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現(xiàn)英+吳寧
摘 要:本文對渤海灣、萊州灣毛蝦的季節(jié)分布及其與環(huán)境因子的關系作了全面的闡述,為合理安排作業(yè)汛期、資源開發(fā)與保護提供科學依據(jù)。研究結果表明,初春(3月)當越冬場臨海區(qū)水溫回升至0.5 ℃以上時,毛蝦開始向近岸洄游。洄游時,成蝦在前,幼蝦在后,主要分布水深范圍13~24 m。春季到夏初(4-6月),毛蝦繼續(xù)向近岸洄游,并大量涌入河口水域開始產(chǎn)卵,至6月底主群分布水深范圍3~9 m。夏季(7-8月),當外海水溫回升至22 ℃以上時,毛蝦又由近岸開始向深水洄游,洄游時小蝦在前,大蝦在后,主要水深范圍5~16 m。當外海水溫普遍回升至23 ℃左右時,毛蝦分布遍及整個渤海灣與萊州灣西部海域,主要分布水深范圍5~27 m。秋末(11月),當近岸水溫降至8 ℃以下時,毛蝦開始越冬洄游,主要分布水深范圍10~22 m。毛蝦季節(jié)洄游的適溫范圍為-0.1~29.5 ℃,適鹽范圍為1.06‰~33.57‰,溫度對毛蝦的季節(jié)洄游起著主導作用。
關鍵詞:中國毛蝦;季節(jié)洄游;溫度;鹽度;渤海灣;萊州灣
中國毛蝦(Acetes chinensis )(以下簡稱毛蝦)廣泛分布于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沿岸。渤海毛蝦為兩大群系,其數(shù)量以渤海灣、萊州灣群系最大,年產(chǎn)量一般為5萬噸左右,最高年份可達8萬噸以上,約占整個渤海區(qū)毛蝦總產(chǎn)量的三分之二,在我國海洋漁業(yè)經(jīng)濟中占有重要位置[1-3]。調查與研究毛蝦的季節(jié)分布規(guī)律是我國毛蝦漁業(yè)研究的重要課題,但目前為止,尚無有關系統(tǒng)資料報道。
本文根據(jù)1988-1994年3-11月系統(tǒng)調查資料[4-7]和2004-2006年3-11月毛蝦資源監(jiān)測資料[8],對渤海灣、萊州灣毛蝦季節(jié)分布進行了分析與研究,為合理利用毛蝦資源、漁業(yè)管理提供依據(jù)與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調查范圍系根據(jù)毛蝦季節(jié)分布情況確定,例如,5、6、7月份的調查范圍偏重近岸(117°45′~119°40′E, 37°05′~39°00′N)3、11月份的調查范圍則偏重外海(117°50′~119°30′E,37°50′~39°20′N),8月份的調查范圍遍及整個渤海灣與萊州灣中、西部海域(117°40′~119°45′E,37°05′~39°00′N)。3月、11月各設調查站位45個,5-8月各設調查站位50個,其中河內設站10個(沾化富國港至套兒河口和廣饒收購站至小清河口各5個)。調查時各站位分別進行掛子網(wǎng)試捕4 h(一個潮流),同時測量表層、5 m層和底層溫度、鹽度等。漁獲物分類稱重,隨意取樣本1 kg帶回實驗室進行生物學測定。成蝦指19 mm以上毛蝦。
2 結果與分析
2.1 春季(3-5月)
初春(3月),棲息于越冬場(36、37漁區(qū)南部和49、50漁區(qū)北部與東部以及51漁區(qū)西部)的越年世代毛蝦開始向近岸產(chǎn)卵洄游。洄游時,成蝦在前,幼蝦在后。群體分布于渤海灣中、北部與東部臨近海區(qū)和萊州灣西北部邊緣(118°00′~119°25′E,37°50′~39°20′N),主群分布于37漁區(qū)西南部、50漁區(qū)南部與61漁區(qū)東北部(119°05′~119°20′E,37°50′~38°40′N)。分布水深范圍7~28 m,主要范圍13~24 m,其中成蝦為7~24 m,幼蝦為23~26 m。群體分布的溫度范圍為-0.1~1 ℃,主要范圍為0.5~1 ℃。個體分布密度平均為4.49 kg/日網(wǎng),最高為40 kg/日網(wǎng);個體平均體長23.20 mm,平均體重105.81 mg。
春末(5月),毛蝦已游抵渤海灣近岸(117°45′~119°25′E,37°05′~39°00′N),并大量涌入河內開始產(chǎn)卵,有些年份蝦群的先頭部分可抵達徒駭河下游的東風港和小清河下游的羊口港一帶,主群則分布于渤海灣東南部(118°10′~119°00′E,38°05′~38°20′N)和套兒河下游。分布水深范圍3~22 m,主群分布水深范圍3~16 m。群體分布的溫度范圍13~22 ℃,主要范圍為14.5~22 ℃。分布的鹽度范圍為1.06‰~33.57‰, 主要范圍為27‰~33.4‰。群體分布密度平均為1.51 kg/日網(wǎng),個體平均體長2456 mm,平均體重為121.53 mg。
2.2 夏季(6-8月)
夏初(6月),渤海灣、萊州灣近岸水溫已回升至18~25 ℃,6月中、下旬,毛蝦已進入產(chǎn)卵盛期,隨之當年生夏一世代幼蝦大量出現(xiàn),這時毛蝦已退出小清河口及其萊州灣大部海域,主群已全部游抵渤海灣中西部與南部(117°45′~119°00′E,38°05′~39°00′N)。分布水深范圍3~20 m,主群分布水深范圍3~9 m。群體分布的溫度范圍為18.1~25 ℃,主要溫度范圍為19~25 ℃。分布的鹽度范圍為27.20‰~3.40‰,主要鹽度范圍為31‰~33.40‰。群體分布密度平均為9.05 kg/日網(wǎng),最高為27.25 kg/日網(wǎng)。個體平均體長23.85 mm,平均體重119.70 mg。
夏季(7月),越年世代毛蝦產(chǎn)卵基本結束,夏一世代性腺開始成熟產(chǎn)卵。棲息于渤海灣南部與西部沿岸的性成熟毛幼蝦由于受相對高鹽(33‰左右)的影響,迅速向黃河口附近遷移洄游,在25 ℃等溫線和29‰等鹽線附近逗留。渤海灣、萊州灣水溫普遍回升至22 ℃以上時,毛蝦開始向外海洄游,洄游時幼蝦在前,成蝦在后。毛蝦通常分布于渤海灣南部與西部和萊州灣西北部(117°45′~119°25′E,37°30′~39°00′N)以及套兒河口內,主群分布于澗河口、套兒河口和新、老黃河口附近。水深范圍5~17 m,主群分布水深已由6月中下旬的3~9 m擴展為5~16 m,其中幼蝦為11~17 m。群體分布的水溫度范圍為22.2~26.9 ℃,主要范圍為24~26.9 ℃。分布的鹽度范圍與主要范圍均為28.50‰~33.31‰。群體分布密度平均為27.18 kg/日網(wǎng),最高為11952 kg/日網(wǎng)。個體平均體長19.20 mm,平均體重68.17 mg。
夏末(8月),夏一世代毛蝦進入產(chǎn)卵盛期,隨之夏二世代幼蝦開始大量涌現(xiàn)。此時,外海水溫已普遍回升至23 ℃以上、近岸水溫回升至29 ℃左右,毛蝦因受其近岸“高溫”的影響,加快向外海相對低溫區(qū)洄游,群體分布幾乎遍及整個渤海灣與萊州灣西部(117°45′~119°40′E,37°20′~39°00′N)以及套兒河和小清河河口區(qū)水域,為一年中分布范圍最大的月份。洄游時,幼蝦在前,成蝦在后。毛蝦群體一般分布水深范圍為25~28 m,主群分布水深范圍2.5~17 m,其中成蝦分布在2.5~18 m,幼蝦分布在7~12 m和21~28 m。毛蝦群體分布水溫范圍為23.9~29.5 ℃,主要范圍為24.4~29.5 ℃。毛蝦群體分布鹽度范圍為4.48‰~33.09‰,主要范圍為18‰~33‰。毛蝦群體分布密度平均為26.75 kg/日網(wǎng),最高為164.16 kg/日網(wǎng)。毛蝦個體平均體長22.63 mm,平均體重110.79 mg。
2.3 秋季(9-11月)
秋初(9月),隨著外海的水溫不斷升高,毛蝦繼續(xù)向深水區(qū)洄游,主群遷移洄游到渤海灣灣口最深處(117°45′~119°40′E,37°20′~39°00′N)。毛蝦主要分布水深范圍5~27 m,分布溫度范圍2370~27.60 ℃,主要范圍為24.40~27.30 ℃;分布鹽度范圍為16.28‰~32.60‰,主要范圍為25.00‰~32.60‰。毛蝦群體分布密度平均為25.29 kg/日網(wǎng),最高為218.77 kg/日網(wǎng)。毛蝦個體平均體長20.47 mm,平均體重8486 mg。
秋末(11月),隨著水溫急劇下降,毛蝦開始進行越冬洄游。至11月中旬毛蝦主群已基本洄游出萊州灣和渤海灣6 m以內海域(117°45′~119°30′E,37°50′~39°00′N),進入越冬場(36與37漁區(qū)南部和49與50漁區(qū)北部),先頭毛蝦群體已遷移洄游到渤海灣灣口的臨近海區(qū)。毛蝦群體分布的水深范圍為6~28 m,主群水深范圍10~22 m。分布的水溫范圍為8.41~14.00 ℃,主要范圍10.50~13.80 ℃。群體分布密度平均為7.29 kg/日網(wǎng),最高為39 kg/日網(wǎng)。個體平均體長21.69 mm,平均體重72.30 mg。
3 結果與討論
3.1 毛蝦的季節(jié)洄游與分布
春初(3月),毛蝦開始由越冬場向近岸洄游,主群水深分布范圍13~24 m。春末(5月),毛蝦已游抵近岸并大量涌入河口內,主要水深范圍3~16 m。初夏(6月),毛蝦繼續(xù)靠岸移動,主群水深范圍3~9 m。7月,毛蝦由近岸開始向外海洄游,主群水深范圍5~16 m,至8月上旬,群體分布范圍幾乎遍及整個渤海灣與萊州灣西部,主群水深范圍2.5~17 m。夏末至秋初,毛蝦繼續(xù)向外海擴展,8月下旬至9月上旬,毛蝦已全部退出6米以內淺海海域,主群洄游進入越冬場,先頭蝦群已到達渤海灣灣口的37漁區(qū)南東部邊緣,主群分布水深范圍10~22 m。毛蝦群體季節(jié)分布密度以7-8月最多,5-6月最少。
3.2 毛蝦季節(jié)洄游分布與水溫、鹽度的關系
春初(3月),當越冬場臨近海區(qū)水溫回升至0.5 ℃左右時,越年毛蝦開始向近岸洄游。春末至夏初(5-6月),隨著近岸水溫迅速回升,毛蝦不斷向近岸洄游,并大量涌入河口內,性腺逐漸成熟、產(chǎn)卵。夏季(7月),當外海水溫洄升至22 ℃以上時,毛蝦開始由近岸向外海洄游。夏末(8月), 當外海水溫普遍回升至23 ℃以上時,毛蝦分布遍及整個渤海灣與萊州灣西部。秋末,當近岸水溫下降至8 ℃以下時,毛蝦開始越冬洄游。
毛蝦分布的范圍為廣溫(-0.1~29.5 ℃)、廣鹽(1.06‰~33.57‰)性,最適的溫度范圍為19~27 ℃,鹽度為24‰~33‰。溫度對毛蝦的季節(jié)洄游分布影響最大,在整年洄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鹽度對毛蝦季節(jié)洄游分布的影響只是在最適溫度條件下才有明顯表現(xiàn)。
3.3 毛蝦季節(jié)洄游分布與生物學的關系
初春(3月),越年世代毛蝦由外海向近岸索餌、產(chǎn)卵洄游時,成蝦在前,幼蝦在后。夏季(7月~8月)夏一世代毛蝦由近岸向外海洄游時,則是幼蝦在前,成蝦在后。不論成蝦或幼蝦,均集群洄游,隨風浪漂流只是發(fā)生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毛蝦群體平均體長以5-6月最大,7月和9月最小。
參考文獻:
[1]劉瑞玉.中國北部經(jīng)濟蝦類[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19-21
[2] 吳敬南.遼東灣毛蝦生活史及漁獲量.遼東灣毛蝦調查報告第一號,1956
[3] 張孟海.黃河口附近海區(qū)毛蝦漁情預報方法的研究[J].海洋湖沼通報,1986(4):68-76
[4] 張孟海.渤海灣.萊州灣毛蝦漁業(yè)資源及當前生產(chǎn)中存在的主要問題[G].我國近海水產(chǎn)資源合理利用經(jīng)濟問題論文集,1990,1:14-16
[5] 張孟海.渤海灣.萊州灣毛蝦的生殖特性[J].海洋湖沼通報,1992(4):21-24
[6] 張孟海.渤海灣.萊州灣毛蝦生長速度和季節(jié)體長組成[J].齊魯漁業(yè),1992(4):21-24
[7] 張孟海.渤海西部毛蝦生殖與死亡的研究[G].甲殼動物學論文集,1992,3:30-35
[8] 藺和平.渤海區(qū)毛蝦資源監(jiān)測與調查[R].黃渤海區(qū)海洋漁業(yè)資源動態(tài)監(jiān)測報告,2004-2006
(收稿日期:2016-05-25;修回日期: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