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看上去繁難的事,只要開始做了,就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美國作家安·拉莫特在寫小說之余也教別人寫作,在每一屆寫作班上,他都會講一個影響了他一生的童年故事。
30年前的一天,安十歲的哥哥正為明天無法交上一份作業(yè)而苦惱。這份作業(yè)是一篇有關(guān)鳥類的報告,三個月前就已經(jīng)布置了,可他直到截止日的前一天都不知道該怎樣動筆。這時,他們的作家父親走過來坐在他的身旁,對他說:“一只鳥接著一只鳥,只要一只鳥接著一只鳥,按部就班地寫?!?/p>
是的,當你覺得不知道怎么寫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開寫好了。哪怕只有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哪怕寫得很糟糕,都沒有關(guān)系。只要開始了第一步,就會有第二步、第三步。只要你寫了出來,不管寫得有多差,你都還有機會把它改好。
其他的事情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內(nèi)心的懶惰、恐懼和僥幸附帶各種各樣的借口,在本該有的行動之前樹起了重重無形的阻礙。這些心理上的阻礙往往超過了這些行動本身的難度。
縱使一件事情真的很難,你就邁出第一步試試,有何不可?
且不說難的事,就算是一些分分鐘可以解決的小事,我們也會拿出種種借口拖延下去。以前我去物業(yè)拿包裹總要拖上好幾天,要么因為健忘;要么因為覺得這種小事情不值得專門跑一趟,只要出門的時候順便拿一下就好了;要么因為記得拿且愿意拿的時候碰巧物業(yè)又下班了。就這樣一件快遞常拖上幾天、一個星期。有時候網(wǎng)購次數(shù)多,就越發(fā)覺得麻煩了。
有一天我感到不能再這么下去了,突然下了決心:既然這事這么煩,就盡快把它解決掉吧。之后只要一收到包裹送達的短信,我就二話不說跑去物業(yè)那里。雖然與順路拿包裹相比,我多花了一點時間,多耗費了一些體力,但我再也不用去惦記它們了,它們在我的工作記憶里保存了幾分鐘就被徹底清空,別提有多爽。
現(xiàn)在我已經(jīng)習慣將所有的快遞都第一時間取回。這個習慣又慢慢延伸到買東西上。一想到買什么,只要確定是必需品,就立馬行動,要么去家門口的便利店,要么馬上打開淘寶、京東。要是放在以前,我必定要列個清單,記在紙片上,可這樣又要拖上幾天,甚至拖到我把這張紙片都忘了。
這習慣也延伸到洗碗這類惱人的家務(wù)。洗一次碗用不上五分鐘,但是洗碗前各種想方設(shè)法地逃避、拖延所帶來的心理成本卻比洗碗本身更累,如果家人之間再互相推脫,引發(fā)不和諧就更得不償失了。既然如此,第一時間自覺把碗洗掉,就成了最佳的策略。
如果總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們同時應(yīng)對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用多花心思去“管理”這些事情。而待完成的事情一多,管理的復雜度就直線上升,相應(yīng)地,記憶負擔、情緒負擔和人際負擔也會顯著加重。這些心理成本雖然是隱性的,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質(zhì)量。隨著事情越積越多,我們慢慢會覺得無法承受,情緒上的各種問題首先會爆發(fā),然后與周圍人的關(guān)系也會變差,于是生活開始失控。
與求職、買房等人生大事相比,小事情造成的心理負擔可一點都不輕,但搞定后者則顯然容易很多。我們可以把一個人的心理成本比作一個可以張開和縮小的彈性薄膜,這個薄膜會被各種事情撐開,而當這些小事被基本消除后,人就可以輕松多了。
先把必須要做的小事處理掉,是我們保存積極和從容心態(tài)的一劑良方。
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事情都應(yīng)該即刻行動。有些事情牽涉的方方面面比較多,并且原本就無法在短期內(nèi)解決掉,那就需要我們從長計議。這時第一步一般是做計劃,做計劃雖然主要是構(gòu)思工作,但也是行動的一種。而這種構(gòu)思也是可以立即做起來的,與其他的事情同時做也未嘗不可。比如,你在洗碗、拖地的時候,腦子里去構(gòu)思一些重要事情的計劃,就是一舉兩得了。按照思維研究者劉未鵬老師的話說,是利用了“暗時間”。所以對于復雜的事情,即便表面上沒有立即行動,但你還是可以盡早地預作準備。
有人可能會說,做事情,時機很重要,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等到最佳的時機出現(xiàn),才能事半功倍。這么說當然有道理。但問題是,你可以容許自己等待多久來等一個好時機出現(xiàn)呢?要知道,所有的等待都是有成本的。并且當有一個好時機出現(xiàn)時,你真的有能力識別出它嗎?即便你能識別出,你是否做好了準備抓住它呢?既然很可能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不明確的,那么就不要把希望寄托在虛無縹緲的“時機”上。
對于大多數(shù)人大多數(shù)事,“現(xiàn)在”就是最好的時機。與其等待,不如現(xiàn)在就開始。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xiàn)在。
編輯/天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