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亮亮
隨著中高考錄取結果的陸續(xù)公布,謝師宴成為一種新時尚。據(jù)報道,溫州某中學畢業(yè)班舉辦“天價謝師宴”,共有12桌酒席,普通桌預算為4 000元,而老師桌另加禮物預算達到3萬元,每位學生需分攤到1 000元。
謝師宴本意是感謝恩師的栽培,出發(fā)點并沒有錯。尊師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孔子有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之禮”說的便是古代學生拜師入學會先奉上禮物,表達對老師的尊重。然而,“束脩之禮”的本質是對教師的尊敬,禮物只是形式。也正是出于對老師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與信任,學生才能真正跟隨老師學習。而當下的謝師宴,貴重有余而敬重不足,早已變了味。大擺筵席、重禮相贈,實際上是用利益捆綁老師,用交換的方式來換取老師的關注。教育不是做生意,教師也并非商人,這種形式的謝師宴,反而讓老師承擔違反職業(yè)道德的風險,與其說是“尊師”,倒不如說是“辱師”。
更需要警惕的是謝師宴背后潛藏的育人危機。在謝師宴這一場域中,家長、學生、教師同時在場,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時發(fā)生的場所,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是雙重的。就家庭教育而言,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家長行為對孩子人格發(fā)展和社會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當前過分夸張的謝師宴中,家長的行為所表達的價值觀是復雜的,攀比、排場、交易、形式高于目的,在這當中孩子能學到什么,是值得我們深思的。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是潛移默化的,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謝師宴看似是一件小事,卻可能對孩子社會認知的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就學校教育而言,謝師宴不利于師生關系的健康發(fā)展和育人工作的正常進行。教師是專業(yè)人員,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過分隆重的謝師宴背后是對教師工作的錯誤認識。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和教育應當是平等的,這是教師職業(yè)的標準之一。若老師接受了學生和家長額外的謝宴謝禮,要么名不正言不順,要么就要踩上違背職業(yè)準則的紅線,教師作為育人者的身份就會動搖,學生又如何能真正的尊敬老師,跟著老師學習?
尊師、感恩本身是值得提倡的,然而過分夸張的謝師宴影響孩子對師生關系和社會交往的認識,動搖他們對教師的信任,終將不利于孩子健康的學習生活和積極正確的社會認知的建立。這正是所謂的“謝師宴”最令人擔憂的地方。
責任編輯/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