萬頃良田誰替我們耕耘,漫漫長夜誰替我們守家護院、打鳴報時,而我們餐桌上的牛奶羊奶馬奶豬肉牛肉羊肉雞肉等珍饈美味又從何而來呢?倒是史圣獨具慧眼,處處留心文明開端時的蛛絲馬跡,理直氣壯地把騸匠這個光彩的行當(dāng),鄭重記錄在《史記·五帝本紀(jì)第一》:“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痹瓉?,這件事是我們始祖黃帝的一大功德,而不是我望文生義無事生非。
“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蔽磥砜梢匝b扮得花枝招展,但歷史卻無法閹割。抹殺騸匠的功勞,我們就無法回答子孫后代關(guān)于六畜家禽之類的學(xué)問,我們是不能支支吾吾“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楚辭·天問》中云,夏啟在征服了有扈氏以后,把俘虜罰作“牧豎”,強迫他們“牧夫牛羊”,即成為牧畜的奴隸,這段史料講明,夏朝已出現(xiàn)飼養(yǎng)牛羊的奴隸了。到了商朝,中國的農(nóng)牧業(yè)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一定的水平,畜牧在商代經(jīng)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馬、牛、羊、豬、狗、雞”這個六畜概念已形成。商王所用的御馬,有“御馬監(jiān)”負(fù)責(zé)飼養(yǎng)。翻開《詩經(jīng)》,在 305篇中提到羊的就有十多篇,馬有 29篇?!稛o羊》篇反映周宣王時期的養(yǎng)羊業(yè)相當(dāng)興盛,對羊的繁殖和經(jīng)濟價值更為重視了,如《禮記》記載:“大夫無故不殺羊”,“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據(jù)傳,我國在公元前 7000年左右便開始養(yǎng)牛,當(dāng)時為了吃肉,黃帝時代開始用牛駕車,西周時又用它耕田。而《詩經(jīng)》中的牛主要用作祭品。《禮記·王制》云 :“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迸Q蜇i三牲全備者,謂之太牢 ;只有豬羊者,曰少牢?!遏旐灐らs宮》 :“秋而載嘗,夏而 衡。白牡骍剛,犧尊將將?!睘榱耸骨锾旒漓胗玫呐M旰脽o傷,夏天就用欄木把它們?nèi)︷B(yǎng)隔離起來,足見鄭重其事。用紅色和白色的公牛祭祀,還要把酒尊也做成牲牛的形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奔漓朐诠糯鐣惺穷^等大事,而《詩經(jīng)》中作為祭品的牛,無疑為人類作出過巨大的貢獻(xiàn)。周朝是以農(nóng)為主的朝代,畜牧仍占有相當(dāng)?shù)牡匚?,王室設(shè)有專門養(yǎng)馬的機構(gòu),并根據(jù)馬的體形、年齡、性別等給予詳細(xì)而準(zhǔn)確的命名,按顏色分,有驪(純黑)、駽(青驪)、驖(赤黑)、駁(紅白色)、騧(身黃體黑)、駂(驪白毛雜)、黃(黃而雜紅)、駓(黃白雜)、騅(清白雜)、騂(紅黃色)、駰(灰色有雜色)、騜(黃白相間)、騏(青黑成紋)、驒(青黑色而有斑紋像魚鱗)、驎(有深淺,斑駁隱甐)等?!洞笱拧の耐踔病ぞd》就生動記載著周人從豳地西遷的場景:“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倍@一切,都與騸匠之類的專業(yè)密不可分。
關(guān)中的許多老行當(dāng)蒸發(fā)了風(fēng)化了,但騸匠還沒有消失,只要人類還飼養(yǎng)著牲畜家禽,還想吃上膻腥味淡的上等肉品,騸匠就一定不會自行告退的。你看,走街串巷的騸匠,自行車頭上插根細(xì)鐵棍,鐵棍上飄著紅紅的纓子,一邊得意地?fù)芾孕熊団忚K,一邊扯著破鑼嗓子高喊著:“劁豬騸羊哩!劁豬騸羊哩!”莊戶人聽到這熟悉的聲音,立即開門揖客,臉上堆滿了巴結(jié)似的笑意——他們懂得只有騸匠那一把魚形刀割走“贅肉”,才能牛肥馬壯豬長膘,他們戲稱騸匠是“計生干部”,是“雙手沾滿鮮血的本領(lǐng)”,而牲畜聽到這刺耳的聲音,頓時像受刑一樣煩躁不安,它們的基因藏有這種畏懼的信息。這個時候,發(fā)情的叫驢牯牛牙豬公羊首先發(fā)慌,也引得母牲畜站立不安,像病貓一樣縮成一團,恨不得藏在地縫中。動物們似乎明白,騸匠是一個“心毒手狠”“眼尖手快”“毫不留情”的角色,明晃晃的利器專找傳宗接代的命根、生兒育女的要害,他那一刀下去,本能就成了無能,天性就成了無性,焉有快樂可言!
上帝造人后也造出了一群群與人五官相同,但又多了兩條腿的動物。地球上陰氣太重,是需要豬馬牛羊狗這些散發(fā)陽氣的動物活蹦亂跳給人做伴,讓人活得有滋有味。役使萬物也讓牲畜們在人類遭遇饑饉荒年時有填充物。想來,上帝為人生存下去想得十分周到,精心做了許多巧妙鋪墊和安排。人類剛一誕生,即遇到狼蟲虎豹的威脅,但它們野性十足不可馴化,唯有牛馬羊豬狗這些動物頗有人性,但要馴化這些畜類朋友,人類是動了許多腦筋的,大概少不了“捆綁法”“鞭打法”“饑餓法”“優(yōu)選法”“配種法”,尤其是“閹割法”,“一割就靈”!騸匠如農(nóng)人間苗,一要留下最健壯的,二要盡可能避免它們近親繁殖。于是,逐漸有了牛幫人犁地,馬幫人拉車,驢幫人拉磨,雞幫人叫鳴,狗幫人護院。因此,人把牛馬叫家畜,把雞鴨叫家禽。一個“家”字,房子下面就臥著“豕”,沒有“豕”,就不叫“家”!
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說朱元璋曾為閹豬戶寫過“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lián),看來朱皇帝出身低賤,是懂得騸匠這中間大學(xué)問的。
人與動物也是一個相克相生的食物鏈。動物肉是人類千年美味佳肴,古人講烹龍煮鳳,恨不得把天上飛的、地下跑的都咥光嚼盡。人們把牲口馴服了,就想著讓它們成為一口氣不歇、專心拉車推磨犁地的工具;也想著讓它們成為不掉膘只長肉的速成品。而騸匠是堵住牲畜發(fā)情掉膘這一暗道的操手。公豬、母豬發(fā)情時總愛絕食拱墻,豬是為了愛不惜身的色魔。人讓母豬下了幾窩豬娃后,過了繁育期,母豬就像不大結(jié)果的老樹,人就希望母豬很快肥起來,要想母豬肉吃起來不那么膩歪,也不那么干澀,就要靠騸匠刀子的神力,若母豬不被劁割,肉難吃得像吃老棉花,像嚼鞋幫子。而公豬不被切掉睪丸,天天光想那個事,日夜拱圈啃槽窩里斗,脊梁瘦得像麻稈。羊也是這樣,羊不被騸掉會在崖背上發(fā)情,連青草也食之乏味,它們被割掉睪丸后會變得很溫順、很乖巧,很聽使喚。母牛母馬生育能力強,騸掉了就等于騸掉了勞力,所以它們輕易不會挨這一刀。
騸匠與屠夫是表兄弟。騸匠騸動物時繩子捆、杠子壓,任憑豬嚎羊哭驢蹦彈。騸匠膽大心細(xì),膽小者不敢下手,眼花者會要了畜命。若稍有閃失,豬翻白眼羊蹬腿,不僅要賠償損失而且會壞了名聲。所以,騸匠騸牲畜,不動老,不動小,專挑三四個月剛斷奶的牲畜下手,也必須在一大早未飼喂之前用刀子,這個時候找要害部位很容易,若長得再大,于日后生長不利,傷口也難愈合。
騸匠職業(yè)臟臭血穢,不堪入目,但卻拜師華佗。華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施行開顱破膛做手術(shù)的醫(yī)中之神,華佗這妙手回春術(shù),大概也經(jīng)過了動物身上千百次實驗。然而,大德行好本領(lǐng)用錯了地方,是要搞出許多人間悲劇的。比如慘無人道的“閹割術(shù)”,幾千年硬是把多少活蹦亂跳的男童閹割成了太監(jiān),太監(jiān)沒了陽具丟了根本,一輩子不男不女,笑聲像雛鴨,哭聲像老鴰,皇帝雖然不再擔(dān)心后宮淫亂,放心與三千佳麗制造純種的龍種,但物極必反,壓下葫蘆浮起瓢,銅墻鐵壁般的秦朝江山被閹人趙高“糟糕”了,年僅4歲的漢元帝被弘恭、石顯兩個太監(jiān)“打包”了,唐肅宗時的太監(jiān)程元振、魚朝恩,則以“觀容使”的身份掌握了兵馬大權(quán),唐朝從此一蹶不振。所以歷來危害國政的有皇親、外戚、女色、宦官四大禍害。
古代中國是一個牧業(yè)大國,秦漢唐宋以來耕畜肉畜存欄多達(dá)上千萬頭,戰(zhàn)馬總量也保持在三四十萬匹,牲畜的良種繁育、遠(yuǎn)親雜交與疾病瘟疫防治,是一個影響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若沒有成千上萬的騸匠人為干預(yù)牲畜性別比例,任其自由繁衍,那么牲畜品質(zhì)與肉類品質(zhì)的下降不可避免。
在農(nóng)村,騸匠因長期與牲畜打交道,掌握了牲畜的生長規(guī)律、血緣關(guān)系、喂養(yǎng)條件、役使程度等信息,也往往兼職獸醫(yī)與牲口交易的經(jīng)紀(jì)人。他們懂得怎樣調(diào)理牲畜脾胃,從牲畜的毛色、耳朵、蹄子、牙齒、骨架甚至叫聲、尾巴,就能分出貴賤,知道能不能懷駒,善不善拉車,有的則能一口報出豬牛羊凈肉的分量。所以騸匠雖然一身臊,名聲也不大好聽,但幾頭掙錢,日子過得怪滋潤。
解放初期,岐山縣每個鄉(xiāng)鎮(zhèn)有騸匠五六人,全縣騸匠有 200多人,當(dāng)時每個大隊牲畜存量在三四百頭。那時缺乏機械,一匹騾馬就相當(dāng)于一輛手扶拖拉機,一頭牛更是頂十?dāng)?shù)個精壯勞力,也相當(dāng)于中等農(nóng)戶的半個家當(dāng),這是農(nóng)民養(yǎng)牛成風(fēng)、愛畜如命的根本原因。如果牛殘疾或臥槽不能役使,要牽到位于蔡家坡的獸醫(yī)檢疫站開具殘疾證才退役。那時社隊廠子都有大車隊,牲畜運貨輕捷方便,陜棉九廠想用一輛汽車和生產(chǎn)隊換一頭好騾子,社員們怎么也不答應(yīng),說開汽車要有專門司機,汽油也燒不起,喂騾子很輕松也好使喚。牛一般使喚十三四年,騾馬使喚近 20年,人與牲畜親熱得像兄弟。騾馬牛驢使用夠年數(shù)后,農(nóng)民心疼地舍不得殺掉。殺牛時,牛掙扎著前蹄跪在人面前,淚水像珠子一樣往下滾,叫聲顯得十分凄慘。屠夫也跪在牛前禱告道:“老牛老牛莫怪罪,隊長讓我開你胃!”有的屠夫則對豬羊?qū)捨空f:“豬呀羊呀你莫怪,你是人間一盤菜!”一個放羊人曾對我說,一天下午,他在山上睡著了,睡到天黑時分,羊一圈一圈臥在他身邊為他織起防護網(wǎng)。他在喬山深處放羊,遇見了狼,十幾只公羊圍在他身邊左沖右突,硬是拼命用犄角抵退了狼,保住了主人的命。過年時,生產(chǎn)隊要殺幾只羊,羊齊刷刷跪下流著眼淚,懇求主人高抬貴手,可羊肉太香了,人殺羊時總是樂翻天。人的心最硬,人說翻臉就翻臉。岐山青化鎮(zhèn)翟家村村口立有一通為豬“歌功頌德”的石碑,大意說先祖原籍江蘇省銅山縣,清嘉慶年間,因遭洪災(zāi),江河暴溢,水卷民房,先祖令青年夫婦扒上大豬漂流泅水逃生,落腳在杜家溝碾子窯,為不忘豬救命之恩,每年正月初一、十五兩日戒食大肉。這一通功德碑,當(dāng)屬中華碑林中的奇碑。前年,我在這個村采訪時,村上一位老人望著我看罷這通碑后那奇異的眼光,向我講述道,翟家村有個在四川德陽工作的翟永祥, 1999年曾到江蘇銅山尋親,果真在徐州市找到了翟家山,他翻閱資料后證實清嘉慶年間這一帶曾發(fā)過大水,全村幾乎絕了門。200多年后,這對被豬救起的夫婦安家周原,如今已繁衍出 84戶 396口人。人們罵人總愛罵“你笨得像個豬”,豬讓人看不起,實際上豬很聰明,是生物中的強者,豬是雜食動物,它有它的生存法則,吃生冷變質(zhì)食物不拉肚子,臥在骯臟潮濕的屎尿中不得病,有的豬會替主人招呼門戶,有的豬預(yù)測到房倒屋塌會向主人報警,豬還是游泳的高手,村上一位后生曾對豬會游泳產(chǎn)生懷疑,將一頭豬趕到河中做試驗,沒想到豬天生是游泳健將。這塊碑訴說著一樁奇異的故事,至于義牛義馬義狗舍身救主,更是讓人不得不贊嘆畜類的靈性。解放初期,一個太白縣只有一匹馬,僅供縣長下鄉(xiāng)騎用??蛇@匹馬死了,縣上給省政府的報告上寫著:“太白 100%的馬死了!”嚇得省長一身冷汗,調(diào)查后得知原來只有一匹馬!再過多少年,鄉(xiāng)間的六畜也會 100%死掉。機械化不需要這些吃力流汗的家伙了,人也要講衛(wèi)生,可愛的馬、可愛的牛大概會成為“珍稀動物”。
時事變化得讓人無法捉摸,我們這一代人像坐著過山車從農(nóng)耕時代奔向文明社會。但我們的魂還在牛犁地、驢拉磨的時代游蕩。我們生活得珠光寶氣、應(yīng)有盡有,但總像丟了魂似的說不清啥才是幸福指數(shù)。沒了少年時人歡馬叫、雞飛狗跳的生存符號,我們像星外來客,這些現(xiàn)代化把我們與自然與牲畜隔離成了兩個世界。如今的家畜在人眼中都成了“牛排”“烤乳豬”“驢肉火燒”“鐵鍋羊肉”,何談人與動物的和諧?而騸匠更是在鄉(xiāng)間少得可憐。每個村子的牛剩下了兩三頭“牛代表”,十幾頭“樣板豬”,倒是不看門不拉磨的獅子狗哈巴狗成了寵物也成了禍患。
騸匠沒活干了,村子也就像鍋底缺柴冷冷清清。幾經(jīng)周折,我在岐山找到了一個老騸匠孟文芳。他 70多歲了,如今劁豬騸羊手腳還很麻利。他說:“由于劁豬術(shù),才有了閹人術(shù),劁豬在先,閹人在后?!彼嗄陼r從河北到蔡家坡畜牧獸醫(yī)站上班,騸過的豬羊成千上萬。他從岐山劁豬騸羊到隴縣、平?jīng)?,睡牛房、蹲屋檐,騸個公豬掙兩毛錢,騸個母豬掙三毛錢,誰遞給他個洋芋他就很感激。他在結(jié)束采訪時說:“現(xiàn)在人不認(rèn)牲畜了,也不認(rèn)人了,光認(rèn)錢。人成了‘獨活蟲,‘獨活蟲很霸氣但活得很孤單,沒了與人廝守幾千年的牲畜,人能活出啥滋味?”
我們這個歷史車輪是牛馬拉來的,我們這個大道是祖先牽著豬羊騎著毛驢高一腳低一腳踏開的。古人用家畜祭神,說明家畜并不卑賤,古人用家畜征戰(zhàn),說明家畜并不懦弱。民諺曰:“走東的不管西,劁貓的不騸雞。”我說的騸匠,似與現(xiàn)今大多西裝革履的人沒有瓜葛,但這就是我們的來路。但愿我們穿著牛皮鞋、吃著東坡肉、鋪著二毛褥子,還能記得文明光鮮的史冊上,還有一個血淋淋、臭烘烘的騸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