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王和平 重慶市第二十八中學
畫展·讓美術與心靈對話
——“藝術療傷”簡述
■圖、文/王和平 重慶市第二十八中學
張竟羽
黃夢
曾瑞晶
朱杰
蔣楊洋
朱杰
張志超
曾瑞晶
周鑫琪
黃夢
張竟羽
李倩
【題記】這是一群有點小叛逆的十一二歲孩子,這是一次能夠觸摸心靈的畫展,這是一幅幅有故事的作品,這是一次次與心靈的對話。
也許這個比喻不夠恰當,但是我做的工作和電影《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馬修老師至少有許多相似之處。我所慶幸的是有許多熱心的教育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這也是這群孩子的慶幸。
學校(注:工讀校)為我的實驗工作開啟了窗口,我便踏上了一條灑滿激情的道路——“心靈涂鴉”藝術教育活動。面對這樣一群特殊的學生,在沙區(qū)文化館的展覽以及在三峽廣場的展覽應該是一個里程碑的標志?!吨貞c商報》報道中率先提出了“藝術療傷”這個關鍵詞,《重慶晨報》做了“我們也是好青年”的報道,特別是重慶電視臺新聞頻道《重慶發(fā)現(xiàn)》欄目就此做了專訪及專題報道。下面摘錄記者郭蓓蓓的采訪:
郭:王老師,你為什么要教這一部分學生?最初印象如何?
王:這部分學生不喜歡學習,我要面對他們確實存在困惑。而我在普通學校所教的學生可以說絕大部分是愛好美術的。而這些學生連學習都不愛好,何談藝術?在張校長的邀請下,我擬定了矯正計劃。第一堂課,在我意料之中,有的學生說不喜歡,有的說無所謂,甚至有的說他不想學,居然還有人穿著拖鞋來上課。當時我非常不明白,這是為什么?
郭:那你是如何做的呢?
王:當時我想,讓大家畫一個圓。圓大家應該會畫吧,有的畫得很小,有的非常隨意,有的畫得很大……我隨便挑了一個學生進行點評,我說這個學生畫得不錯,主體物突出……請大家給他一點掌聲。掌聲落下,我看見這個學生在凳子上把腰挺直了。我想,我有信心了。
郭:你和學生之間有什么感動的事嗎?
王:值得感動的一件事是,在食堂吃飯居然有學生給我送紙巾來,而且不止一次,我也問過其他老師,他們都還沒享受過這種待遇。說真的,在普通學校的食堂,我也沒享受過這種待遇呢!
郭:你為什么選擇油畫呢?
王:一是油畫可以長期作業(yè),便于教育教學;二是油畫具有較強的覆蓋和修改能力,如同這群學生的人生還可以及時修正。
郭: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你認可嗎?
王:在一次夏天的寫生活動中,我勸說一個學生不要在烈日下畫畫,他卻堅持要畫完。一件他原本不愿意干的事,現(xiàn)在卻這么堅持,你說這不是一種改變嗎?
我在教學中提出了“1234”。即一個中心:“美術學習改變一生”。兩個基本點:畫室如“社會”,美術皆“生活”。三項任務:“喚醒美好,改變習慣,圓滿人生”。四維目標:“凈化人之心靈,引領價值取向,重塑個人理想,培養(yǎng)健全人格”。探索學校建立“心靈涂鴉”藝術教室,探索“藝術療傷”課程體系的構(gòu)建,探索展覽與心靈的對話。我們一直認為展覽是對藝術教學最好的檢驗。
畫展中的小作者們雖全是半路出家、毫無基礎的初中學生,但能有如此作品,已屬不易。這些畫作雖還顯稚嫩,卻也將生活刻畫得生機盎然、稚趣天成。展出的是畫,卻也非畫,是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畫里的世界或是曾經(jīng)的創(chuàng)傷,或是現(xiàn)實的迷茫,又或是對生活的憧憬,每一幅畫都滿含故事,是作者所獨有。我們曾感嘆:“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碑嬛幸饩?,唯有畫者最能體會,心雖不能畫,卻能體現(xiàn)在畫中,賞者若有心,定能從作品中讀懂小作者的內(nèi)心。
我們從作品中可以解讀到“藝術療傷”的教育效應和心理映射,從而走進孩子們的心里世界。
趙欣
吳美玲
趙琪
劉盈熙
曾瑞晶
湯啟茂
羅強
朱杰
對話作品:油畫集評
花非花——你看到了什么
圖1:學員張竟羽是一個秀氣高挑的女生,情態(tài)茫然,思想較純。畫面中透射出亮麗陽光,畫面充盈,色澤和諧。飄落的花瓣道出了成長中暗暗的憂傷。
圖2:學員黃夢是一個男生式的女孩兒,喜歡惡作劇。畫面色彩對比鮮明,彰顯個性特征,干凈利落的筆觸顯現(xiàn)了直爽俠氣。一輪彎月,矛盾顯現(xiàn),奔放中渴望寧靜。
圖3:學員曾瑞晶是一名孤獨的稍帶自卑的男生。畫面中可以看出極不穩(wěn)定的個性。單薄的花瓶,支離的花朵,小窗與桌面的呼應表現(xiàn)出畫畫過程中找到了自信和成功的依靠。
圖4:學員朱杰是一個看上去很斯文的“眼鏡男”,卻不知其內(nèi)心的剛烈與火爆。畫面單純的色彩,卡通式的造型,有趣的大花瓶與蓮蓬及魚骨紋裝飾值得觀者玩味。
美好的回憶——每個人都心存美好
圖5:學員蔣楊洋從手上、臉上的疤痕與文身可以看出復雜的學業(yè)和生活經(jīng)歷,但是童年放煙花的情景仍是其內(nèi)心最甜美的記憶。福門春聯(lián)、院壩柵欄都是積極的美好誘因,喚醒其美好的訴求,重塑個人理想。
圖6:學員朱杰搜尋童年記憶,幾換主題,最終落腳釣龍蝦是他最美好的記憶時刻,作者表現(xiàn)了高大的山,寬厚的水,兩只巨大的龍蝦躍出水面,鮮明的畫面,卡通的情景,表達了純凈的內(nèi)心世界和對美好的向往。
圖7:學員張志超把美好的記憶落腳到小時候的野炊上,紅彤彤的火苗,遠處的山,近處的魚,小朋友歡快的神情,把人們帶到了一種情緒中。這個孩子是在寫生過程中唯一落淚的男生,也是剛進校時反抗極其強烈的一名男生。
圖8:學員曾瑞晶可以說其童年美好的記憶是一片空白,與小時候常遭人欺負、極不自信有重大關系。他把視角落在了小屋、麥田、青山、流水、石橋等等,這種恬靜的鄉(xiāng)下風光也是他成長的地方。這名男生最初回答他的理想是“當老大”,后變成當一名網(wǎng)吧的“扎場子”,再后來是回家時要當一名“捕魚的”,可謂從虛幻中走出,自現(xiàn)實中落腳。
人生美“話”——享受成功,學得輕松
圖9:學員周鑫琪,一名幼稚可愛的小女生。一幅海底世界,無論是造型還是色彩,無論是構(gòu)圖還是筆觸,都是一個小朋友的心智呈現(xiàn)。從完整的畫面也可以看出孩子需要一個成長完善的過程,切忌半途而廢,同時也說明孩子最容易放棄自己。
圖10:學員黃夢身為一名女生畫了男生喜歡畫的畫面,與其成長環(huán)境和心態(tài)有著密切的關系。好斗、惡作劇是她的小把戲,也可以看出其友好合作的一面,故因勢利導樹之理想,轉(zhuǎn)變行為。
圖11:學員張竟羽,畫面中看出高大的媽媽對話弱小的自己,過道走廊,眼神冒火,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不平等的對話導致內(nèi)心的壓力與潛在的叛逆及反抗,輕松傾訴,艱難地卸下包袱,使其感情得到回歸。
圖12:學員李倩,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導致她步入了不適合自己的年齡和身份的誤區(qū)。重返童真,努力尋回學生時代的音符。
對話作品:黑白畫集評
自畫像——沒有人愿意變丑
我發(fā)現(xiàn)照鏡子有兩種傾向:一種是最愛特戀型,每日數(shù)次,不厭其煩,不時還梳妝打扮;一種是很少從不型,不甚喜歡,甚至反感,人無所需,不以為然。這兩種情況往往是不知自己面容,只看到優(yōu)點,忽略劣勢;或者自棄不理,不知所容。
課堂上我讓大家照鏡子,要求初見、細瞧、久看,抓住特征,畫一幅自畫像,從簡單到繁復,從寫實到美化,我有三點感觸:
一是把自己畫得很像,最起碼抓住了基本特征,頭型、發(fā)式、服飾等。
二是沒有人愿意把自己畫丑,都很用心,特別是眼神、面部的表情。
三是其實人要看清自己很難,我們只知道美化卻沒有缺陷的存在的危機意識。
女生眼中的自己是:頭可斷,發(fā)型不可亂;眼睛小,神態(tài)多變化;著衣裝,時尚見品位。正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什么是美不一定人人盡知。
男生眼中的自己很真實,敢面對,有缺點無所謂,坦然、率性。簡單中透視情感的真摯與友善,變化的背景,沒有任何的寓意。構(gòu)圖飽滿,主體物突出,彰顯了作者的自信。從細節(jié)中也可窺視到個性與寄托,諸如服飾的“潮”、英文字母的介入、嘴形的變化等等。
藏書票——閱讀是一生的禮儀
我非常贊同朱永新先生的“閱讀改變?nèi)松?。藏書票的設計與制作從另一面反映出作者的喜好、品位、藝術特質(zhì)、思想訴求、理想呈現(xiàn)。卡通的造型:可愛、童趣。小品的意境:讓人想象,引人入勝。環(huán)保的表達:生活的體驗,價值的取向。我主張:閱讀是一生的禮儀。
“涂”畫——隨心涂鴉,隨性再現(xiàn)
簡直讓人嘆服:每一幅都是那么獨特,有的讓人揣測,有的讓人品味,有的讓人思量。形態(tài)各異,風采異常。沒有任何兩幅是一樣的,點線面、黑白灰躍然紙上。
一堂堂課,一幅幅作品,那是心靈與美術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