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道一
月亮從對面的青山升起來了,如鐮刀在收割最高處的青草。慢慢地,一片月白洇染了山脊,再順著山勢溜了下來,滑進田壟里,再一寸一寸地漫過來,裹住我和以及我身邊的小黃牛。
這時候,我已經(jīng)牽著小黃牛在泥坑里踩踏了很久。腳下的黃土是一擔(dān)一擔(dān)從對面山腳下挑來的,黃燦燦的,沾水粘黏。偶爾一粒細小的小化石咯到我的腳,我會毫不猶豫地彎下腰身,從腳下刨出來,狠狠地扔到窯場旁邊的坡坎下。
在泥坑里來來回回地轉(zhuǎn)著踩,我和小黃牛的身影忽而疊合,忽而分開。開始踩下去的黃土都好似怕踩痛一般迅速地散開。一會后,黃土的身子里吸進水,鼓漲起來,被我和小黃牛踩成一團團,很黏很黏的。黃泥好似有一張張小嘴緊緊地咬住我的雙腳和小黃牛的四蹄,要費出一股好大的勁才能提出腳,然后再踩下一腳。力氣如絲,一縷縷從我年少的軀體里抽出去,很快剩下的就是疲憊。而小黃牛也累得不堪,氣喘吁吁地出粗氣。每次我轉(zhuǎn)過來,看到它的雙眼,我立馬感覺到它的眼里也滿是勞累。
同病相憐,可沒法停歇下來,好幾次小黃牛佇立著不動,我揮起竹鞭子,在空中打出一聲尖銳的聲響,小黃牛驚嚇得趕緊走起來。久而久之,它對竹鞭子的聲響也習(xí)以為常,我只好不時狠心抽在它的背脊上。背脊上現(xiàn)出一條條白印子,好像是月光結(jié)成的繩子。
機械式的轉(zhuǎn)動和踩踏,我有些昏昏欲睡。父親挑水從坡下上來,一聲吆喝,我才驚覺過來,自己還在踩瓦泥。父親的身影蠕動在白茫茫的月光里,肩上的扁擔(dān)吱呀吱呀,響個不停。父親更累,這些黃土都是他白天在我上學(xué)時候從對面山腳下不歇氣挑來的,而這個時候還得從坡下一擔(dān)一擔(dān)地挑水上來。家里不是沒得抽水機,可是那家伙要吃柴油,父親為修建新房不想浪費一個鎳幣,能省的再苦再累也要省下來。
月光如練,晃在村子里。院落里有伙伴們做游戲的嬉笑聲,偶爾隨月色搖曳過來。我無限羨慕他們,可我無法參與他們,今夜我必須踩好瓦泥。腳酸腿痛,酸到極致,相反有些麻木,不覺得那么難受。越來越難受的是蚊子一波接一波的輪番轟炸,我的手臂上、我的小腿肚子上很快被攻擊。從山里跑來的蚊子格外毒,每一個包都奇癢難受,恨不得全部抓掉才能止癢。我在蚊子的陣營里忽前忽后地拍打著,防不勝防。小黃牛也使勁地擺動尾巴驅(qū)蚊,好幾次我不及防備,牛尾巴卷起來打在了我的臉上,弄得我一臉的黃泥巴水,還有好幾滴跳進嘴里,說不出道不明的澀味。
院落里孩子們的嬉笑聲漸漸稀落了,月光也變得有些渾濁了,夜的黑緞子披過來。窯場山頭那一端是墳地,墳地邊上有好幾棵龐大而青蔥的松柏樹。據(jù)說,松柏樹上頭棲息著先人們的魂靈,常常在月黑風(fēng)高的時候召集起來開會。我眼看著月光一點一點地退去,黑夜一點一點地加深,恐懼一點一點地加厚。突然,松柏樹上一陣清脆的驁叫,幾條黑影從樹枝里穿梭出來,刺進周邊的夜空里。我不禁打了一個激靈,背脊上的汗密集地冒了出來,很快被夜風(fēng)吹涼,襲上寒意。
腳下的黃泥不粘腳了,踩上去只是一個個腳印坑,我明白黃泥已經(jīng)踩“熟”,完全可以用來做瓦泥了。父親明察秋毫,說了一聲回家吧。我沒有過多的欣喜,木訥地牽著小黃牛走出泥坑,走下坡,走進坡下繞村而過的小溪里。
洗干凈腳,我和小黃牛一前一后地回家去。小黃牛背后是父親。走過村里的菜園子,我順手摘了一條黃瓜,小黃牛順嘴揪了一口菜葉。那一刻,我發(fā)現(xiàn)除了我們弄出來的聲響,我?guī)缀醵寄苈犚娒恳豢貌莸暮粑?,還有一座村莊香甜的酣夢。
而熟悉的犬吠,遠得好像在天邊。
一座村莊有各式各樣的匠,如篾匠、磚匠、石匠、木匠,這樣的匠人很多不足稀奇,但瓦匠卻寥寥無幾。我們村里就只有一個叫李彥廣瓦匠,他除了農(nóng)忙季節(jié)回家?guī)兔Γ溆鄷r間基本在周邊甚至縣外流轉(zhuǎn)做瓦。在我們孩子們眼里,他是個見多識廣的人,自詡還會梅山武功。有一年春節(jié)他還正兒八經(jīng)地教我們這些細把戲練武,不過教了很多天除了教我們站樁還是站樁,搞得我們索然無味,四下作鳥獸散。
父親請他做瓦,每天下午放學(xué)后,我飯碗一放就趕去幫點小忙。李師傅已經(jīng)搭好了做瓦的臺子,在地上立了根木樁,上頭裝了一個用鐵絲穿銷的未封閉的圓臺形木桶,那圓木桶叫瓦筒,筒子上嵌一個長把子。瓦筒每一次可以做出四塊均勻等大的瓦坯子。筒子外面套著能附上瓦泥的隔布,形象地叫它為瓦衣。此外,還有一把長七寸、寬五寸的瓦刀。
做瓦前,李師傅將父親起出來的瓦泥碼成一個二尺來高、三尺來長、五寸來寬的泥墻,從最上面開始用鋼絲弓拉出一張泥皮,雙手捧起泥皮均勻地圍貼在瓦筒,然后用瓦刀沾水在泥皮上刮抹,使泥皮變薄變勻,再將泥皮的毛皮削去。接下來,李師傅將瓦筒提起,走到曬谷坪中間,抽出瓦筒,泥皮立在地上,陽光一曬干,便裂成四塊瓦了。整個過程,李師傅一氣呵成,行云流水,富有魔力。我每次都覺得李師傅抽出瓦筒,泥皮分裂成四瓣,如蟬蛻皮般神奇。
每次瓦坯干透了,我就將它們搬到曬谷坪前邊父親壘砌的地腳上,地腳明顯高出地面,是為了防水浸泡變爛。父親小心翼翼地把瓦坯整成一垛一垛的瓦墻,每一墻之間留有足夠的空間,便于陽光進來,讓瓦坯子干得更透徹。一開始,我還能應(yīng)付自如,歡快地跑來跑去,有時候還能騰出剩余時間來仔細瞧李師傅做瓦,漸漸地我失卻了觀看的興趣,對來來回回跑著送瓦坯子也生膩。好幾次,由于沒耐煩心用力過猛,將本來四塊瓦的分成了零碎的小塊塊。心里先是一陣泄憤的快意,然后是深深的慚愧。不敢再掉以輕心,每次都如獲至寶一樣捧在肚臍眼處,送到父親碼墻伸手可及的地方。
腳酸了,腰酸了,汗?jié)褚簧?,不?jīng)意地擦臉,儼然一個沒化妝的小丑演員,一塊黃,一塊黑,一塊白。李師傅打趣我不要化妝就可以唱大戲,我調(diào)皮地回之以鬼臉。休憩間隙里,李師傅和父親坐在涼棚下,抽那厚厚的旱煙,濃郁的煙霧升騰而起,而他們微瞇著雙眼,好像是騰云駕霧的逍遙神仙。他們就是暫時棲落人間的仙人。我呢,定定地望向遠方,遠方是起伏不斷的山巒,那座最高的叫九龍山,山上有一個巨大的巖洞,大的能開進飛機,能駐扎一個團的人呢。
做瓦的日子里,母親每天都要無數(shù)次地望天,并不斷地在神龕前燒香祈求祖先保佑好天氣。好天氣再多,偶爾也會夾雜那么幾個壞的。九月天,雨還是說來就來,深更半夜的,我迷迷糊糊地被母親扯起床,背上一大捆稻草,眼睛都還沒全睜開。走在去往窯場的路上,一只電筒光微弱,根本看不太清,只好深一腳淺一腳左一腳右一腳憑感覺向前趕。雨未大,風(fēng)大起來,好幾次我連人帶草差點吹到田埂下去,驚出一身虛汗。
趕到窯場,我隨同父母迅疾把原先預(yù)備在那的稻草橫放在瓦墻上,然后壓上長長的薄膜油紙,再蓋上一層我們新帶來的稻草,這樣蓋得嚴嚴實實的,防止雨水的淋濕倒塌。有好幾次,我們手忙腳亂呼天搶地地全部蓋好瓦墻,結(jié)果只是一陣過路雨,稀稀拉拉的幾滴,不多久星子就浮現(xiàn)在天際,好像在看我一家子白忙乎的笑話。
瓦坯子干透了,快要進窯燒了,突如其來的一場大雨鋪天蓋地,那陣勢不像是下,好像是一個巨人在天上用臉盆潑。好歹我們還是搶時間把全部的瓦墻蓋好了,可是該死的山洪水如一條黃色的巨蟒一下纏滿了坪,迅疾就滿滿地漲起來,父親趕緊用鋤頭挖開排水的口子,可還是來不及,瓦墻的腳泡在了水里,有那么兩堵瓦墻還是悄無聲息地倒了下去。 那一刻,母親發(fā)瘋般地向前,好像是要去扶自己心愛的孩子。父親一把拉住了母親,母親一屁股坐在地上,我難過地用衣袖揩了揩眼睛,只有父親不吭一聲,夜色里看不見他臉上的表情。
那夜回到家里,父親一個人坐在堂屋里吸了很久的煙。
窯,凹進的形狀,深蘊的肚量,包容的能耐,在整個村子里與眾不同,而又獨一無二。從窯口進入,穿過窯道,久經(jīng)烈火炙烤的窯壁布滿紅暈的煙火色,窯頂留有鍋底大小的圓孔,通過圓孔可以看見遼遠的天空,而透過圓孔打進窯底的日光,是窯洞所有的光亮。置身在窯洞里,恍如嬰兒般回到母親的子宮里,安寧、安全、安逸。
請人將瓦裝進窯,最關(guān)鍵的燒窯時刻到來了。燒窯最怕夾生,半灰半白,有瓦的外形但沒瓦的內(nèi)質(zhì),經(jīng)不起風(fēng)雨的洗禮和時間的推敲。這時,李師傅一改過去的嬉笑,滿臉的莊重和肅穆,根據(jù)燃燒的火勢,時不時地把干透的栗木塞進窯門,紅通通的烈火,時不時發(fā)出噼里啪啦的聲響。
燒窯是一時半刻也離不開的,李師傅吃住都在窯門口,擺了一張涼床偶爾打一個盹,接替的就是我的父親,按照李師傅的吩咐添柴,保持應(yīng)有的火力。每次李師傅總是躺一會就好像被推醒一般爬身而起,睜大眼看火相、溫高和煙色。他有很多年燒窯的心得和經(jīng)驗,不需要借助任何儀表,一雙肉眼就能精準(zhǔn)判定。李師傅是民間大地上優(yōu)秀的手藝人,走南闖北,憑著過硬的傳統(tǒng)技藝燒制出無以數(shù)計的青瓦,替素樸的鄉(xiāng)村遮風(fēng)擋雨。
父親的眼里布滿血絲,胡子幾乎一夜之間就葳蕤成原,凌亂不堪。李師傅更是滿臉柴灰,看起來不成人形。他們連大氣都不敢出,細心地伺候這一窯寶貝。忙里偷閑時一起抽旱煙,大口大口地吸溜,煙霧里是他們連續(xù)多日的疲憊和對身邊這窯瓦的殷切期待。
在鄉(xiāng)村最深的夜里,窯火就是另外一個小小的太陽,在抬高大地遼闊的體溫。
總算封火門,窯煙細細,減至絲絲縷縷,父親挑來水,李師傅提起一桶桶水,不急不緩地從窯孔澆進去。這是燒窯最后一道重要工序,青瓦的色澤和品相就在這關(guān)鍵一澆上了。一桶桶水注入窯洞,水汽、柴煙味、濕炭味交織在一起,我按捺不住激動,恨不得立刻趴在窯孔上,朝窯洞里瞧瞧。這個自然輪不到我這個孩子。等所有的煙氣都消失殆盡,李師傅才蹲下身子,往窯洞里仔細地瞧了瞧,站起身來,不說一句話,但臉上洋溢出消失了幾天的笑容。父親開心地咧開嘴,趕緊遞上早買好的貴紙煙。
當(dāng)天下午,李師傅和父親坐在堂屋的大桌子上喝酒,盡管父親很少沾酒,但這一次陪李師傅喝了一下午,直到喝到月亮爬上對面的青山。李師傅略帶醉意,借著月光,回家去了。父親已然大醉,母親將他扶到床上,一覺睡到第二天中午。
叫來親朋戚友站著隊列,青瓦一小疊一小疊地從窯洞里被端了出來。這個時候,瓦窯好像一個偉大的母親,孕育出了諸多的孩子。這些孩子源源不斷地出來,在太陽下閃發(fā)著清幽的光澤,映出出窯人幸福的笑臉。在我們鄉(xiāng)下,后來對生育最形象的稱謂就是出窯。要是你在我們鄉(xiāng)村的田埂路上聽見兩人這么對話:“快出窯了吧?“就在這幾天了!”“到時喝你喜酒哈?!薄澳蔷吞珓跓┠懔?!”這時候,你不要驚訝如此奇怪的對話,這是我們鄉(xiāng)村添丁有喜了。
青瓦被盤成一個圓垛,坐在窯場中央。此后,被父親一擔(dān)一擔(dān)地挑到我們新屋宅基地旁邊的空地上,后來新屋豎起來了,青瓦上屋檐,有條不紊地排列,好像魚鱗一樣,一片一片,擋住了所有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和冰雪霜露,和我居住的鄉(xiāng)村歲月息息相連。
在青瓦覆蓋的老屋里,秉燭夜讀,我來到這座身無片瓦的城市。鄉(xiāng)情是雨,浮起很多往事。而我的心呢,就是那一片青瓦,雨落青瓦,很多美好會喚醒,很多溫暖的記憶展開漣漪。想到青瓦,想到密集的青瓦深深相擁的老屋,給我無論置身何方都有遙感的精神慰藉和撫摸。
白云蒼狗,千百年生活在青瓦之下的鄉(xiāng)村,面目全非。這些年來,村里新房一棟棟佇立在原先水光瀲滟的水田里,貼著各色瓷磚的墻面折射出富裕和充足,但清一色的水泥預(yù)制板頂,光禿禿的,平展如砥,透著這個時代的薄情和冷清。
都說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世間還有多少瓦能全?瓦是易碎的,那么人心呢?那么傳統(tǒng)呢? 再無人用青瓦了,也再沒誰懂得做瓦了。我不由地想起那些做瓦的日子,想起李師傅。不過數(shù)年之后,李師傅已經(jīng)居住在對面青山之上。沒有青瓦擁蓋的鄉(xiāng)村,不是我鮮活的舊時記憶,但卻是無可抵御的現(xiàn)實。再過些許年,當(dāng)所有的老屋倒去,那時落滿一地的不僅僅是碎瓦,應(yīng)該還會有我們深深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