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志敏
山川勝跡 人文化成—鳳凰山摩崖石刻小考
文/金志敏
2014年,筆者曾對南宋皇城御苑范圍內(nèi)(現(xiàn)鳳凰山麓區(qū)域)的現(xiàn)存摩崖石刻作了一次系統(tǒng)的梳理。從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古籍有所記載,但描述與實況略有出入,而又與重大歷史事件及人物有關(guān)的摩崖題記。因此,就這些題記選取至為重要的幾則進行考證。
杭州鳳凰山是西湖周遭最為重要的人文景觀聚集地。它位于杭州市東南,主峰海拔178米,北臨西湖,南近錢塘江,因其山麓形態(tài)如同飛鳳,故名。隋唐時期,開始在此肇建州治。五代吳越國,則將錢塘設(shè)為國都,并筑造了子城。宋室南遷,建都杭州,并在鳳凰山麓營建皇城。方圓九里之地,興建殿堂四、樓七、臺六、亭十九。同時,還有人工仿造的“小西湖”,并附有“六橋”“飛來峰”等景觀構(gòu)筑。南宋亡后,宮殿改作寺院,元代因火災(zāi),成為廢墟。現(xiàn)殘存有報國寺、勝果寺、鳳凰池及郭公泉等殘跡。而現(xiàn)今保留的環(huán)西湖摩崖石刻群中,鳳凰山南宋御苑遺址摩崖,屬于保存年代序列較為完整、名人題刻較為集中的三塊之一。此次小考中,選擇的標準,就是對歷史記載和歷史人物有主要證實作用的摩崖題刻。
五代
字龕高77厘米
寬64 厘米
字徑9厘米
錢镠(852-932),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創(chuàng)建者。錢镠在唐末跟隨董昌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軍,累遷至鎮(zhèn)海節(jié)度使,后擊敗董昌,逐漸占據(jù)兩浙十三州,先后被中原王朝封為越王、吳王、吳越王。在位四十一年,廟號太祖,謚號武肅王,葬于安國縣衣錦鄉(xiāng)茅山。錢镠在位期間,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經(jīng)濟繁榮,漁鹽桑蠶之利甲于江南;文士薈萃,人才濟濟,文藝也著稱于世。曾征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由是“錢塘富庶盛于東南”。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并建立水網(wǎng)圩區(qū)的維修制度,由是田塘眾多,土地膏腴,有“近澤知田美”之語。還鼓勵擴大墾田,由是“境內(nèi)無棄田”,歲熟豐稔。兩浙百姓都稱其為海龍王。
該題記全文為“梁龍德元年歲次辛巳十一月壬午朔一日天下都元帥吳越國王镠建置”。這是吳越王錢镠為建郊壇而鐫刻的摩崖題記。原摩崖石刻就在吳越郊壇一層平臺的西側(cè),玉皇山原天真寺靈化洞附近的巖壁上,體量并不大,看起來很低調(diào)。梁龍德元年為公元921年,后梁的最后一位皇帝的紀年。吳越王表面上尊后梁為正朔,但是,自己建壇祭天的野心已經(jīng)表露無疑了。該題記顯然是御書手所為,一筆堂堂正正的行楷書,盛唐氣象,和浙江博物館收藏的《吳越王詔書》書體如出一轍,明顯是內(nèi)廷書家所作。此前,《淳佑臨安志》《西湖游覽志》《方輿勝覽》等文獻中,有關(guān)于該題記的記載,幾乎都寫著“湮沒不存”。筆者當年曾按照這些文獻中記載的地理位置,于1995年,和同事一起找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的日本文獻里,還有日本學者在光緒年間制作的該摩崖題記的拓本。關(guān)于這篇錢镠《武肅王郊壇題記》,國際漢學界一度認為其原刻已在清代晚期遺失,但隨著題記的重新發(fā)現(xiàn),錢镠手跡得以再次為世人所知。
北宋
字龕高70厘米
寬205 厘米
字徑50厘米
該題刻位于南宋御花園的月巖正壁。距離地面約2米,大字楷書。落款“古濠蔡襄”。據(jù)目前浙江地區(qū)考古及歷史文獻記載,此摩崖為現(xiàn)存蔡襄書法僅見的北宋原刻。考《宋史》可知,蔡襄,字君謨,興化軍仙游縣(今楓亭鎮(zhèn)青澤亭)人 。北宋著名書法家、政治家、茶學專家。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進士,先后任館閣??薄⒅G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出任福建路轉(zhuǎn)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和杭州府事。治平四年(1067),蔡襄逝世,贈吏部侍郎,后加贈少師。南宋乾道(1165—1173)年間,追謚忠惠,故稱“蔡忠惠”。蔡襄于治平二年出知杭州,未及任滿,即由家母病故,護喪回閩,轉(zhuǎn)年病故,歐陽修為撰墓志銘。
遍查杭州歷代文獻記載,未見蔡襄在杭州有墨跡傳世。世人也都以為,蔡氏在杭州沒有什么遺跡可尋。而方外僧人卻在誦經(jīng)之余的筆記里記載了蔡襄這一巨跡。經(jīng)過多年尋找和清理,使得這一名刻重見天日。至此,宋四家里有三家的名作在西湖昭示人間。蘇軾有《大麥嶺題記》,米芾有《琴臺一題》,而此有蔡襄墨妙。蔡襄書名在宋時已經(jīng)蜚聲海外。其工書法,詩文清妙,其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自成一體,為“宋四家”之一。歐陽修就曾說:“誰謂閩遠,而多奇產(chǎn)。產(chǎn)非物寶,惟士之賢。嶷嶷蔡公,其人杰然?!标懹卧唬骸懊穲虺籍斘崴翁阶钍r,官京洛,同時多偉人巨公,而歐陽公之文,蔡君謨之書,與先生之詩,三者鼎立,各自名家?!?/p>
蔡襄有《蔡忠惠公全集》傳世,據(jù)宋史可知,蔡襄于治平二年出知杭州,四年便卒于家,此題刻極有可能是他晚年少有的榜題。該書法凝練端莊,線條高古,頗具廟堂之氣,實屬晚年難得的佳作。與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蔡氏墨跡相較,也能互證精髓,確系宋賢遺寶。
北宋
高40厘米
寬30 厘米
字徑5至6厘米
排牙石亦作“排衙石”。據(jù)北宋杜綰《云林石譜》記載:“臨安府府署之側(cè),一山甚高,名拜郊臺,吳越錢氏故跡。山巔崄峻處,兩邊各有列石數(shù)十塊從地生出者,峰巒巉巖,穿眼委曲,翠潤而堅,謂之排牙石。”又有清代袁枚《湖上雜詩》之八:“鳳嶺高登演武臺,排衙石上大風來?!贝耸谖宕院缶鸵恢币晕娜搜攀烤蹠湎露Q。旁有介亭,蘇軾、曾鞏、陸游等文豪,皆有稱道及。排牙石是組石,石筍數(shù)十枚自地而出,整齊排列如牙,故稱?;蛘f,如衛(wèi)士拱立狀,故名排衙石。五代吳越王錢镠曾刻玉清宮詩并序于石上。
該題刻位于排牙石中間一石右上方,楷書。所留殘文為“季陽等同游”。書法用筆古拙,行氣順暢,鐫刻自然。實屬宋刻題記中的珍品。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是目前杜綰僅存的題刻。雖然,此刻保存的文字數(shù)量稀少,但是,字跡清楚,信息完備。此處的“季陽”即是北宋著名的石譜研究專家。杜綰,字季揚(又署季陽),號云林居士。北宋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卒年不詳。北宋名臣杜衍之孫。著有《云林石譜》,中國第一部論石專著。清代編纂《四庫全書》時“惟錄綰書”,其馀石譜“悉削而不載”,足見其權(quán)威。故剖析該書的賞石觀,既益于承前,更澤于啟后。杜綰平生好石,乃時風所熏。宋代重文輕武,上至皇帝,下用臣民,迷石者眾,同時賞石趨于細膩、含蓄、超脫。在此背景下的《云林石譜》,提煉總結(jié),含蘊揮發(fā),體現(xiàn)了宋代文人賞石觀之精髓。北宋士大夫好石成風,文人學士競相尋求好的硯石。蘇東坡、米元章等多有石癖。特別是以宋徽宗趙佶為代表的核心統(tǒng)治階層尤其愛石。《云林石譜》大約成書于1118年至1133年,是我國古代最完整、最豐富的一部石譜,杜綰在書中特地提到了排衙石,這處題記說明了他實地考察并留下明確的印記。
南宋
“鳳”及“洛王大通書”高40厘米寬150厘米
“鳳”字徑145厘米、“洛王大通書”字徑12至17厘米
“山”及“淳熙丁未春”高104厘米、寬130厘米
“山” 字徑104厘米、“淳熙丁未春” 字徑13至16厘米
“鳳山”摩崖位于鳳凰山勝果寺遺址附近,在南宋御苑之內(nèi),為目前鳳凰山摩崖石刻中單字最大者。按摩崖落款來看,應(yīng)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洛王大通所書,亦有人將落款釋讀為“洛王,大通所書”。該摩崖分為單字兩處鐫刻,“鳳”字在南側(cè),“山”字在北側(cè),均為隸書,落款分別為“淳熙丁未春”,“洛王大通書”,釋讀至今未有公識。此刻用筆淳厚,結(jié)字遒勁又不失隸書法度,別有天趣。摩崖保存良好,字體識別清晰,據(jù)文獻記載,此處原有鳳山亭一座護佑寶刻。
此刻石著錄頗豐。清丁敬《武林金石記》第七卷載:“‘鳳山'二大字,在鳳凰山頂。鳳山,淳熙丁未春洛王大通書。右摩崖,縱八尺四寸,橫五尺。‘鳳山'二字,正書,字徑四尺,旁款,字徑五寸?!贝颂帯罢龝睉?yīng)為“隸書”之誤。清阮元《兩浙金石志》載:“宋王大通鳳山題字,鳳山,淳熙丁未春、洛王大通書,隸書,字徑三尺四寸;款字隸書,二行分列,字徑四寸余?!鼻遽尦?、釋明倫撰《鳳凰山勝果寺志、云居圣水寺志》記載:“鳳山亭,在禪堂后。砧兩石鐫‘鳳山'二字,旁鐫‘宋洛王大通書',山旁鐫‘淳熙丁未春'。今廢?!泵駠煊宠敝逗贾萆剿略好麆僦尽肪砣涊d:“忠實亭后拾級而上,有鳳山亭,镵壁‘鳳山'二字,字徑六尺,旁有‘淳熙丁未春,宋洛王大通書'款識”。
鳳山摩崖題刻不僅為南宋禁苑的位置提供了準備信息,也為南宋隸書的風格面貌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該字書法古樸恣意,又不出法度,線條爽利,不油滑。緣于太湖石質(zhì),肌理豐富,日久風化,更加有蒼茫之意。該題刻系傳承有序的南宋原刻,珍貴非常??计渎淇睿醮笸o考,而南宋洛王者有二,皆非大通之名,故而留待后來者細察。
明
字龕高145厘米
寬75厘米
字徑35厘米
“無影相”摩崖刻石位于南宋御苑月巖石壁之上,楷書豎行,字外有淺鑿的龕型,離地四米。落款為:“明天啟癸亥,吉州冷然楊師孔書?!弊舟E保存清晰。該題刻書法俊逸,結(jié)字緊湊,用筆灑落,線條布局疏密有致,氣韻端莊,頗有超脫館閣而自成面目之意。堪稱杭州明代摩崖石刻的代表性作品。楊師孔,字愿之,一字冷然,號霞標,明代貴州衛(wèi)(今貴州貴陽)人(吉州為其祖籍,故摩崖上款自稱吉州人)。明神宗萬歷二十五年(1597)舉人,二十九年(1601)進士。萬歷四十六年(1618)出榷浙關(guān)。明熹宗天啟二年(1622)貴州水西安邦彥叛亂圍貴陽城時,楊師孔在貴陽,曾與潘潤民等一同參加堅守貴陽。解圍后,移家金陵。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轉(zhuǎn)浙江左參政,久之,在浙卒于官,歸葬貴陽。為官清廉,辦事認真,監(jiān)修皇極門等工程,節(jié)約金錢以數(shù)萬計。生平工詩文、好瀏覽,尤精書法,善真行大書,所至多題詠。楊師孔是明末抗清民族英雄楊文聰之父,楊文聰是晚明最為著名的“畫中九友”之一。緣于其父高超的書法水準,楊文聰也繼承家學并成為晚明書畫領(lǐng)域的的領(lǐng)袖型人物。
此題刻書于貴陽平亂之后一年,想來楊師孔得意之際,書風端莊清麗,又是富含禪意的內(nèi)容,故而鐫刻亦十分精到。不啻為江南名跡。無獨有偶,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他著名的《徐霞客游記》中,也對于楊師孔在云南的手書石刻多有記述。清初四大書家之一的錢塘梁同書對楊師孔的書法也十分推崇。楊師孔主要著述有《秀野堂全集》《遠游漫記》等,并于《黔詩紀略》中錄其詩三首。
(本文作者任職于杭州鳳凰山管理處 )
責編/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