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陽
仲秋的田野,晚稻在青黃之際,穗子已微微彎了腰。還有個把月吧,就可開鐮。新米,煮粥才好,米油子厚厚的。
有多久不曾喝粥了?尤其是白粥。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粥給人一種遙遠(yuǎn)的感覺了,似乎總和舊年掛鉤。
因在困頓時,粥是窮人水飽的一種方式。歷史上每遇荒年,都有官宦大戶人家設(shè)粥場,搭粥棚供饑民分食,乃積德行善之舉。寺廟每逢臘八也是煮了大鍋粥分與香客,以示佛祖恩慈。可見,不管日子怎么難,大家?guī)头?,有碗粥喝,就能挺過來。
那次老師提起粥時說:粥之于我最初的認(rèn)識是“水飽”,叫糧不夠水來湊。小時候的粥那個稀,見不到幾粒米魂,有句順口溜:端起一碗湯,吹去一道浪,灑地雞不望。這就是我小時候的粥,如有碗干飯吃就是最大的企盼。
老師說這些時溫情又感傷。而我年輕,終究感受不了那種從苦日子過來的酸澀。這粥也太寡了,只能叫米湯吧。我眼里的粥是黏稠滑溜,直抵胃部的熨帖。最喜冷卻后的那層粥膜子,也叫粥油。友說,是誰發(fā)明了“粥油”這個詞,不準(zhǔn)確,該叫粥玉才合適,那真是上等的羊脂玉的光澤和質(zhì)地,喝著就感覺直接在吸收能量和營養(yǎng),所謂養(yǎng)人就是這樣吧。
對粥的印象還有過日子的穩(wěn)當(dāng),是一個主婦站在鍋臺前,薄霧般的蒸汽籠罩在頭頂,用飯勺均勻地在粥里攪動,那鍋里,微波蕩漾,米湯逐漸凝結(jié),如脂似玉。這人間煙火的畫面,就叫作“家”。
世間食物萬千種,也只有粥最安逸。陸游有句詩:“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币馐情L期吃粥,可得道成仙。嗯,摒卻名利,安于一隅,能夠每日喝碗粥的詩人,這清心之下必定是文章做得好。再想那安身的院落,應(yīng)遠(yuǎn)離市井,開滿小花的枝丫,在清風(fēng)中微搖,屋內(nèi)有書滿架,詩人偃仰嘯歌,于書本中會千古風(fēng)流;兀然起坐,又萬籟有聲,時光淺淺,而餐桌上,就是一碗米粥。
陸游只說吃粥是修煉,我覺得熬粥更是。古人云:“見水不見米,見米不見水,均非粥也,米水融合,柔膩合一,才謂之粥也?!笨梢?,熬粥是需要耐心的,你須等得那鍋米和水慢慢地黏稠起來,成為粥。心浮氣躁的人干不了這活。年歲漸長,我也逐漸安穩(wěn),有了熬粥的耐心和喝粥的平靜,會想著用一份熬粥的功底來寫人世間溫暖的小瑣碎。一個字一份情,像一粒米和一勺水。寫到情濃之處,好文就像一鍋好粥,文字和情感交融,如同水米之間已無縫隙,再也無法分開。好粥是人間的美食,柴火炊之;好文是人間的美意,歲月熬之。這樣的光陰素樸自然,清靜無為。
憶起在南京的日子,有家百粥坊,離我住的地方近,常去吃。24小時營業(yè),想到心里就有著落,仿佛有親人守候著的溫暖的家,永不必?fù)?dān)心撲空,更永遠(yuǎn)有碗粥在。
廣州那座快節(jié)奏的城市,粥店也是極多。吃的人意態(tài)安詳,窗外依然是為生活奔走的人們,如電影畫面匆匆而過。彼時,喝粥就是一段慢時光,這是南方人的松弛。
年輕時不吃粥。等知道粥的好,你已是中年。大米粥最養(yǎng)人,本就是大米粥喂大的,人生道上繞一大圈,吃盡山珍海味,中宵酒醒,小恙初愈,最后安撫你歷經(jīng)繁華也受傷的胃的,也只有一碗大米粥。再喝粥,會有一種“終于”的感覺,仿佛失散經(jīng)年的好友,隔山隔水,復(fù)又重逢。淡而無味,也許才是生活的真正滋味。
無論過客與歸人,我們永遠(yuǎn)所需要的,只不過是一碗溫?zé)岬拇竺字唷?/p>
大米粥,溫火慢熬,像安分的老人居家過日子。這是另一種人生。時光永恒,柔軟的力量永不折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