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
涅茲道夫斯基是 20世紀 80年代美國著名的版畫家。與其他樂于實驗的美國當代藝術家不同,他將歐洲主流文化和美國本土文化進行融合,將線條作為重要的視覺符號,形成了既不同于西方傳統(tǒng),也不同于當代美國的木刻版畫風格,并對中國現(xiàn)當代的圖案設計產生了重要影響。版畫與其他繪畫一樣,都是以平面呈現(xiàn)方式為主。線條與線條之間的組織可以顯現(xiàn)出物體的表面形態(tài)與內在結構,使版面圖像形成一定的節(jié)奏和變化,是涅茲道夫斯基木刻版畫中最強有力的工具,畫家運用線條將自然物進行簡化,轉化成相應的圖像符號,形成了特殊的 “線的意味 ”。
一、線條產生秩序
每一幅畫都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秩序,這源于畫家對自然和社會生活的不同感受。通過線條的排列組合,涅茲道夫斯基將自然物象進行藝術上的整合處理,形成某種有規(guī)則的圖像效果,使觀者在觀看時形成某種秩序性,進而產生秩序感。對于自然事物的感受,或是混亂無章,或是規(guī)則有序,人類總將其看成矛盾統(tǒng)一的一體。而對于畫家而言,想要將這種千頭萬緒的復雜關聯(lián)表達出來,但又不愿陷入過度模仿表象而無改變,那就需要長期的探索。其中,有的畫家想要放大自然事物那種復雜性,來強化自然事物原本的生長形態(tài),并通過混亂無章的符號語言展現(xiàn)出來;有的畫家則愿意簡化那種復雜性,將混亂無章的關系進行梳理,并按照一定的秩序性來表達,涅茲道夫斯基就是后者。他用有序整齊的線條把自然物象的雜亂關系表現(xiàn)在版畫中,使線條在版面上形成了節(jié)奏和秩序性,這樣的表現(xiàn)形式在 20世紀 80年代崇尚變革實驗的美國版畫家中甚為少見。
如圖 1所示,涅茲道夫斯基用線條表現(xiàn)自然事物時,并沒有陷于簡單地照抄自然事物的表面狀態(tài),而是從原本雜亂無章的自然物象中找尋生長結構,并通過主觀篩選,用齊整有序的線條梳理出來。作為畫家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要素,這些線條組合形成了線條網,用來布局整個圖像的面積,改變了用線條表現(xiàn)物體體積的傳統(tǒng)功能,代替了以體面為主的傳統(tǒng)處理手段,在畫面上形成了清晰規(guī)則且富有韻律的圖像。畫家以動物脊柱上能活動的部位為軸點,將毛皮的紋理整理成一層層舒展的線條網,就像是剛剛梳理過似的,高度概括出動物的毛皮的生長結構,形成漸次聚散,齊整有序的效果。當然,畫家對粗細不同線條進行的這種重復化處理,并不是簡單地、均勻地呈現(xiàn)于版面之上,而是將每組線條的長度、寬窄以及間距進行有秩序的調整,打破了過多重復帶來的僵化感,使線條產生獨特的韻律和秩序。
二、線條產生張力
自然物象在對抗大自然干擾時會釋放一種力量,是肉眼無法真正觀察到的,而涅茲道夫斯基通過弧線和曲線,將不同粗細疏密的線條組合在一起,進而形成層層疊疊的條帶,沿著自然物象中心作用力的方向不斷變化,呈現(xiàn)那種看不到的力量,在版面上形成某種內在的張力與動感。為了呈現(xiàn)出這種無形的力量,畫家以自然物某一軸點為中心,利用線條組合的條帶向自然物外部擴散或者向其內部聚攏,而不是均衡地布滿版面的每一處,從而傳達出自然物象內部結構的某種聯(lián)系。涅茲道夫斯基在畫面中重新定義了自然物象,正如鄒一桂說的“甚似則近俗,不似則離形” [1],不過于追求視覺的真實,也不過于偏離物象的基本特征,用富有張力的線條展示出自然有機體的美感。
畫家利用線條讓觀者形成時而隱藏退后、時而凸顯向前的視錯效果,其中起主要推動力的是自然物內部的某個結構軸心,軸心距離版面中心位置越近,觀者越能強烈地體會到視覺上的張力, “具有傾向性的張力” [2]就在這種構圖中形成了。如圖 2所示,畫家根據(jù)不同海螺的生長趨勢與內在結構,利用線條組合成的條帶表現(xiàn)圓潤舒展的渦紋線與漸變旋轉的螺紋線,使這些線條的漸進排列形成動感,造成某種錯覺,呈現(xiàn)出海螺具有的堅韌而旋動的外殼結構。那些較長的線條被作用力擠壓成一片,從自然物的重心向外部擴張運動,一層一層發(fā)射,產生聚攏擴散和上下起伏的變化,形成由中軸點向上推進的螺旋力和向外拉伸的旋轉力,展示出向這個軸點不斷遞進運動的傾向,使原本只是表現(xiàn)要素的線條在版面形成張力。
三、線條產生刀味
由于木刻版畫的間接印刷特點,畫面圖像處理都是通過刻刀來實現(xiàn)的。與畫筆在紙上呈現(xiàn)的筆觸感不同的是,版畫用特制的刻刀刻出的每一刀都是通過起刀、運刀與收刀,在堅硬的木板上留下刀痕,刀痕的方向、強弱和虛實變化,就形成了木刻版畫的版面,最后通過版畫印刷將圖像呈現(xiàn)在紙上,這就是木刻版畫中特有的“以刀代筆”。在木刻版畫中,不同的刀觸和刀法的組織,可以產生截然不同的刀痕效果,繼而表現(xiàn)出版畫特有的刀味。涅茲道夫斯基在木板上雕刻圖像時,并沒有使用變化雜亂的刀法組織畫面,也沒有使用過多的刀型,而常利用傳統(tǒng)的斜刀、圓刀和三角刀組合,形成較為單一整端的刀法表現(xiàn)自然物的結構,在版面上留下明顯的、整齊的運刀痕跡,展示了線條秩序性形成的藝術趣味和刀味。
為了呈現(xiàn)精細而有力度的線條,畫家采用美洲地區(qū)常見的櫻桃木、櫸木等等硬木,因為它們具有紋理細密、耐印性高、不易變形、收縮性少等特性,能夠刻出生動流暢并體現(xiàn)圖像細部的線條。在版面運刀,一般三角刀刻出的線條會呈現(xiàn)一種挺拔剛勁的刀味,而圓刀刻出的線條則會顯出一種質樸渾厚的刀味。如圖 3所示,畫家先用三角刀或斜刀刻出不同線條的輪廓,然后按照初稿用多種型號的三角刀,將綿羊身上的毛皮部分刻出來,最后使用大圓刀刻除圖像空白部分和背景剩余區(qū)域。畫家處理圖像時并不關注版面上自然紋理的繁復變化,也不愿過多地表現(xiàn)刀痕虛實和強弱變化,更不愿自然隨意地留下運刀的痕跡,而專注于使用清晰果斷有規(guī)則的刀痕,組合成方向不同、粗線不同的線條,形成繪畫性與裝飾性相結合的版畫圖像,更加精準地體現(xiàn)出畫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產生了與以往版畫作品不同的刀味。
四、結語
線條作為涅茲道夫斯基表現(xiàn)自然物象的符號語言,清晰地展現(xiàn)著自然事物表面形態(tài)與內在結構。牛羊的皮毛、禽類的羽翼,都是生物有機體在進化生長的外在產物;葉子、花朵和果實的生長過程,即便無法用肉眼看到,但也都具有各自生長變化的潛在規(guī)律。線條中所帶來的秩序感、張力以及彰顯出來的刀味,將繪畫性與裝飾性統(tǒng)一在版畫圖像中,揭示出畫家的審美取向和創(chuàng)新表現(xiàn)方式,構成了與以往西方現(xiàn)實主義主流版畫所不同的形式風格,為研究 20世紀 80年代美國非主流版畫形態(tài)的發(fā)展提供了基礎。
注釋:
[1][清]鄒一桂.小山畫譜 ·形似(卷下)[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9.
[2][美]魯?shù)婪?·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朱江源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