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 嘯
淺析目前當代藝術在中國發(fā)展所面臨的問題
文/蔡嘯
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至上世紀70年代末如今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由最初對西方已經歷過的現代藝術流派創(chuàng)作方式與形式語言的“拿來主義”過渡到了如今從中國現實中獲得靈感確立中國屬性,這一轉變既有改革開放后國家對文化多元發(fā)展支持的原因,也是信息爆炸時代的必然結果——跟西方直接接觸對話的機會愈加頻繁,信息資源共享。然而在這看似形勢一片大好的光景下,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也面臨著自身內部理論體系的完善和所處社會環(huán)境下功能、意義以及民眾接受度等諸多問題。
中國當代藝術;意識形態(tài);審美需求;市場經濟
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初期有著一個特定的歷史社會背景?!拔母铩眲倓偨Y束的中國處于“文化荒漠”的境地,思想解放運動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一方面,政府希望給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一個相對于當時體制較少教條主義的意識平臺基礎。另一方面,民間知識分子試圖借助這場由政府開啟的思想解放空間進行啟蒙思想和開啟民智的工作。這個時期的先鋒藝術家多是發(fā)跡于民間這場運動的參與者,他們對“文革”期間“重大題材”“宏大敘事”的藝術創(chuàng)作主題和“紅光亮”的藝術表現形式是持批評態(tài)度的,并一直嘗試新的藝術語言探索。站在一個文化如此開放的時間點上,向西方現代藝術的學習便是破除原有體系枷鎖最直接和便利的途徑。不過當時的學習只是流于對其藝術形式表現的模仿,沒有深入探究西方現代藝術的內在精神與其理論體系的發(fā)展軌跡。語言上的嫁接并不能從理論角度替當時的新潮美術指出一條發(fā)展道路,無法討論當代藝術本質中最核心的問題。西方的現代藝術是在深厚的人文主義基礎上,伴隨于現代哲學意識凸顯走過來的。但是,在當時的中國缺乏這樣的土壤。所以最初的美術變革都是致力于對原有體系的推翻,以類似于拉伯雷世界“狂歡節(jié)”的形式展開,其深層的動力也是社會的、政治的。
這個問題一直延續(xù)到現在。雖然在過去的30多年里,西方文藝理論作為專門的學科在國內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作了相關的研究與討論,但也始終沒有把它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融入于大眾。從整體上看,其人文背景的氛圍較西方而言仍有差距。畢竟現在相當于把對方歷史縱向發(fā)展中鏈接的各個系統(tǒng)橫向陳列于一個時空環(huán)境下,消化和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并且在研究這些體系的同時,我們也發(fā)現這些理論中的某些論點在實際面對中國現今的現實背景時也不一定具備完全的指導意義。于是不少國內藝術家也開始自主的不理會西方藝術框架進行藝術實踐,努力從中國本土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毋庸置疑這是一條可行并能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目前能看到這種愿望的努力,但就在語言的貢獻上,還沒有發(fā)現太多有價值的成就。
中國當代藝術有其內在的局限性。一方面,它是以西方現代藝術的大框架為前提發(fā)展而來,話語權就理所應當地拿捏在西方文藝批評界手中。西方套用自己已有的經驗按照自己的價值體系對中國當代藝術進行評判。另一方面,當代藝術在面對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藝術手法時又常常找不到合適的溝通點,甚至被主流文化意識放到對立的平臺上。這兩種力量的拉扯使得中國當代藝術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導致了其與社會和大眾的脫節(jié)。于是乎藝術活動的發(fā)生與開展成為了迎合西方評論界的一種行為,美術館的展覽成為了一場場小眾聚集者自編自導自演的內部游戲。社會反饋的缺失使得這些藝術活動失去了應有的社會價值。
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出于中國主流意識對藝術的界定一直以來都把審美功能當作評判藝術作品的關鍵因素。在西方美已經不是藝術觀念的必然組成部分,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它更強調于藝術作品做為個體的“意義”與“體現”。所以當一些觀眾到美術館去觀看一下當代藝術作品時便會感到困惑,困惑的原因是在于他們在現場找不到與自己審美經驗相匹配的部分,甚至在那個空間里找到令自己不愉悅、厭惡的東西,繼而對作品提出質疑。而對于當代藝術家而言(尤其是系統(tǒng)研究過西方現代藝術理論的藝術家),作品的審美功能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也不只是單單放置空間展示而已。而是反過來以藝術實踐構造空間、改造事件,對依附于時代的意識進行批判性思考。當代藝術并不是像大眾認為的是一場崇高的降落,從無限降落到身體的有限與不幸,而是通過物質減法的有限手段生產無盡的主體級數群,終歸目的是通過精確并且有限的概括去觀察世界的新視角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對于中國的觀者他們大部分不會去思考這背后的含義,也沒有這樣的思維習慣,更傾向于相對直接的審美需求。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與觀者觀看目的上的偏離在沒有第三方介入進行調試和疏導的情況下只會越來越大。而就目前,無論是美術館還是研究機構都沒有足夠的能力充當這一角色。
安迪·沃霍爾/坎貝爾濃湯罐頭1962年
魏光慶/紅墻·家門和順1992年
隨著中國經濟的飛躍發(fā)展,中國國際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作為能反映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縮影,近年來中國當代藝術也越來越受到西方的關注。借助于西方對中國當代藝術向國際推廣,捧紅了一批當代藝術家。這本是一件值得祝賀的好事,然而這一舉措也給中國當代藝術界帶來了隱患,隱患是“太過迅速”。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藝術群體能像今天中國當代藝術家們一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得到國際認可并取得巨大的商業(yè)成功。這背后當然有強大的國家意志支撐,但也與西方評論界刻意“炒紅”,將其作為投資手段的目的脫不開干系。這使得中國當代藝術好不容易從西方策展人的意志覺醒后又卷入了市場經濟作用下的浪潮中。
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條件和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藝術作品商品化已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自2003年來,中國藝術品市場價格出現了跨越式的增長。主要的推力不僅來自市場內部,也來自外部。大量的流動資金介入,使得藝術品市場從不到100億暴增至300多億,而同年藝術品的成交額也從2002年的50億增加到了150億,極大地推動了國內藝術品的成交價格。往后的10年里更是繼續(xù)穩(wěn)步提高,到2013年,其成交額已達到643億元。這樣的勢頭吸引了不少投資人把目標投準了這塊潛力巨大的板塊。這些投資人不一定都具備專業(yè)的學術背景,甚至有的缺乏相應的藝術投資指導,純粹通過商業(yè)運作抬高所投資藝術家的作品價格以達到投資的目的。虛高的價格刺激了一些還未涉入市場的藝術家改變個人的創(chuàng)作方式,無論在創(chuàng)作主題的選材還是藝術語言的表現甚至最后作品的價格定位都紛紛向已經在市場上成熟的藝術家看齊。這不僅導致了藝術作品學術價值的降低,也給藝術品交易市場帶來了大量泡沫。大的財團利用這些泡沫資本多樣化,試圖通過藝術品市場這一平臺固化自己的資產,這種模式的循環(huán)讓當代藝術的泡泡越吹越大,但更難破裂。至此,當代藝術的價值思考儼然從學術問題變成了金融問題。市場的不規(guī)范給當代藝術品投資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的炸彈,長此以往,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是極度不利的。
艾未未/三條腿的桌子2005年
羅伯特·塞立恩/無題1994年
藝術在任何一個學院都不是特別好教的學科,因為教育需要先把問題和解答量化再進行輸出。“技巧”和“形式”都是好量化和說清楚的,但是涉及藝術的核心問題就很難被量化了。目前我國當代藝術教育(美術)正處在探索的階段,在學院內尚未形成成熟的教育體系。所固有的成熟體系是由徐悲鴻從法國帶回的現實主義體系。改革開放后又在原有的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基礎上加入了動畫、影視等學科,學生進入學院后便分到各個系部進行學習。這樣的教育優(yōu)勢是重視技藝的訓練,培養(yǎng)專門人才,在校期間學生能掌握一定的藝術技能。但是它的弊端也十分明顯,并且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今天更加凸顯。原因是對藝術思維訓練的忽視和所教出的學生跨界處理問題的能力薄弱。大多數美院畢業(yè)生如今直到走出校門都不清楚自己從事行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奔著為“藝術為人民服務”的信條踏入社會(其實這個觀點是一點都沒有錯的),然而也不清楚怎樣服務,服務的方式是什么,沒有這個問題的答案,就算你專業(yè)能力再強,也不可能為藝術的事業(yè)發(fā)展做出應有的貢獻,最后也只能躲進“為藝術而藝術”的死胡同里。
相較于中國,西方在當代藝術教育上有著與生俱來的優(yōu)勢。首先得益于它本來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是建立在一場場文化運動的基礎之上,豐富的人文知識背景、理論體系以及實踐經驗是它寶貴的資源。并且在西方,和國內體制不同,它不會按照畫種來分科系,凡是學習藝術專業(yè)都會在一個系,統(tǒng)稱Fine Art。學生在那里可以選擇任何一種材料和方式去做藝術,這一點上他們的學生在跨界綜合能力上較國內的學生要強。即便如此,它的教育也并不是完全沒有問題。西方藝術教育的問題就是太過于追求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對自己作品的闡釋能力。教授常常強行把學生的思維嵌入藝術史的模式中,使得學生對作品不負責任卻注重作品的闡釋效果。而教育量化輸出的結果是學生獲取“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和渠道大同小異,這在某一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于個體經驗的把握與探索,迫使對可能的同一藝術命題給出不同的闡釋與分析。最后結果解決的不是創(chuàng)作本身問題,而是流于在一個邏輯的框架內玩文字游戲。
當代藝術是一種教導,但其教導的不是藝術而是如何提供生活的可能性。如今它也正好迎合了“大視覺藝術”范疇這個流行說法的概念,正如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徐冰所言,“從‘純美術’到‘大美術’這條弧線的延長線,就是未來美術與周邊生活的關系。將來‘美術’這個概念可能沒有實質的意義,被‘大美術’釋放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兠佬g’將成為一種類似古典劇進行保留,不會再是新型美術的主要成分。未來學院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有開闊視野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能進入到社會各個工作結構和鄰域”。因此,對現有藝術教育體制改革與對當代藝術教育推廣,致力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型人才已成為目前我國高校藝術教育刻不容緩的問題。
博伊斯/狼群1969年
蔡國強/撞墻2006年
上述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問題是客觀存在并在短時間內無法完全解決的,它關系到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其涉及人文學科與科學技術以及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這是一個正常的歷史過程,是不可逆也急不來的。但是我們對它所保有的生命力應持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這股生命力也將在未來展示出巨大的能量。當下比較重要的事情一方面是完善藝術品市場管理機制,還給當代藝術一個相對健康的市場環(huán)境。另一方面是結合本國已有的傳統(tǒng)文化對大眾灌輸當代藝術思想,讓其能看到它潛在的價值,為將來的群眾接受與認可度做好鋪墊。最后,也是最困難的一步。中國當代藝術要在現今中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大環(huán)境下總結出能針對中國現實問題,帶有中國特殊性的理論。因為當代藝術的最終價值是建立在這種新型理論對世界的價值基礎上,在這一點上,西方也已經不再是純粹的老師了。但就目前看來,如果要將它完善,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
[1]栗憲庭.重要的不是藝術[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
[2]潘公凱.現代藝術的邊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3]徐冰.我的真文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阿瑟·丹托.尋常物的嬗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2012.
[5]陳晶.藝術概論[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6.
【蔡嘯,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