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民
韓國電影《釜山行》有很多觀看和解讀的角度。你可以把它歸于“喪尸電影”(Zombie)的譜系,并追溯到其宗師喬治·A·羅梅羅(George A. Romero)的代表作品《活死人之夜》。它的故事核心及運轉邏輯的確根基于“喪尸”這一特定的恐怖元素。你可以把它看成災難片。這樣,你會發(fā)現這種類型片中常見的人性沖突、環(huán)境惡化的詛咒、政府的謊言等等,以及一個英雄。你也可以從中看到家庭倫理劇,甚至歷史、政治寓言——有位腦洞大開的知乎網友認為該片是對“朝鮮戰(zhàn)爭”(其時釜山是惟一沒被朝鮮人民軍占領過的城市)及金氏政權的影射(想象一下那支淪為“喪尸”的軍隊)……
然而,作為“喪尸電影”,它的血漿不夠多,造型不夠刺激,心理氣氛也不夠恐怖。而且,這些“喪尸”的能力也很平庸,其變異過程仿如“狂犬病”般平淡。最關鍵的是,沒有任何一個“喪尸”能夠成為主要角色——它們轉瞬即逝??梢?,導演明顯不是以“喪尸”及其造成的“恐怖”為主要訴求的。
同樣的,作為災難片,那些有關人性、環(huán)境、政府的演繹也大多落入俗套,耳熟能詳。至于家庭倫理劇,我們甚至沒能看到家庭團聚的大結局,更別提歷史、政治寓言了。這些充其量只是這部電影的類型“外套”。它想表達的大概在別的地方。
在我看來,這是一部舊約式的電影。它是關于憤怒、關于拯救、關于善惡、關于選民的……它有一個“諾亞方舟”,一輛開往釜山的列車。它有一個無辜的“獻祭”,一位東亞式的自我犧牲的英雄。它有一個“應許之地”——釜山。它有一個類似《舊約》的規(guī)條,只有潔凈的,才能到達終點……
故事的緣起也是舊約式的。整個災難的發(fā)生,并非源于天外來物,而是人類的自作自受(一家生物制藥公司泄漏的病毒)。而人與人的相互撕咬、排斥、自私、冷漠,在整部影片里蔚為大觀。當那位中年女乘客拉開攔住“喪尸”車廂的大門,讓滿車廂的“人渣”毀滅時,我明確感受到了來自耶和華的憤怒。
一列開往釜山的火車。沒有比它更像現代“諾亞方舟”的存在了。它自帶隔離功能;它飛速行進;它有一個終點;它是一個復雜故事的劇場……它就是洪水中的船。
不同于《舊約》,這一次,沒有上方的聲音告知誰是選民,乘客們必須自己決定。故事的主要部分即在此:一個殘酷的“幸存者”真人秀。
這趟列車開往釜山。它沒有出現在電影中,這使它成為了一個象征,一個未被污染的地方。
也許我們應該回頭,看看那些“喪尸”。它們在教育我們:人類,其實一直是幸存者。并非“達爾文主義”意義上的幸存者,而是倫理、道德意義上的幸存者。因為,人類的毀滅,并非僅僅由于外在力量,大部分是我們自作自受。我們得珍惜現在,知道我們是怎么過來的。
《弗朗西斯卡》 (1981)
導演:曼努埃爾·德·奧里維拉
主演:特蕾莎·梅內賽斯
2015年離世的葡萄牙國寶級電影導演、106歲的曼努埃爾的代表作。以內斂、克制的影像敘述了19世紀后半期葡萄牙兩個貴族男女纏綿凄惻、頭破血流的情場悲劇。
《白色的早晨》 (1965)
導演:敕使河原宏
主演:入江美樹 長谷川照子
一種新浪潮的夢的味道。干凈、敏感、清新,似真似幻,聲響曼妙、剪輯利落。編劇是安部公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