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愛珍
【摘 ? ?要】任性行為是幼兒常見的一種心理反映,是孩子的一種性格、情緒的外在表現,從其出生開始,就有任性的行為。
【關鍵詞】幼兒期 任性行為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191
幼兒期是幼兒心智成長的關鍵時期,從小養(yǎng)成的良好的行為習慣將伴隨幼兒一生,“作為教育者應分析幼兒成長的因素,對幼兒的任性行為正確地引導和教育,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提升幼兒綜合素質,為幼兒今后在人才的競爭中奠定堅實的基礎”。作為教育者應該反思我們是否創(chuàng)造了幼兒需要的成長氛圍和環(huán)境,是否有些時候我們沒有對幼兒的發(fā)展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的教育行為是否與幼兒的發(fā)展需求不協(xié)調,我們是否只是看到幼兒越來越難管理,越來越不聽話了。
任性行為是幼兒常見的一種心理反映,具體表現為:自我意愿不受制約,一味地從心理上、行動上來求得滿足,因此,一旦滿足又刺激著更多、更大的不滿足的心理沖動。任性的孩子常常又表現為不達目的不肯罷休,非常執(zhí)拗,甚至胡攪蠻纏。會為了一些小事而莫名其妙地大聲哭鬧、嘶叫,甚至在地上打滾,坐在地上不愿起來,有的長時間賭氣、不理人、不吃東西、亂擲和亂折東西等。任性是孩子的一種性格、情緒的外在表現,從其出生開始,就有任性的行為。
幼兒的任性行為又可以分為哪幾類呢?
哭,是幼兒任性行為的表現方式之一,如何面對幼兒的哭,對于家長和教師來說,實在是一個難題?,F在家中基本上都是一個孩子,對于幼兒的要求家長都是有求必應,如有不滿意,幼兒一哭,基本上都會滿足,班里就有一個女孩,從上幼兒園那天起,只要遇到不滿意的事情就哭個沒完。上了兩年幼兒園,現在小朋友和老師都不敢惹她,哭己經變成了她的殺手锏。
發(fā)脾氣是幼兒很常見的任性行為, 很多家長表示生活中幼兒已經感覺到只要我發(fā)脾氣,在家中鬧,在人前鬧,父母就會滿足我的愿望。于是,每當幼兒有新的愿望,父母不答應,幼兒就大發(fā)脾氣,最后家長不得不屈從。久而久之,幼兒越來越得寸進尺,脾氣也越來越大,就會變得越來越任性、粗暴。在幼兒園里,經常會看到幼兒通過發(fā)脾氣來實現自己愿望,有的小朋友,他喜歡的玩具如果己經被小朋友先玩上了,他就會上來搶,會摔桌子和小椅子,直到得到為止。
執(zhí)拗也是幼兒任性行為的一種表現,家長要求孩子做的,孩子就是不聽,非常固執(zhí)。讓他收拾玩具,他口頭答應,卻遲遲不肯行動。拖延時間。帶有一種故意性。在幼兒園,幼兒的執(zhí)拗主要表現在生活活動中,有的幼兒來了幼兒園不愿意脫衣服,睡覺也要把書包抱在懷里。
逆反心理,在園經常會發(fā)現幼兒和老師對著做事。讓他安靜他就放聲大叫,讓他把東西放好,他反而亂扔等等,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反對所有人提出的意見,即使自己的反對并不合理。
一、幼兒任性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幼兒期的生長發(fā)育特點
在幼兒成長過程中,3-4歲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這個時期,幼兒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好像故意與大人“鬧獨立”。你不讓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往往到4-5歲時這種情形依然延續(xù),孩子經常表現出不服管教的特點。幼兒的這種獨立性傾向常常被大人們認為是不聽話,實際上這是幼兒的“反抗”心理,是其獨立性發(fā)展的表現,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fā)育現象。
(二)家長自身修養(yǎng)
家長的自身修養(yǎng)對幼兒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文化修養(yǎng)、處事方法都會影響家庭教育的方法方式。有的家長很重視自己的素質對自己的言行要求非常高,確實為幼兒起到了示范作用,這樣的家庭教育幼兒的效果就一定會好。而有的家長不重視自身的素質,對幼兒的教育是跟著自己的情緒走,孩子就倒霉了,孩子成了家長的出氣筒。還有的家長認為自己是成年人,在幼兒面前表現得至高無上,說一不二,不能與幼兒平等交流、溝通,要求幼兒的事情必須馬上做到。
(三)家長的溺愛
很多的家長喜歡大包大攬,一手包辦的做法,讓幼兒失去了鍛煉的機會,這樣容易使幼兒養(yǎng)成了事事依賴他人、沒有主動性、動手能力差的特點。
(四)隔代教養(yǎng)
由祖父母帶的幼兒,任性的表現會比較突出。作為教育者,應該全面地看待隔代教養(yǎng)。一方面,隔代教養(yǎng)有天然的優(yōu)勢,祖輩對幼兒有愛心、有經驗、有時間;另一方面,隔代教養(yǎng)也暴露出了種種問題,存在著很多弊端。祖輩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加上知識面狹窄、對幼兒的無限溺愛、一切以幼兒為中心,把幼兒慣得渾身都是毛病。
(五)教育的一致性方面
幼兒的教育要堅持教育的一致性,尤其是任性幼兒行為的教育。如果幼兒園堅持讓孩子做的,家庭沒有支持或者堅持,會導致幼兒不能準確的認識事物,會影響幼兒的是非觀,導致幼兒缺乏正確的判斷,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行為與不好的行為。
二、應該怎樣幫助幼兒改變任性的行為
(一)家長要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
家長是幼兒的啟蒙老師,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必須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才能更好的教育幼兒。俗話說:房檐水、滴滴傳,言傳身教對幼兒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家長要遵循幼兒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
幼兒的任性行為主要來自自身,是內在的、自身生長發(fā)育期的表現。家長們應該加強對幼兒教育方面知識的學習,了解幼兒這一階段的特點,及早發(fā)現、分析,運用科學的方法,根據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進行教育。從根本上了解幼兒的生長發(fā)育特點,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觀念。
(三)家長的愛要有度
首先,要合理滿足幼兒的要求。隨著幼兒一天天地長大,要求會越來越多,家長對于幼兒的要求,應加以適當控制。
其次對待幼兒的錯誤一定要加以懲戒。有了錯也不批評教育,不給予必要的懲戒,這對還不懂事的孩子來說,就是無形地縱容孩子再犯錯誤。
第三,不要剝奪幼兒探索嘗試的自由。經常地讓幼兒力所能及做些家務,承擔一些家庭的活動。
(四)家庭和幼兒園要緊密配合,堅持教育的一致性
幼兒園里,教師要多觀察幼兒的行為,發(fā)現幼兒的心理變化,并且經常就幼兒的行為表現與家長及時溝通。家長也要經常主動和老師交流幼兒在家中的行為表現。
此外,教師要經常的利用“家教園地”,向家長廣泛宣傳幼兒產生任性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等一些專題小知識,在教育的認識方面爭取和家長達成共識,共同改變幼兒的任性行為。
清楚幼兒任性行為的產生因素,并對癥下藥。相信我們的孩子都能夠朝著健康快樂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