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長城維修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妥善保護長城遺存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使長城的突出普遍價值得以延續(xù)和傳承。
長城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是世界上體量最大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我國首批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但受長期的自然因素和人為破壞影響,長城保護狀況不容樂觀——6000多公里的明長城人工墻體中,已有三成消失。長城保護進展如何?如何才能落真落實?
長城大起底
長城到底有多長?長城號稱“萬里”,但總長度卻不止1萬里。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河北山海關……談起長城,幾乎每個中國人都能談上一二。但很多人并不知道長城有多長。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fā)生在首都鎬京(今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于此。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zhàn)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
根據(jù)國家文物局2012年發(fā)布的長城資源調(diào)查成果,明長城全長8851.88公里,其中6259.6公里人工墻體,目前保存較好的不足10%,保存一般的約為20%,保存較差的約40%,消失的為30%。
“各個時代現(xiàn)存的長城資源分布在我國404個縣,總長度超過2萬公里。長城的興建、使用和廢棄,其實經(jīng)歷了2000多年的漫長過程。”談起萬里長城,長城專家、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這樣說。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長城西起甘肅嘉峪關、東至河北山海關,總長度超過2.1萬公里,資源總數(shù)超過4.3萬處,東西大體分布于北緯40~44度線范圍之間,分布橫跨15個省份,形成了學術界慣稱的“北方長城地帶”或“北方長城文化帶”。
《長城保護條例》十周年
2006年,國務院第150次常務會議通過了《長城保護條例》,目的是為了加強對長城的保護,規(guī)范長城的利用行為。國家文物局于同年啟動了長城保護工程,完成了長城資源調(diào)查和認定工作,組織實施了山海關、嘉峪關等一大批長城保護維修項目。
今年是《長城保護條例》頒布10周年。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今年將重點完善長城保護與執(zhí)法體系。國家文物局今年即將開展的長城執(zhí)法檢查中,涉及長城沿線的15個省區(qū)市,采用國家文物局督察、省級自查、隨機抽查相結(jié)合的方式,同時“12359”文物違法舉報熱線設立專人專席,受理群眾對長城違法行為的舉報。
“要實現(xiàn)文化遺產(chǎn)‘延年益壽,理應堅持‘最小干預原則。保持其歷史滄桑感,才是真正的輝煌再現(xiàn)。”長城旅游顧問李庚提出,要特別警惕對長城遺產(chǎn)過度修繕的做法。在長城保護過程中,長城保護維修的基本原則必須遵守,那就是長城本體搶險加固、消除長城本體安全隱患是首要任務。長城維修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妥善保護長城遺存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滄桑古樸的歷史風貌,使長城的突出普遍價值得以延續(xù)和傳承。除非是結(jié)構安全需要,否則不得進行長城主體結(jié)構及相關設施的復原或重建。
國家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專家、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張克貴認為:“這十年的長城保護是有起色的,但問題還有很多。一個是農(nóng)田占用、建設開發(fā)活動蠶食長城墻體情況還很嚴重,尤其內(nèi)蒙、甘肅等地,長城沿線的民房建設、旅游開發(fā)等都在蠶食長城墻體。另外就是,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一些登野長城熱,野長城跟自然風貌融合在一起更有觀賞性,這種探險意味濃厚的活動也會破壞長城,很可能使本來就松散的墻體造成新的坍塌?!?/p>
長城保護應全面維持、重點修復
張克貴支持全面維持、重點修復的觀點,即在現(xiàn)狀基礎上加固、補夯補砌,基本保留殘存的現(xiàn)狀。“我認為目標應該是現(xiàn)在殘存狀況保留,不再繼續(xù)損壞;已經(jīng)損毀的不要再人為重造。有些重點地段需要重現(xiàn),比如一些重要節(jié)點隘口可以恢復起來,讓人們能夠再次感受到長城的雄偉壯觀風貌。同時,必要的保護措施要跟上,能夠看出邊界的地方應該隔離起來,把隔離用的鐵絲網(wǎng)換成矮灌木叢,既起到了隔離的效果,也不妨礙觀看。同時也要給老百姓留人行步道,還可以在一些景點上搭設觀望臺,人為地進行引導,告訴人們從哪兒進、看什么、怎么看。”
在接下來的長城保護工作中,張克貴認為,不止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級文保部門要履職盡責,民眾也有責任,長城保護工作的速度還應該更快一點。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群眾的長城保護意識應當加強。很多沿長城居住的居民,首先要尊重長城,不能隨意在城墻上挖土,過長城的村莊不能倚著城墻建房子?,F(xiàn)在在長城上建房子的情況少了,以前甚至有村民拿城墻上的磚壘豬圈,這都跟宣傳力度不到位有關,“村民幾輩人都看著同一段墻,并不會意識到長城的重要性”。
其次是資金問題。長城綿延萬里,全部都修不太可能,北京地區(qū)人員資金都充足,同樣的標準放在山西、青??隙ú恍小:幽鲜∥奈锟脊叛芯吭豪钜回?、河南方城縣文物局局長李迎年等表示,長城保護需要更多人力、財力上的投入,尤其是對于那些還沒有開發(fā),無法為地方帶來門票收入的古長城,不能因為無利可圖就疏于保護。
最后才是技術問題。張克貴告訴記者:“我們總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去教授、去管理。”他說,墻體都有一定的收分,也就是傾斜度,它取決于墻體的高矮、寬度、材料以及修砌的方式。長城按照構筑方法主要分為三種,分別是磚石結(jié)構,土夯結(jié)構以及里面夯土、外面磚石的混合結(jié)構。三種墻體收分都不同,有人希望用現(xiàn)代化學的方式來達到使墻體更結(jié)實的目的,結(jié)果卻恰恰相反,夯土層脫落粉化是緩慢的,而化學方法遇熱遇冷就會大片大片脫落,反而加速了墻體的損毀。但總體來說,技術上的問題是可控、可糾正的。
談到長城周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問題時,張克貴表示,一個地方的氣候越惡劣,長城的破損速度越快,保護狀況越差。雖然整個生態(tài)壞境也需要保護,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也更加注重生態(tài)了,但是單純?yōu)楸Wo長城去建設整個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不太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