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舒揚,周德麗,苗紹慧, ,徐八林,馬 芳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44; 2.云南省氣象局, 云南 昆明 650034)
?
臺風“威馬遜”造成云南強降水災害天氣分析
徐舒揚1,周德麗2,苗紹慧1, 2,徐八林2,馬芳2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44; 2.云南省氣象局, 云南 昆明 650034)
利用云南7部新一代天氣雷達觀測數(shù)據(jù)和Micaps常規(guī)資料,對臺風“威馬遜”登陸后減弱生成的熱帶低壓引發(fā)強降水進行分析,揭示了臺風“威馬遜”造成的強降水成因及對云南的影響情況。結果表明:“威馬遜”的外圍云系于2014年7月19日下午開始影響云南,19日17時滇東南地區(qū)出現(xiàn)降雨,其中20-22日,云南省連續(xù)3d出現(xiàn)暴雨天氣過程,滇中以西以南大部地區(qū)出現(xiàn)大暴雨、暴雨天氣(其中屏邊站和寧洱站日降水突破了歷史極值),23日降雨過程結束。這次臺風低壓天氣過程是近5年來影響云南造成降水最強的一次,熱帶低壓西移與西南氣流匯合,低壓倒槽造成的強降水對云南西部造成持續(xù)影響。熱帶低壓帶來了強降水,造成了37人死亡、9人失蹤的重大災害。以文山新一代天氣雷達觀測資料分析,發(fā)現(xiàn)使用雷達對遠距離低層云系的探測,能較好地判斷“威馬遜”臺風外圍云系的結構及演變情況,對改進強降水的短時臨近預警有較好的價值;在現(xiàn)行體掃模式下增加超低仰角探測,應有助于更好預測風暴影響的強度和發(fā)展趨勢,進一步改進預警能力,從而對短時臨近預報有一定的幫助。就臺風“威馬遜”而言,發(fā)現(xiàn)較好的應用雷達資料,在一定的條件下對改進短時臨近預警業(yè)務有一些幫助,因此提出重視雷達探測可能對提高強天氣監(jiān)測預警水平和防災減災應具有一定的價值。
“威馬遜”臺風; 雷達觀測 ; 強降水; 災害天氣; 云南
臺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tǒng),常造成較大自然災害,也一直是氣象工作者研究的一個重點。國內外學者對此做過許多研究,范永樣[1]綜述了我國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在1991-1996年間的國家科技攻關(85-906-07)臺風科學、業(yè)務試驗和天氣動力學理論的研究課題,并于1993-1994兩年夏季開展代號為“CATEX(China Abnormal Typhoon Experiment)”的國內熱帶氣旋科學試驗,把靠近沿海即將登陸的8個臺風選為目標試驗臺風,取得了大量地面加密資料和雷達、衛(wèi)星等資料。陳聯(lián)壽[2]基于現(xiàn)代衛(wèi)星、雷達等大氣探測技術的發(fā)展,分析國內外科學家實施的一系列外場科學試驗,認為如果能從衛(wèi)星遙感和雷達回波精細化資料中“解讀”出臺風結構的主要特征,則對臺風運動路徑的預報能力將會有顯著提高。陳聯(lián)壽等[3]介紹了90年代初在西北太平洋開展的一系列臺風外場科學試驗,如代號為TCM、TYPHOON、CATEX、SPECTRUM等試驗的加密觀測情況,取得了臺風內部、環(huán)境、大氣、海洋的詳細加密觀測資料。魏章進[4]歸納了學術界對臺風影響的損失進行了探討,闡述了國內外已有的臺風災害經濟損失評估方法。隨著我國新一代天氣雷達網的不斷建設完善,使我們具有更進一步的探測手段來加強臺風監(jiān)測,減輕臺風災害的損失。
尹東屏等[5]對“鳳凰”臺風減弱的低氣壓在江蘇滁河造成的特大暴雨災害進行了較深入的個例分析,這一過程與臺風“威馬遜”登陸減弱情況有一些相似。曹詩嘉[6]對臺風“威馬遜”及“海鷗”次生海岸洪水災害進行了損失分析。趙放[7]根據(jù)臺風主體回波螺旋帶形狀的結構, 利用交叉相關法、矩心跟蹤法對基于雷達的臺風臨近預報技術進行了探索。鄭禮新等[8]利用雷達資料在時間與空間的高分變率特點,采用物理量診斷分析方法對0601號臺風 “珍珠”暴雨落區(qū)預報進行分析探討。以上成果使人們對臺風影響的認識和減輕臺風造成的災害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云南地處我國大陸的西南端,雖然不受臺風直接的正面影響,但太平洋登陸臺風西行對云南降水的影響十分顯著,是引發(fā)云南強降水過程的主要系統(tǒng)之一。影響云南的臺風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孟加拉灣熱帶風暴,另一種則是西北太平洋西行熱帶氣旋。其中,孟加拉灣熱帶風暴影響云南一般發(fā)生在每年的4-6月和10-11月,影響的地區(qū)主要為滇西南地區(qū)的保山、德宏、臨滄、普洱、西雙版納和紅河等州市;而西北太平洋西行熱帶氣旋則主要發(fā)生在6-10月,在登陸我國的兩廣地區(qū)后不斷向西移動對滇東南和滇南地區(qū)造成影響,強降雨區(qū)主要集中在普洱、文山和紅河。兩者相較而言,后者對云南南部地區(qū)影響最大,常能導致強降水過程的發(fā)生。秦劍等[9]研究發(fā)現(xiàn),西太平洋臺風西行進入南海,在北部灣登陸后,再西行經廣西西部和越南北部深入到低緯高原后,常造成云南南部地區(qū)的強降水天氣;郭榮芬等[10-11]分析西行熱帶低壓影響云南降水的特征指出,影響云南的熱帶氣旋(TC)常發(fā)生在6-10月,其中,7月上旬—7月下旬為TC的高頻活動期,以西北行和西行路徑為主。魯亞斌等[12]、尤紅等[13]指出,強熱帶風暴“碧利斯”長久維持不消造成云南暴雨的主要原因是其登陸后長時間和一支深厚的西南急流保持聯(lián)接;周泓等[14]對臺風“燦都”造成云南暴雨過程的螺旋度進行了分析;吳星霖等[15]指出濕Q 矢量在臺風暴雨過程中有重要的指示作用。這些研究工作,提高了對西行臺風結構及影響云南強降水的形成機理的認識。統(tǒng)計研究發(fā)現(xiàn),云南日降水量150 mm以上的大暴雨,與臺風或熱帶低壓有直接關系,占53% 。這次的“威馬遜”臺風西行帶來的降雨影響范圍廣,波及全省16個州市,其中滇南的文山、紅河、普洱、西雙版納影響較大,降水較多的地區(qū)為滇東南紅河州的河口縣,其次是文山州。以上研究表明通常在兩廣登陸的臺風西行對云南影響最大,常能導致全省性強降水過程,造成文山州、紅河州、玉溪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州、臨滄市等州市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氣。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主要利用新一代天氣雷達的精細化資料,采用定量降水估測和四維變分風場反演技術,對臺風“威馬遜”進行分析,從提前預報預警和面定量降水估測進行防災減災方面的探討。
1.1臺風概況
2014年第9號強臺風“威馬遜”登陸前的云圖和雷達回波圖(如圖1所示),登陸后大量云系于7月20日凌晨進入云南省境內,并減弱為熱帶低壓。20日5時其中心位于云南省西疇縣境內(23.3°N、104.6°E),最大風力有7級(16 m/s),中心附近最低氣壓為998百帕?!巴R遜”登陸后減弱的熱帶低壓繼續(xù)向西偏北方向移動,與西南氣流匯合,形成的強降水對云南西部造成持續(xù)影響,23日降雨過程結束。其中20-22日,云南省連續(xù)3 d出現(xiàn)暴雨天氣過程,滇中以西以南大部地區(qū)出現(xiàn)大暴雨、暴雨天氣(其中屏邊站和寧洱站日降水突破了歷史極值),是近5年來影響云南造成降水最強的一次臺風低壓。
1.2災情
熱帶低壓帶來了強降水,造成了較大的氣象災害。這次過程的災害主要是強降水引發(fā)的城鎮(zhèn)內澇、農田漬澇、山洪、地質災害,其次是冰雹、大風、雷電等局地強對流天氣引發(fā)的災害。據(jù)云南省民政廳救災處統(tǒng)計,災害共造成普洱、曲靖、臨滄、紅河、文山、玉溪、德宏、版納、保山9個州市54個縣170.4萬人受災、37人死亡、9人失蹤、28 883人緊急轉移安置。農作物受災100.2 khm2、絕收18.6 khm2,房屋倒塌892戶2 705間、嚴重損壞3 568戶11 004間,一般損壞9 018戶24 959間。直接經濟損失26.6億元。
造成的死亡失蹤人員分布為:德宏州19人死亡、3人失蹤;普洱市2人死亡;文山州1人死亡、2人失蹤;紅河州6人死亡、2人失蹤;曲靖市3人死亡、1人失蹤;玉溪市5人死亡;臨滄市1人死亡、1人失蹤(詳見表1)。
圖1 臺風“威馬遜”登陸前的云圖和雷達回波圖
受災縣區(qū)市數(shù)/個受災人口/人因災死亡人口/人因災失蹤人口/人緊急轉移安置人口/人需緊急生活救助人口/人農作物受災面積/khm2嚴重損壞房屋間數(shù)/間直接經濟損失/萬元云南省541704405379288833995100.20711004265583.9普洱市960890620995987131.534361579341.1西雙版納州1373700001.01528736保山市2140500012800.50854.05曲靖市473075313705.9099595007.0臨滄市8250657114611173020.007288944740.8紅河州13966706248839246.99913020674.6玉溪市4101570509524702.4361458687.4德宏州5118583193586507.725259274317.1文山州8437157122448024.08264631226.1
注:表中資料來源于云南省民政廳救災處
其中7月21日6時,暴雨導致德宏州芒市芒海鎮(zhèn)呂英村委會戶那村民小組發(fā)生泥石流災害,造成芒市芒海鎮(zhèn)1 659人受災、17人死亡、3人失蹤、7人受傷、緊急轉移安置115人,倒塌房屋16戶48間、嚴重損壞6戶18間、一般損壞15戶45間,道路損毀2條。
文山雷達是我國氣象業(yè)務布點的C波段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型號:3830),天線海拔高度1 798.5 m。對該次天氣過程最低使用0.5°仰角探測,資料采用業(yè)務模式VCP11,資料庫長為150 m,掃描一周512條徑向線,取樣時間間隔為6 min的連續(xù)體掃,共分析統(tǒng)計196次體掃資料。雷達反演降水方法用固定Z-I關系,并對回波資料進行了簡單的質量控制,反演降水時體掃資料中強度值大于53dBZ和小于5dBZ的數(shù)據(jù)剔除,中值濾波進行平滑處理。
自動站資料來自云南的126個國家級氣象站和云南省氣象局建設完成的區(qū)域高密度自動雨量站,目前已建立高密度自動雨量觀測站約兩千多個,地域的平均間距約15 km。該雨量站網實現(xiàn)每小時一次的資料收集,每條資料信息包含該時次內每分鐘的降雨量。
3.1降雨持續(xù)時間長,累計雨量大
7月19日17時至23日08時,據(jù)云南省125個國家站監(jiān)測,有2個站累計雨量超過250 mm(江城304.2 mm、屏邊280.9 mm),100~250 mm的有25站,50~100 mm的有40站,25~50 mm的有34站,10~25 mm的有17站。據(jù)鄉(xiāng)鎮(zhèn)自動站監(jiān)測,有42個站累計雨量超過250 mm,最大為滄源縣新芽村400.5 mm,100~250 mm的有630站,50~100 mm的有730站,25~50 mm的有672站,10~25 mm的有427站。
強降水區(qū)主要出現(xiàn)在云南中南部地區(qū),累計雨量100 mm以上的落區(qū)分布在德宏南部、保山南部、臨滄、普洱、西雙版納北部、紅河南部、文山南部(圖2)。
圖2 云南省2014年7月19日17時至23日08時降水量分布
19日20時至22日20時,已造成云南省連續(xù)3d出現(xiàn)暴雨天氣過程,20日云南出現(xiàn)大暴雨2站、暴雨8站、大雨25站,21日出現(xiàn)大暴雨5站、暴雨16站、大雨24站,22日出現(xiàn)大暴雨1站、暴雨10站、大雨13站。滇中以西以南大部地區(qū)連續(xù)出現(xiàn)大暴雨、暴雨天氣,其中21日屏邊站(107.2 mm)和寧洱站(183.4 mm)日降水突破了歷史極值,是近5年來影響云南造成降水最強的一次臺風低壓。
3.2各主要州市降雨量特征
普洱市:7月19日20時- 22日08時,普洱市出現(xiàn)大范圍強降水過程,315個縣、鄉(xiāng)、村級氣象觀測站中,過程累積降水量大于200 mm的有31站,100~199.9 mm的有143站,50~99.9 mm的有83站。寧洱站21日降水量183.4 mm,為建站以來歷史最大值。
曲靖市:2014年7月19-21日曲靖南部降了大雨或暴雨,其余縣(市)區(qū)降了小到中雨局部大雨。其中羅平、師宗、富源多數(shù)鄉(xiāng)鎮(zhèn)累計降雨量都在50 mm以上。19日08時到21日08時全市共出現(xiàn)暴雨7站次,大雨47站次,中雨71站次。
臨滄市:2014年7月21日至22日臨滄市持續(xù)出現(xiàn)暴雨到大暴雨強降水天氣過程, 200個鄉(xiāng)、村級氣象觀測站過程累積降水量大于250 mm的有11站,100~249.9 mm的有113站,50~99.9 mm的有41站,過程累積最大降水量380.6 mm,出現(xiàn)在滄源縣勐角鄉(xiāng)新芽;日最大降水量220.0 mm,21日出現(xiàn)在永德縣班卡鄉(xiāng)。此次過程,是歷史上西行臺風低壓影響臨滄降雨最強的一次。
紅河州:7月19日夜間至22日紅河州出現(xiàn)一次大范圍持續(xù)性強降水天氣過程。19日20時至23日08時過程累積降水情況:全州285個監(jiān)測站中,大于250 mm的有6站,100~249.9 mm的有116站,50~99. 9 mm的有70站。全州平均過程雨量99.6 mm。
文山州:19日08時至22日20時,文山州有9站累積雨量超過200 mm,城子上(280.2 mm)、下金廠(263.7 mm)、興發(fā)(230.8 mm)、夾寒箐(224.5 mm)、八寶(222.6 mm)、猛硐(217.2 mm)、天保(213.7 mm)、金廠(212.1 mm)、柳井(208.3 mm)。
保山市:2014年7月19日20時-22日20時,保山市的東部、南部相繼出現(xiàn)了大到暴雨,141個縣、鄉(xiāng)、村級氣象觀測站中,過程累積降水量大于100 mm的有9站,50~99.9 mm的有44站,過程累積最大降水量出現(xiàn)在昌寧縣灣甸鄉(xiāng)芒回村184.2 mm。
德宏州:7月20-24日,德宏州普降大雨、暴雨,局地大暴雨。19日08時-24日08時全州區(qū)域站24h降水大雨115站次、暴雨103站次、大暴雨13站次,最大日降雨量芒市平河鄉(xiāng)209.7 mm。
4.1天氣系統(tǒng)影響過程的雷達資料分析
文山州位于臺風“威馬遜”進入云南后影響的最前沿,7月19日17時文山雷達首先觀測到降雨云系(圖3),在7月19日17:50常規(guī)0.5°仰角探測情況如圖3a,可看出臺風“威馬遜”登陸后減弱的熱帶低壓已經進入文山雷達觀測范圍,探測到前期回波的面積已較多;可發(fā)出臨近預警。隨即發(fā)布了暴雨黃色預警。
圖3 雷達回波圖及反演的累計降水量分布圖
7月20日05時文山雷達已觀測到降雨云系基本覆蓋較大范圍,正如文獻[16-18]研究結果一樣,存在遠距離探測能力偏弱情況。在17點50分常規(guī)0.5O仰角探測情況如圖3b所示,可看出臺風“威馬遜”登陸后減弱的熱帶低壓云系已經很多,探測到回波的面積較多,在圖3b可看出約有5處強回波中心,強回波中心必然對應強降水中心,根據(jù)回波移動移速,可推測區(qū)域降水量的分布和變化情況。同時在對比各時次體掃資料,根據(jù)探測到回波的以上特性,可向重點影響區(qū)域發(fā)出強降水落區(qū)預警,結合雷達估測雨量情況,也能發(fā)出降水量估測情況,對防災減災應能有所幫助。
7月22日20時文山雷達已觀測到降雨云系基本移出探測范圍(圖3c),圖3c中也看出存在遠距離探測能力偏弱情況。此時可解除強降水預警,結合雷達估測雨量情況,能進行過程總降水量分析。
4.2雷達估測雨量反映出的降水特征
雷達資料質量控制是雷達資料應用的關鍵。只有質量控制好的雷達資料才有進一步的應用價值,否則可能導致錯誤的信息,甚至產生不可預測的后果。將極坐標雷達數(shù)據(jù)轉換到笛卡爾坐標,再經去噪聲、地物消除、九點中值濾波、四點平滑等預處理后得到平均反射率因子場,再采用國內外經驗推崇的Z-I關系進行反演。由于雷達反演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因此,在初步研究中,使用相對簡單的反演方法,可以看出用0°仰角的雷達資料經計算后估計的降水強度在80 km以上距離有明顯的改善。云南另外幾個雷達站的類似試驗也得出同樣結果。Groisman等[19]研究表明由于雨量計周圍風以及蒸發(fā)的影響,能造成雨量計測值比實際降水量低5%~15%。而在山區(qū),由于風比平原地區(qū)的相對較大,而影響較強,雨量計對降水測量的誤差應更為嚴重,在結果對比時應注意。
針對該次天氣過程。采用文山雷達體掃資料,根據(jù)流程,采用我們編制的軟件,采用Palmer[20]推薦的Z-I 關系,使用固定系數(shù)的Z—I關系(取a=200,b=1.6)轉換成雨強,經積分時間疊加直接得到的雷達反演的三維空中降水場,圖3d給出了雷達估測的雨強值累加的4 km高度的水平截面。圖3d中可看到最大值在250~300 mm的降水強中心大致有3處,水平寬度基本在50 km左右,降水強中心外圍也基本在100~200 mm之間。也有多處區(qū)域在200 mm以下,甚至沒有降水回波的情況。盡管雷達測估降水存在較大不確定因素,仍然可以從圖3d中看出相距約20 km就多次發(fā)現(xiàn)小時雨強從20~40mm的分布;在其它個例分析發(fā)現(xiàn),在1 h里降水分布的變化是復雜的,在15×22 km的范圍內,超過6 mm的強降水中心就有三處,也可發(fā)現(xiàn)相距約2 km的小時雨量相差有多次3 mm的情況??梢娚絽^(qū)的降水分布是極其不均勻的。
另外,圖3d能看出高山雷達對低層回波探測的不足,遠距離約80 km以外在圖3d外圍基本沒探測到較強的降水回波,這是因為在遠距離雷達波束過高,沒有探測到較低層強降水回波造成,這同文獻[17]結果相近。高山雷達站特點是海拔高,一般具有凈空條件好的優(yōu)點。雷達探測降水的體掃模式是相對固定的,沿襲了美國WSR-88D 的設計模式,高山雷達由于高海拔,探測到的遠距離氣象目標高度也較高, 對識別中遠距離段低層回波的難度較大,存在探測能力偏弱的問題,增加超低仰角探測應會有所改進。
4.3雷達預報預警情況
這次利用新一代天氣雷達為主開展強降水過程預報的效果較好,降水影響開始結束時間、強降水落區(qū)、降水強度與實況基本相吻合,預報結果較準確。云南省氣象臺在7月14發(fā)布的專題氣象服務中對“威馬遜”將對云南影響作了中期展望;省氣象臺利用雷達預報19日下午“威馬遜”外圍云系開始影響文山東南部地區(qū);立即發(fā)布暴雨黃色預警。并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暴雨)Ⅲ級響應命令20-21日,“威馬遜”對云南南部影響最強,文山、紅河、玉溪南部、普洱、西雙版納、臨滄陰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過程累計雨量80~120 mm,局地150~200 mm;22-23日,臺風減弱為倒槽,哀牢山及其以西地區(qū)陰有中到大雨局地暴雨。從19日開始,云南省氣象臺就利用雷達密切監(jiān)視臺風演變移動情況,及時與滇南州(市)會商,指導下級臺站發(fā)布暴雨預警。
本文利用常規(guī)資料,以文山新一代天氣雷達探測資料為主,結合其它幾部雷達,跟蹤分析了臺風“威馬遜”登陸后對云南造成重災害的影響情況,得到了以下初步分析結果。
(1)“威馬遜”臺風登陸西移減弱為熱帶低壓后,偏南氣流引導南海的水汽進入云南東南及以南地區(qū),形成了一條強水汽輸送通道,為暴雨區(qū)提供了豐富的水汽,為這次臺風低壓影響的云南的強降水區(qū)。加之云南較廣東廣西地形更為陡峭,這樣的強降水引發(fā)了較大的氣象災害。
(2)利用文山雷達的全程跟蹤觀測資料分析可以看出:在這類天氣的防災減災過程中,雷達在強降水預警、降水量估測、降水落區(qū)等方面均有較好的應用價值。云南地形復雜,各地的承災能力參差不齊,強降水尤其是局地和單點的強降水很難預報,準確及時的預報是取得服務成功的關鍵,加強預報服務技術總結,進一步提高預報質量和服務效果非常必要,此次以雷達為主的預報預警取得了較好效果。
(3)雖然雷達反演降水場存在較多方面的不確定因素,但也可以從個例中看出云南低緯高原地區(qū)降水分布較不均勻,對降雨量和降水落區(qū)預報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4)高山雷達遠距離低層降水回波探測能力較弱, 利用雷達超低仰角可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不足。更加全面、細致地分析降水云體的低層情況,從而對雷達估計降水有所幫助。這一結果對于雷達觀測模式的優(yōu)化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范永樣.臺風現(xiàn)場科學業(yè)務試驗綜述[M]//臺風科學業(yè)務試臉和天氣動力學理論研究(一).北京:氣象出版社,l996:1-4.
[2]陳聯(lián)壽,羅哲賢,李英.登陸熱帶氣旋研究的進展[J].氣象學報, 2004,62(5):541-549.
[3]Chen. An Overview on Tropical Disasters Preliminary on SPECTRUM-90, Tropical Cyclone Disasters, Proceedings of ICSU/WM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12-16 Oct. 1992[R]. Beijing: China University Press, 1992:31-44.
[4]魏章進,馬華鈴.臺風災害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綜述[J].災害學,2016,31(1):157-161.
[5]尹東屏,張備,吳海英. 登陸臺風低壓再度發(fā)展引發(fā)特大暴雨診斷分析[J].災害學,2010,26(2):13-17.
[6]曹詩嘉,方偉華,譚駿.基于海南省“威馬遜”及“海鷗”臺風次生海岸洪水災后問卷調查的室內財產脆弱性研究[J].災害學,2016,31(2):188-195.
[7]趙放,冀春曉,任鴻翔,等.應用多普勒雷達制作近海臺風臨近預報技術研究[J].氣象,2008,34(5):64-73.
[8]鄭禮新, 張少.雷達產品在臺風“珍珠”暴雨落區(qū)預報中的應用[C]//中國氣象學會雷達氣象學與氣象雷達委員會第二屆學術年會,2006.
[9]秦劍,踞建華,解明恩,等.低緯高原天氣氣候[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7.
[10] 郭榮芬,肖子牛,李英.西行熱帶氣旋影響云南降水的統(tǒng)計特征[J].熱帶氣象學報,2010,26(6):680-686.
[11] 郭榮芬,肖子牛,陳小華,等.兩次西行熱帶氣旋影響云南降水對比分析[J].應用氣象學報,2010,21(3):317-328.
[12] 魯亞斌,普貴明,解明恩,等.0604號強熱帶風暴“ 碧利斯”對云南的影響及維持機制[J].氣象,2007,33(11):49-57.
[13] 尤紅,王曼,曹中和,等.0604號臺風“碧利斯”持久不消及造成云南暴雨成因分析[J].臺灣海峽,2008,27(2):256-261.
[14] 周泓,金少華,尤紅.臺風“燦都” 造成云南強降水過程的水汽螺旋度診斷分析[J].氣象科學,2012,32(3):339-346.
[15] 吳星霖,張云瑾,郭榮芬,等.濕Q矢量分析法在臺風“圣帕”暴雨過程的應用[J].云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0(S2):311-317.
[16] 徐八林,劉黎平,吳昌叨,等.超低仰角掃描改進雷達觀測臺風探討[J].高原氣象,2012,31(1): 251-257.
[17] 徐八林,劉黎平,王改利.超低仰角掃描改進高山雷達降水估測[J].高原氣象, 2011,30(5): 1337-1345.
[18] 徐八林,劉黎平,徐文君,等.利用低仰角掃描改進高山雷達低層回波探測能力[J].氣象, 2008.34(9):28-33.
[19] Groisman P V,Legates D R.The accuracy of United States precipitation date[J]. Bull Amer Meteor Soc, 1994,75:215-227.
[20] Marshall J S,Palmer W.The distribution of raindrops with size[J].Meteor,1948 (5):165-166.
An Analysis about the Disastrous Weather of Heavy Precipitation Resulted from the Typhoon Rammasun in Yunnan Province
XU Shuyang1, ZHOU Deli2, MIAO Shaohui1,2,XU Balin2and MA Fang2
(1.Na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Technology,Nanjing210044,China; 2.YunnanMeteorologicalObservatory,Kunming650034,China)
BasedontheobservationaldataofthenewgenerationofweatherradarandMicapsconventionaldata,thetropicaldepressiongeneratingafterthedecayoftyphoonRammasunlandingtriggeredofftheheavyprecipitationwasanalyzedtorevealtheaffectingsituationforYunnanprovince.TheresultsshowedthatthetyphoonperipherynephsystemhadaneffectonYunnanprovinceintheafternoon,onJuly19, 2014andtheprecipitationoccurredat5PM,July19inthesoutheastofYunnan.Heavyrainweatherprocessforthreedaysduring20-22,JulyoccurredinYunnan.TherainstormandtheheavyrainweatherprocessburstoutinmostpartsofthewestandthesouthofYunnan,ofwhichtheprecipitationbrokethroughthehistoricalextremeinPingbianandNing’ermeteorologicalstation.TheprecipitationprocessendedinJuly23.TheprecipitationprocesswasthestrongesttyphoondepressionwhichresultedinprecipitationinYunnanprovinceforrecentfiveyears.Tropicaldepressionmovedwestwardandjoinedthesouthwestairflow.TheheavyprecipitationwhichresultedfromthetropicaldepressionreversetroughcontinuedtoaffectthewestofYunnan.Thetropicaldepressionbroughtstrongrainfallandresultedinmajormeteorologicaldisasters.ThestructureandevolutionofthetyphoonperipherynephsystemcouldbebetteridentifiedaccordingtothedetectionofremotelowcloudsystemswiththeobservationaldataofWenshannewgenerationweatherradar,andtherehadabettervalueforimprovingtheshort-termwarningofheavyprecipitation.Increasingthedetectionofultra-lowelevationunderthecurrentbodyscanningmodecontributedtopredictingtheintensityanddevelopingtrendofthewindstormandfurtherimprovedthewarningabilityandhelpedtheshort-termnowcasting.AssoonasthetyphoonRammasun,short-termnowcastingwarningoperationcouldbeimprovedunderacertainconditionbyusingbetterradardata.Therefore,therehadacertainvalueforimprovingthemonitoringandearlywarningleveland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withattachinggreatimportancetoradardetection.
TyphoonRammasun;radardetection;heavyrainfall;severeweather;Yunnan
2016-05-17
2016-07-0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U1133603,41440034)
徐舒揚(1995-),女,江蘇南京人,本科生,主要從事大氣科學的學習研究.E-mail:304348579@qq.com
徐八林(1968-),男,云南昆明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雷達探測及應用研究.E-mail:ynxbl@sina.com
X43; P458.1
A
1000-811X(2016)04-0229-06
10.3969/j.issn.1000-811X.2016.04.041
徐舒揚,周德麗,苗紹慧,等. 臺風“威馬遜”造成云南強降水災害天氣分析[J]. 災害學,2016,31(4):229-234. [XU Shuyang, ZHOU Deli, MIAO Shaohui et al. An Analysis about the Disastrous Weather of Heavy Precipitation Resulted from the Typhoon Rammasun in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6,31(4):229-234. doi: 10.3969/j.issn.1000-811X.2016.0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