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偉
【摘 要】 在語文教學中,故事里往往藏有錦囊妙計,遇到難點,我們不妨讓故事開路,巧妙穿插引用,既能于不知不覺處攻破難點,又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關(guān) 鍵 詞】 語文教學;故事;文學
小故事蘊含大道理,這不僅僅適用于育人,而且適用于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巧妙運用小故事,往往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許多課堂教學難點或疑點就能迎刃而解,也會讓學生對相應(yīng)知識點或?qū)W習方法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借小故事講活文學常識
文學常識比較單調(diào),難以引起學生理解、識記的興趣和動力。筆者常常把文學常識串接成一段小故事,讓學生在讀記故事的情境中記住相關(guān)知識點。如記憶“四書”,我把書名編成一句通順的話:《孟子》在《大學》里讀《論語》,顯得很《中庸》。這樣一來,學生從單純記死記硬背“四書”名字的枯燥環(huán)境中走出來,進入到故事情境,就能有滋有味地把“四書”記得牢,記得準。在講小說與散文的含義時,我沒有局限于向?qū)W生兜售典型性解釋,而是講了一個小故事:一位縣長到山鄉(xiāng)去檢查工作,所乘汽車壓傷了村民的一只公雞,雞主跟司機討價還價,爭執(zhí)不休。雞主認為,無論是誰,只要損壞了老百姓的東西,都應(yīng)該照價賠償。司機認為,縣長是因公出差,雞主不應(yīng)該向其索賠。倆人爭執(zhí)不下,一村人從中斡旋,指著雞主說:“縣長公務(wù)繁忙,你可不能因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耽擱了他的大事哈?!庇种钢緳C說:“你是有知識、懂禮節(jié)的城里人,何必跟鄉(xiāng)下人一般見識呢?!苯又?,村人又對著車內(nèi)的縣長說:“我們村就這一只公雞,它擔負著三個責任:催村長晚上回家;喚孩子早上起床;全村的母雞還指望著它呢,這一次被小車壓傷,應(yīng)該算工傷吧,縣長大人,我們得想法給公雞治傷呢。”縣長聽罷,立馬掏出50元給雞主。講完故事,我對大家說:“雞主和司機的話是散文,村人的話就是小說?!睘槭裁创迦说脑捘茏尶h長心甘情愿掏腰包,因為村人以塑造公雞這一公仆形象為中心,再通過情節(jié)和環(huán)境,形象而生動地展示了公雞的巨大作用,而非一般意義上的雞,生則一只雞,死則一坨肉。同學們在故事情境中,明白了小說的含義。
二、借小故事講好寫作方法
不少學生對一篇文章“只有一個中心”不太明白,或者只停留在簡單的識記上。為此,我講了獵人打獵的故事:獵人父子倆正在追捕一群大雁,兒子只要看到哪只大雁離自己槍口近,就瞄準哪一只。雁群里的大雁一會兒這只落后,一會兒另一只落后。兒子就跟著大雁的變動,一會兒瞄這只,一會兒瞄那只,結(jié)果,瞄了大半天,眼睛都看花了,一只大雁也沒打著,兒子有些疑惑不解。獵人說:“只要認定了一只大雁,就要咬緊它不放;同時,一槍只能打一只鳥,所以,我們只能瞄準一個中心或一個目標,否則,打半天的鳥兒,連片鳥毛也撈不著?!弊魑囊惨粯樱绻_立了幾個中心,就會分散筆力,寫了大篇幅的文章,到頭來,中心不突出,這不是費力不討好嗎?動筆前,我們就得確立一個中心,這個中心就是作文時要攻克的主要目標,無論篇幅多長,都必須與這個中心或目標保持高度一致。講到“襯托手法”時,我給學生講了李伯清的故事:多年前,李伯清跟幾個老外爭論哪個國家的立交橋高。英國人說:“倫敦的一座立交橋比埃菲爾鐵塔還高。”美國人說:“華盛頓一座立交橋高108米?!崩畈鍏s說:“去年9月,一個姑娘從成都立交橋上墜落,今年3月才落到民警手上”。幾個老外瞪著眼,驚訝地說:“VERY HIGH”。李伯清換了一個角度,用時間來側(cè)面說明立交橋有多高,令人耳目一新。什么叫襯托?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不直接說明立交橋多高,而是選擇另一個角度,間接說明橋高,同學們也從中感受到襯托手法的妙處。
三、借小故事講清閱讀知識
對于一篇文章,學生往往不能真正體會到點題句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時,我給他們講了另一個故事:李平將中考作文題目《我的母親》看成了《我的母?!罚R近考試結(jié)束,他才發(fā)現(xiàn)作文偏題了,咋辦呢?一會兒,他自己悲慘的身世讓其茅塞頓開,李平趕緊在文末補充寫道:我父母車禍雙亡,從那時開始,我就一直生活在學校,雖然在校寄宿不久,但母校就是我的母親,她用知識的瓊漿哺育了我,她用勤勞的雙手扶持了我,感謝您,我最敬愛的母親。如果沒有“母校就是母親”這一點題句,本文就是偏離中心,但經(jīng)過這急中生智的臨門一腳,他巧妙地將“跑題”的足球踢進門洞里去了。由此看來,點題句一般出現(xiàn)在“臨門”之處,往往起到扣題、轉(zhuǎn)型、升級的作用?!督亲印分械摹笆晟纼擅C!?,學生不甚理解。我向?qū)W生講道:妻子16歲即嫁給蘇軾,其妻不僅相貌出眾,而且文思敏捷。蘇軾夜讀之時,偶有遺忘,其妻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其他書,她都略微知道,這讓蘇軾對其刮目相待,妻子對其關(guān)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但很不幸,妻子27歲時就去世了,這對蘇軾的打擊十分沉重,其心中的沉痛不言而喻,十年間,生死相隔,可見,蘇軾對妻子思念之深。學生聽后,對“十年生死兩茫茫”迎刃而解,沒有小故事的搭橋引路,學生只能對詩句囫圇吞棗,消而不化。同時,學生也從中懂得了“要從文字背后的故事去理解文字內(nèi)涵,要將文章跟人物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的學習方法。
在語文教學中,故事里往往藏有的錦囊妙計,遇到難點,我們不妨讓故事開路,巧妙穿插引用,既能于不知不覺處攻破難點,又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參考文獻】
[1] 張江琴. 讓故事走進語文課堂[J]. 作文教學研究,2016(2).
[2] 荀聰. 講故事,“講”出語文精彩[J]. 課外語文(下),2016(2).
[3] 李科. 故事,讓語文學習更有趣[J]. 生活教育,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