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建良
推薦德才兼?zhèn)涞馁t人擔任要職,是治國理政的需要,所以歷代君主都很重視,并在發(fā)布全國的詔書和在與大臣的談話訓示中,屢屢加以強調。但是,秉公薦賢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有意蔽賢的現(xiàn)象經常發(fā)生。因而,歷代政治家、思想家一直是大力贊揚和推動薦賢之事,大多數(shù)朝代都強調過薦賢有功、蔽賢有罪
的思想。
孔子曾說:齊國的鮑叔牙、鄭國的子皮都是賢者。他的學生子貢不解地問:齊國的管仲、鄭國的子產不是比他們更賢嗎?這時孔子講出了一個大道理,他說:“舉賢為賢”,能舉薦賢才的人更是賢者,“我聽說鮑叔牙舉薦了管仲,子皮舉薦了子產,但未聽說過管仲、子產舉薦過什么人”a。孔子的“舉賢為賢”思想很有道理,舉薦別人,使他位居自己之上,首先要戰(zhàn)勝自我,凈化自己的心靈,公而忘私,另一方面,“舉賢為賢”思想的提出意義重大,這種思想能夠引導人們以舉賢為榮,從而廣開進賢之路。
漢代大儒董仲舒在對策中提出,應令諸侯、郡守從各自下屬的官吏和百姓中,每年向朝廷選拔推薦兩名賢者。并提出:“所貢賢者有賞,所貢不肖者有罰。”a漢武帝贊成這一觀點,他在一道詔書里說,“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嚴重懲罰)”,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他要求官員討論對不舉賢者的處理辦法。有關部門綜合討論意見上奏說:“凡身居高位而不舉薦賢能的,一律罷官”,“如不舉薦忠孝之人,就是不奉行皇帝的詔命,應當以不敬論處。不舉薦行為廉正的人,就是不勝任職務,應當免除官職。”b漢武帝立即準奏
執(zhí)行。
相對而言,在各種公開場合下強調薦賢比較容易,而在實際工作中真正做到秉公薦賢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因而秉公薦賢者往往備受贊譽,青史留名。各代都有很多秉公薦賢的佳話,反映了古代政治家虛懷若谷、見賢思齊、以大局為重的美好品德和深刻
思想。
秉公薦賢的情況有以下幾類:
(一)不以個人恩怨為轉移,秉公舉薦。
有個成語叫蕭規(guī)曹隨,蕭何是西漢的第一任相國,他親手制定了漢朝的法規(guī)制度;蕭何死后,曹參繼任相國,對蕭何制定的法規(guī)制度“無所變更”,凡事完全遵照處理。老百姓也害怕折騰,因而對曹參的做法很贊賞,編了民謠歌頌他“守而勿失”。然而,蕭何和曹參私下其實并不和睦,兩人互不服氣。蕭何病重,孝惠帝曾去看望,并問道:“您百年之后,誰可代替您擔任相國呢?”蕭何回答說:“真正了解臣子的,誰都比不上皇帝。”孝惠帝說:“那您看曹參怎么樣?”蕭何忙跪下叩頭說:“皇帝已經找到合適的人啦!我死了也沒有什么遺憾了!”a蕭何雖然平日里與曹參有矛盾,但關鍵時刻能以大局為重,為國家推薦能夠擔當大任的合適人選,可謂高風
亮節(jié)!
宋代名人歐陽修秉公薦賢的故事同樣為人稱道。歐陽修參與國家大政時,曾在同一報告里推薦三個宰相人選。他推薦的這三個人就是以后真的都當了宰相的呂公著、司馬光和王安石。然而,他推薦這三個人時,這三個人與他的關系都是什么樣子呢?呂公著嫉恨歐陽修是范仲淹的同黨,歐陽修被貶降滁州一事,呂公著就在其中起了很大的壞作用;司馬光在濮廟之爭中不與歐陽修同心協(xié)力,反而排擠他,幫助呂獻可;王安石認為自己才是儒學經術的權威,而不買歐陽修的賬。然而歐陽修對呂公著則忘了兩人之間的仇怨,對司馬光則忘了他幫助別人抨擊自己,對王安石則忘了他與自己的學術之爭。b從這三個“忘”足以看出歐陽修的雅量和厚道,看出歐陽修識人知人的睿智和秉公薦賢的胸懷!
(二)克服嫉賢妒能的弱點,胸懷寬大。
古人說:“人臣莫難于無妒而進賢。”為什么這樣說?“舉薦賢才之所以難,是因為賢才一旦被重用,自己就有可能不受重用了;賢才的地位顯貴了,則使自己的地位相對降低,因而一般人很難做到毫不嫉妒而舉薦賢才?!盿對于擔任各級領導職務的人來說,如果推薦別人擔任低于自己的職務,可能容易做到;但如果被推薦的人有可能替代自己,甚至會超過自己,這時還能不能秉公推薦,就看能不能戰(zhàn)勝自我了。戰(zhàn)勝自我這一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過去的;更有甚者,別說是推薦別人,就是看到別人晉升,自己都嫉妒得不行。顯然,只有那些一心為公、胸懷寬大的人,才能不計個人得失,坦然面對,秉公薦賢。
管仲從少年時就與鮑叔牙有交往,“鮑叔知其賢”,因而對管仲的一些小節(jié)問題都能理解。管仲曾感動地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焙髞?,鮑叔牙服侍齊公子小白,管仲服侍齊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成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管仲被囚禁。這時的國相一職應該是非鮑叔牙莫屬了,可是鮑叔牙卻認為管仲能力比自己強,極力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磅U叔即進管仲,以身下之”,甘心情愿在他領導下做事。對此,“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b。人們往往不去贊美管仲的才能,而更多地是贊美鮑叔牙能夠知人并秉公薦賢。
元世祖忽必烈時,丞相桑哥的種種罪行被揭露,元世祖想讓不忽木擔任丞相??刹缓瞿緟s要將這個即將到手的顯赫職位讓給別人,他說:“太子詹事(官名)完澤可擔此任。先前抄沒阿合馬家時,阿合馬賄賂皇帝近臣的情況都記在本子上,上面唯獨沒有完澤的名字;他又曾說過‘桑哥為相,必敗國事,現(xiàn)在果然如他所說。因此我認為完澤可以擔當此任?!睆牟缓瞿局v的這兩件事上看,完澤一是廉潔正派,二是有遠見卓識,由此判斷完澤堪當大任,是靠譜的。于是元世祖采納了不忽木的意見,拜完澤為右丞相,同時任命不忽木為平章政事。a
(三)不借機拉黨結派,不圖回報。
無論是歷史還是現(xiàn)在,借推薦之名,拉黨結派、暗結黨援者有之,借機市恩、希圖回報者也有之。但古往今來,也不乏光明磊落,公而忘私,以國家社稷為重,以德才兼?zhèn)錇闃藴?,秉公薦賢的仁人志士。
春秋時期,晉平公路過山西的九原山,嘆息說,這里埋葬著好多良臣啊,并問身邊的叔向,這些死者里邊誰是最賢的。叔向的回答是:趙武最賢,因為“他一生舉薦了平民四十六人,后來證明這四十六人都符合國家求才之意,而且國家非常依賴他們。等到趙武去世時,四十六人前去吊唁,都站在賓位上,這說明他們與趙武并無私人恩德關系。所以我認為趙武是個賢人”b。趙武一生薦賢多人,不市恩圖報,的確是薦賢為國。
北齊時,臨淮王元彧擔任仆射(仆射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相當于宰相),他了解到祖鴻勛有學識文采,便上表推薦祖鴻勛擔任了某一官職。有人對祖鴻勛說:“因為臨淮王舉薦你,你才得到官職,可是你對他一點謝意都沒有,這恐怕不太合適。”祖鴻勛回答:“為國家舉薦人才,是臨淮王的義務,我為什么要謝他呢?”元彧聽說這件事后不但不生氣,反而非常高興地說:“我得到真正的賢
才了?!盿
(四)薦人以賢為標準,堅持原則。
歷史上確有不少在皇帝面前唯唯諾諾、溜須拍馬的大臣,但也從不缺乏敢于堅持原則的直臣,他們的一些行為甚至在現(xiàn)代社會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得到的。
宋太祖時的宰相趙普,“能以天下事為己任”,辦事“剛毅果斷”。《宋史》本傳載:趙普曾推薦某人擔任某官,宋太祖不同意。趙普第二天又奏請用這個人,宋太祖仍然不同意。第三天,趙普又上奏推薦這個人,宋太祖大怒,將趙普的奏章撕得粉碎扔在地上。趙普面不改色,跪在地上將碎章一片一片撿起來回家去了。過了兩天,趙普將撕碎的舊紙粘貼修補好,繼續(xù)上奏推薦。宋太祖這才醒悟,終于允準。b趙普之所以敢于堅持,首先可以斷定他推薦的這個人是個合適的優(yōu)秀人才,條件是過得硬的;其次趙普與被推薦者沒有可為人抓辮子的私人關系,秉公這一點也是過得硬的。否則他不敢與皇帝叫板。
無獨有偶,呂蒙正也有三薦賢才的事。宋太宗有一次打算派人出使遼國,指示中書省挑選一個能勝任出使任務的人。宰相呂蒙正退朝后考慮了一個人選并報告給太宗,但太宗不同意。過后,太宗連續(xù)問了三次,呂蒙正三次推薦此人。太宗說:“你怎么這么固執(zhí)?”呂蒙正說:“不是臣固執(zhí),是陛下您還沒諒解?!苯又謭猿终f道:“這個人可以勝任出使任務,其他人都不如他合適。我不愿意獻媚討好,無原則地迎合皇上的意思,從而有礙國事。”在場的官員都嚇得屏住呼吸不敢動。太宗退朝后對身邊的官員說:“蒙正的氣魄膽量,我自愧不如?!辈痪茫K于任用了呂蒙正所推薦的人出使遼國,果然稱職。a看來,皇帝也是喜歡和信任那些忠貞為國、敢于堅持原則的大臣,當然前提是這個皇帝不太糊涂。
說薦賢有功,并不是主張濫薦。對于才德平平,甚至愛搞投機鉆營的人,就不能推薦,在這方面同樣需要堅持原則。晚清重臣左宗棠曾對人說:“如果一個人有才,我自然會給他合適的職位;如果一個人無才,給他職位反而對別人有害,我決不做這樣的事情。”所以沒有人敢求他寫推薦信。左宗棠收復新疆后,應召進入軍機處,地位顯赫。他有個朋友的兒子叫黃蘭階,一直在福建等待候補知縣,幾年都沒有得到實缺。他認為左宗棠會念舊,拜訪一下或許有收獲,于是就克服困難到京找到了左宗棠。見面后,左宗棠問:“你是黃某人之子吧?”回答說:“是?!弊笞谔挠謫枺骸皝砭┯惺裁词拢俊秉S蘭階如實相告。左宗棠生氣地說:“你在家有田不耕,有書不讀,而只會羨慕做官嗎?你如果放棄做官的打算回家去,我可以拿出十畝良田來送你。除此之外,就不要再妄想了?!秉S蘭階惶恐而退。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