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梅
第一次讀到父親在獄中寫成的《可愛的中國》,那一年我17歲。如今,我84歲了,還依舊記得當時那份激動:爸爸,那是我爸爸寫的。
兒時的我,記憶中并沒有父親的影子,但從小我就知道,父親是個了不起的人。
奶奶曾經告訴我,父親長得清秀英俊,小時候被村里的人叫做“正宮娘娘”。養(yǎng)父母也曾告訴我,我的父親善于演講,他一講話,大家圍過來聽上半天也不嫌累。在鄉(xiāng)親們的傳言中,父親的形象更是高大:騎白馬、挎雙槍,威風凜凜,來去無蹤……
很長一段時間,我根本不相信父親不在世了;贛東北的老百姓也不相信,方志敏已經犧牲——雖然關于“方志敏下場”的告示就掛在各村村口。鄉(xiāng)親寧愿相信,那是國民黨造的謠。
我出生在國民黨第四次瘋狂“圍剿”蘇區(qū)的1932年冬天,那一次“圍剿”,國民黨出動近40萬兵力,蔣介石親自擔任“剿匪”總司令。
炮彈在不遠處爆炸,敵人已經沖到了村莊邊上。后來前輩告訴我,母親繆敏在轉移途中自己扯斷臍帶,然后把哭聲像小貓一樣的我送給了當地老百姓。爸爸媽媽最后一次去老鄉(xiāng)家看望我時,媽媽繆敏擔心我太弱養(yǎng)不活,爸爸方志敏卻說:嚴冬的梅花,生命力最強!
我家戰(zhàn)火歲月中出生的5個孩子分別寄養(yǎng)在各處。父親為我們取名松、柏、竹、梅、蘭。長大后才知道,那是父親最愛的一副對聯(lián):心有三愛,奇書駿馬佳山水;園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蘭。
1934年11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剛剛出發(fā),時任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軍政委員會主席的爸爸告別妻兒,也告別他親手創(chuàng)建的閩浙贛蘇區(qū),率紅10軍團踏上了孤軍北上之路。
如果說,此時此刻主力紅軍面臨的是一次前途未卜的遠征,那么,擔負牽制敵人兵力、掩護主力轉移任務的紅10軍團,注定是一支“死亡軍團”!
在20倍于己的國民黨重兵圍追堵截下,部隊屢屢遭受重創(chuàng)。1935年1月,紅10軍團退至贛東北邊緣,決定進入蘇區(qū)休整,不料敵人早已設置了縱橫交錯的封鎖線。
一番浴血征戰(zhàn)之后,爸爸方志敏和軍團參謀長粟裕帶領800多人沖出了封鎖線,但大部隊還陷在敵人的包圍圈里。在父親召集的最后一次軍政會議上,他堅定地說,我是部隊的主要負責人,不能先走。遂掉轉馬頭,復入重圍。
多年以后,粟裕將軍還記得父親方志敏當時的決絕態(tài)度:明知兇多吉少,依然毅然決然。
與2000將士苦守懷玉山的爸爸,在漫天的大雪中不幸被俘。最先發(fā)現父親的兩個國民黨士兵本以為會發(fā)大財。誰知,在父親身上,他們連一個銅板也沒有搜到:怎么會呢,這么大的官,會沒有錢?“我們革命不是為著發(fā)財!”父親怒斥: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zhàn)勝許多困難的原因!
美聯(lián)社記者曾這樣記錄國民黨“慶祝生擒方志敏大會”的場景:戴著腳鐐手銬站立在鐵甲車上的方志敏,其態(tài)度之激昂,使觀眾無限敬仰。觀眾看見方志敏后,誰也不發(fā)一言,大家默默無聲,即使蔣介石參謀部之軍官亦莫不如此。
在獄中,父親以另一種方式繼續(xù)戰(zhàn)斗。他爭取到了同情革命的胡逸民、高易鵬等人以及看守所代理所長凌鳳梧。胡逸民、高易鵬輾轉4次從獄中送出了父親的手稿,凌鳳梧則把父親腳上的鐐銬從10斤的換成了3斤半的。
正是這副鐐銬,20年后成了當地政府最終找到父親遺骸的重要線索。
1955年,在父親方志敏就義處——江西南昌下沙窩,施工人員發(fā)現了一副棺木、很多骨頭和一副鐐銬。經凌鳳梧等人辨認,鐐銬和棺木正是方志敏受到的特殊“待遇”。血樣對比之后,9塊遺骨被認定為方志敏的遺骸。
又過了22年,方志敏烈士的遺骸隆重安葬于南昌市郊梅嶺。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天先是細雨蒙蒙,爾后碧空如洗,當靈車經過市區(qū)時,街道兩邊站滿了含淚送行的老百姓……
母親繆敏沒能等到送別父親的這一天。就在父親遺骸安葬儀式的一個月前,曾經與父親出生入死并肩戰(zhàn)斗的母親,匆匆辭世。
小父親10歲的母親名字里的“敏”字,也是父親送她的訂婚信物。成婚那天,父親給母親取了一個化名,叫“李詳貞”,與父親直到被捕時還在使用的化名“李詳松”,又是天成的一對。
爸爸方志敏被捕后不久,媽媽繆敏也落入敵手,被囚禁于與丈夫關押地只有一墻之隔的南昌女子監(jiān)獄。當父親望著報紙上妻子被捕的照片難過時,勸降者不失時機地提出,以跟繆敏見面作為“發(fā)表一個傾向聲明”的交換條件。
后來,父親方志敏曾流著淚對凌鳳梧說,繆敏是巾幗英雄。兩年后,母親繆敏被黨組織保釋出獄。夫妻倆曾經近在咫尺的相隔,終成生與死的距離。
我和媽媽一樣倔強。母親把我鎖在屋里,逼著我讀書學習。就在這時,我第一次讀到了父親的遺作《可愛的中國》。
“母親!美麗的母親,可愛的母親!”一遍遍朗誦著這些直抒胸臆的句子,剛剛識字不久的我歡呼起來:從此我可以講我的家史了,從此我懂得“祖國”是什么意思了——祖國,就是生養(yǎng)了我們、值得像父親那樣的千千萬萬烈士用生命去保護的母親!
從被俘到就義的日子里,獄中的父親戴著鐐銬寫出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紀實》等30多萬字的文稿。才情、激情、真情,這囚禁中的文字,成了影響幾代人的經典。
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時,蔣介石多次設宴款待已經成名的方志敏。得知抓住了方志敏,蔣介石親自出面勸降,還許以江西省主席之職,但得到的答復只有一句話:你趕緊下命令執(zhí)行吧!
1935年8月6日,距37歲生日僅半月,被押解至刑場的父親方志敏在贛江邊上默默站了幾分鐘,然后猛地一轉身,說:來吧!
秋風,吹動著父親方志敏的長發(fā)。槍聲響起的那個日子,正是毛主席率領的中央紅軍走出川西茫茫草地的時候。
后來我常常問自己:父親最后想了些什么呢?
我知道,最后那幾分鐘里的思緒,父親想的肯定是他夢中的“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