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良
摘要: 蹀躞帶是北方游牧民族根據(jù)生活習(xí)俗和游牧生活方式,在腰帶上佩掛弓、箭、刀等狩獵用具和日常生活中隨時備用的刀子、解錐、針筒、磨石等生活用具,由一條主帶形成腰飾,下垂長短不一的小帶。蹀躞帶由帶扣、鉈尾、帶銙、帶箍、帶飾、古眼、囊等組成。
關(guān)鍵詞: 遼代;蹀躞帶
中圖分類號:K874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046-01
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蹀躞帶主要有以下三種,分別有金銙銀鞓蹀躞帶、銀銅銙銀鞓蹀躞帶、玉銙絲鞓蹀躞帶等。
金銙銀鞓蹀躞帶: 1條。束于駙馬尸體腰部,帶鞓和系垂的小帶用薄銀片制作,銀帶鞓的前端鉚有1件金帶扣,套金帶箍1件,中部釘11件方形獸面紋金帶銙,后部釘5件桃形有孔金帶銙,帶末端釘1件圭形金鉈尾。11件方形帶銙上均有“古眼” ,各系垂1條小帶,各條小帶上釘有金帶飾,并套有1件小金帶箍,有2條小帶,帶長156、寬3、厚0.1厘米,小帶長16.8、寬1.6、厚0.1厘米。現(xiàn)將帶具和帶飾分別介紹如下:
金帶扣,1件,打制成型,扣身橢圓環(huán)形,中部裝有舌形活動扣針,后端接圭形薄金片,用金鉚釘與帶身鉚合,扣環(huán)正面鏨刻草葉紋,后端圭形金片上鏨刻蓮花紋。金帶箍, 12件,其中1件大,11件小,打制,為大金帶箍,穿套于帶身前端,長方環(huán)形,正面鏨刻麥芒紋,面長3.8、面寬0.7厘米。11件小金帶箍套于每條小帶之上,均為長方環(huán)形,正面鏨刻麥芒紋。獸面紋方形金帶銙,11件,大小相同,模壓成型,花紋鏨刻,方形金帶銙4邊有4曲連弧形棱。正面鏨刻淺浮雕獸面紋,圓眼,豎眉,雙眉間刻“王”字,透孔扁桃形口,獸口即“古眼” ,銜蹀躞帶,背面四角有短鉚釘,鉚于帶正面,帶背面墊以方形金片固定。桃形有孔金帶銙,5件,大小相同,模壓成型,金帶銙周邊有弧曲形棱,正面鏨刻1對云紋,旁有1橢圓形穿孔,背面有2枚短鉚釘,與獸面紋方形金帶銙同樣鉚于帶身后端,5件金帶銙同間距排列,但帶身上只鉆1孔,與第3個帶銙穿孔相貫通。圭形金鉈尾,1件,釘于帶尾端,模壓成型,邊緣有棱,正面鏨刻折枝蓮花紋,底飾魚子紋,背面有3枚短鉚釘,與帶身鉚合,帶背以圭形金片固定。金帶飾,31件,分別釘于11條小帶之上。有2種形制,1種為長方形,26件;另一種為圭形,5件,金帶飾模壓成形,正面鏨刻花蕊紋,背面有2枚短鉚釘,鉚于小帶上,帶背墊長條形金薄片固定。倒懸葫蘆形金帶飾,2件,分別系于2條小帶上,大小相同,錘擊而成,上端呈長方形,有穿孔,小帶即穿于孔內(nèi),下端呈倒懸葫蘆形,正面鏨雕獸面紋,圓眼,豎眉,眉間刻“王”字,與方形帶銙紋樣相同,背面有2枚短釘,扣以光面金片。鏨花銀囊,2件,垂掛于2條小帶上,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用0.1厘米厚的薄銀片制作,錘擊焊接而成,整體袋形,囊蓋與后背為一體,蓋半圓形,蓋面和囊面下部各有長條形銀帶卡,小帶穿入帶卡中,蓋面鏨刻云紋2朵,囊面鏨刻對鳳和云紋。
玉銙絲鞓蹀躞帶: 1條,出土?xí)r絲鞓已腐朽,只存帶具、帶飾,散落于后室東北部,從出土的帶具數(shù)量和部位,可以看出玉銙絲鞓蹀躞帶與金銙銀鞓蹀躞帶形制大致相同,并據(jù)以復(fù)原。帶具有鑲玉鎏金銅帶扣1件,銅帶箍12件,方形玉帶銙11件,圭形玉鉈尾1件,桃形玉帶飾18件,圭形玉帶飾8件,鎏金小銅帶扣4件,鎏金倒懸葫蘆形銅帶飾2件,橋形銅卡1件,鏤孔束腰形鎏金銅扣飾1件?,F(xiàn)將帶具和帶飾分別介紹:
鑲玉鎏金銅帶扣,1件,模鑄,正面鏨花、鎏金。扁桃形扣環(huán),環(huán)中央有舌狀活動扣針,扣把呈圭形,扣環(huán)、扣針、扣把分別制作,然后貫軸連為一體成為1件帶扣??郯颜嬗?方形透孔,內(nèi)鑲1塊方形青白玉,背面鑄出3個短釘穿過絲鞓與背面的銅片鉚合??郗h(huán)正面鏨刻卷草紋,扣把鏨刻花草紋,表面鎏金。銅帶箍,12件,打制,橢圓環(huán)形,表面鎏金。方環(huán)形,正面鏨刻卷草紋,表面鎏金。其余10件均為橢圓環(huán)形,大小相同,鎏金。方形玉帶銙,11件,白色軟玉,玉質(zhì)潔白光澤,大小相同,方形,側(cè)邊有凸棱,正面四角各有1個穿孔,孔內(nèi)均有鎏金圓頭鉚釘,背面墊以方形銅片,其中有9件正面下部有長方形“古眼” 。圭形玉鉈尾,1件,青白色軟玉,素面,拋光,圭形,外側(cè)邊緣呈弧曲形,正面有3個穿孔,內(nèi)穿鎏金銀鉚釘,背面墊以小于鉈尾的圭形銅片,桃形玉帶飾,18件,用白色和青白色兩種玉料制成,形制基本相同,大小不一,扁桃形,外側(cè)邊緣呈弧曲形,素面,正面并排有2個穿孔,內(nèi)穿鎏金圓頭銀鉚釘,背面墊桃形銅片。圭形玉帶飾,8件,青白色軟玉,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略異,都是釘綴于蹀躞小帶上的飾件。
銀、銅銙銀鞓蹀躞帶: 1條,出土?xí)r帶前部第一條小帶穿于木弓囊上的帶扣內(nèi)。從出土位置和帶的形制看,這條帶可能是用于佩掛弓箭的,帶鞓用薄銀片制作,帶具則分件打制或模鑄,用鉚釘鉚于帶上。銀鞓帶前端鉚有橢圓形銀帶扣,次為銀帶箍,中部釘有3件圓泡形銀帶銙,下垂3條長短不齊的銀質(zhì)小帶。靠近帶箍的第一條小帶分為上下兩段。小帶上段單層,穿入銙的“古眼”中反折以小箍固定,小帶下段雙層。上下兩段小帶中間以兩個方形環(huán)相連接,連接部位可以轉(zhuǎn)動,小帶下端穿于弓囊?guī)Эㄖ小,F(xiàn)將此帶的帶具分別介紹:
銀帶扣,1件,打制,扣環(huán)橢圓形,有長條形活動扣針,扣把呈凸面圭形,中部貫軸連接。圭形扣把背面焊有3個短銀鉚釘,與帶鞓鉚接,素面。銀帶箍,1件,打制,橢圓環(huán)形。圓泡形銀帶銙,3件,打制,大小相同,正面呈凸圓泡形,下部有1扁桃形“古眼” ,垂掛小帶,背面焊2個短銀鉚釘,鉚于銀鞓上,素面。桃形銅帶銙,3件,模鑄,鉚于銀鞓后部,大小相同,正面有1穿孔,背后鑄2個短銀鉚釘,鉚于帶上,素面。圭形銀鉈尾,1件,打制,鉚于銀鞓末端,圭形,正面凸起,背面焊3個短銀鉚釘,鉚于帶尾。
從遼陳國公主墓出土的這三條蹀躞帶來分析,文中的三條帶子所使用的帶銙部分的質(zhì)地則采用了金、玉、銀、銅的材料,在當(dāng)時的遼朝墓主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應(yīng)該很高,應(yīng)該是皇族或者是當(dāng)朝的貴族才能夠使用如此材質(zhì)的帶銙,另外從帶銙的使用數(shù)量也可以得出以上結(jié)論,從唐代起,以帶銙的質(zhì)料,形制,數(shù)量,紋飾都有嚴(yán)格的限制?!缎绿茣ぼ嚪尽酚涊d唐代規(guī)定: 一至三品用金帶銙,共十三枚;四品用金帶銙,十一枚;五品用金帶銙,十枚;六至七品用銀帶,九枚;八至九品用石銙,八枚;流外官及庶民用銅鐵銙;不得超過七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