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小白
任何的語言包括鏡頭語言都無法描述它的美麗。那些色彩、壁畫和雕塑,歷經(jīng)漫長歲月的洗禮,終于在蒙塵的靜虛中,迎來了虔敬的心靈和目光。
南北響堂山石窟是中國古代石窟藝術(shù)的重要一站,也是我與佛教藝術(shù)結(jié)緣的起點。其中,南響堂山石窟位于河北邯鄲鼓山的南麓、滏陽河的北岸,共有7個洞窟,分上下兩層,下層兩窟為中心柱型的塔廟窟,上層5窟多為三壁三龕或周設(shè)墓壇的佛殿窟。
上世紀80年代,南響堂山石窟維修加固時,考古人員在第二窟入口處發(fā)現(xiàn)一方隋代石碑,載曰:“有靈化寺比丘慧義,仰惟至德,俯念巔危,于天統(tǒng)元年乙酉之歲,斬此石山,興建圖廟。時有國大丞相淮陰王高阿那肱,翼帝出京,憩駕于此,因觀草創(chuàng),遂發(fā)大心,廣舍珍愛之財,開此□□石窟?!?/p>
天統(tǒng)是北齊后主高緯(557~577年)的年號。據(jù)此推斷,南響堂山石窟是一處典型的北齊石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歲月中,不知道有多少古往今來的修行者曾與之有過深奧的對話。
經(jīng)歷了古代滅佛運動毀滅性的打擊,加之千百年來人為的破壞和自然的風化,南響堂山石窟損毀極為嚴重,絕大多數(shù)塑像的頭部都不翼而飛,令人目不忍睹。下層般若洞中的主佛像,僅??逃猩徎y和化佛紋的佛像背光,在細密水流的侵蝕下,泥塑顏料在殘留的軀干表層暈染開來,像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丹青。贊嘆之余,不由心生悲涼。
我注意到,洞內(nèi)不少塑像由于頭部殘缺,從脖頸里伸出一截長長的木棍。從塑像殘斷的部分,不難看出古代泥塑的工藝:先用禾草包扎的木棍扎架,外敷細泥,塑成后再在表面打光上彩。偶爾我們還能在寺觀壁畫中看到畫師的名字,但中國古代絕大部分雕塑都是由那些默默無聞的工匠完成的。他們遵照一定的范式,把自己對佛、菩薩的想象刻在巖石上,也把無盡的虔誠留給了未來。
在北齊時代,鮮卑化的高氏王朝開始糾正北魏以來的漢化政策,政治風向為之一變,這樣的變化也影響了鄴城一帶的造像風格。南響堂山石窟的藝術(shù)特點特別是人物造型風格已擺脫了北魏時期的秀骨清像模式,呈現(xiàn)出一種新的風尚:寬肩鼓胸、身軀粗壯、造型豐滿、敦厚壯實,身上的衣服也由寬衣博帶變成了敷搭雙肩、雙領(lǐng)平行下垂的樣式,重現(xiàn)傳入中土之初的健壯形象,也是唐朝“豐肥濃麗、熱烈放姿”的造像風格的濫觴。
拾階而上,來到二層石窟。中間第7窟叫千佛洞,是南響堂山石窟中保存最完好、也是最精美的一個洞窟,洞口被鐵柵欄擋著。這是一座佛殿窟,三壁三龕,三面墻壁的正面皆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薩,莊嚴肅穆。抬眼望去,在穹窿型窟頂?shù)膸r壁上,一大朵絳紅色蓮花悄然盛開,周遭環(huán)繞著八身飛天,或撫琴,或吹簫,或擊鼓,或散花,姿態(tài)各異,動感十足,一下子攝取了我的心神。
因為石窟遭受的破壞程度,這一穹頂?shù)娘w天喧賓奪主,成為南響堂山石窟最拿得出手的寶貝。根據(jù)梁思成先生的說法,飛天雕刻大約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印度像為模型,著印度濕褶的衣裳而漏腳的,一種是著短裳曳長裙而不漏腳,裙末在腳下纏繞后,復張開飄揚的。他認為,兩者相較,前者多肥笨而不自然,后者輕靈飄逸,極能表出乘風羽化的韻致。如果說河南鞏義石窟寺的飛天以線條流暢、瀟灑飄逸見長,南響堂山石窟的飛天則以古樸稚拙、體態(tài)圓潤為美,形象憨態(tài)可掬。
我不停地按動快門,試圖從不同方向端詳它、記錄它、思考它??晌腋杏X任何的語言包括鏡頭語言都無法描述它的美麗。那些色彩、壁畫和雕塑,歷經(jīng)漫長歲月的洗禮,終于在蒙塵的靜虛中,迎來了虔敬的心靈和目光。我凝神靜氣,將自己隱入這片寂靜之中。體會了這種寂靜,就能平靜的云游。
離開響堂山石窟時已是傍晚,在漸起的暮色中,夕陽把青山都烘化了。返程的路上,我不由想起自己三次倉皇越過柵欄進入7號洞窟的情形,我的身上、頭發(fā)上沾滿了塵土。我蓬頭垢面的冒失鬼形象一定讓佛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