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深
你肯定參加過一些會議,在會議進入議程之前,主持人總要先介紹到會的領導與嘉賓,經常是念過一長串某書記、某局長、某主任以后,又鄭重地介紹:“今天光臨會議的還有副局級巡視員某某、正處級調研員某某……”
這幾乎成了有些會議的一道“風景”。
按照正式編制,領導職數有剛性規(guī)定,一般情況不得突破??墒侨硕嘁巫由?,往往安排不過來;還有,每當一個單位換了“一把手”以后,總要或多或少提拔幾個干部。沒有職數怎么辦?“科調”“處調”“局調”,這些沒有實職的虛銜要求不那么嚴格,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就派上了用場,各種“調”成了安排干部的另一條“蹊徑”。
有一位博古通今的老先生,把此類現象稱為:“貂不足,狗尾續(xù)?!?/p>
“狗尾續(xù)貂”多用來形容“前美后丑”。例如在他人的美文后面隨意添加一段,或是為他人未完成的佳作代勞,又續(xù)得不甚精彩。
但是,“狗尾續(xù)貂”最早的意思則是形容“官爵太濫”。
晉朝的趙王司馬倫,是三國時魏將司馬懿的第九代孫?!稌x書·趙王倫傳》記載:這位王爺,為籠絡人心,糾集私人勢力,凡王親宦戚、屬下親信,一律封官加冕。即使是“奴卒廝役亦加以爵位”。所以“每朝會,貂蟬盈座”,殿上黑壓壓一片,盡是頭戴貂蟬冠的高官。老百姓給這種現象編了一句民謠:“貂不足,狗尾續(xù)?!币馑际钦f,貂尾巴是罕見的皮毛,珍貴而又稀少,可高官太多,貂尾巴供不應求,只好以狗尾巴替代。
我不想把凡是搞了“處調”、“局調”的,不分青紅皂白,一股腦兒地統統劃入“下有對策”中去,更不想把他們同“狗尾續(xù)貂”一鍋燴。有些地方可能確實有此需要,確實對工作有利,應另當別論。但是我不清楚,目前全國到底有多少雖沒有某一級的實職,卻享有某一級待遇的這“調”那“調”?其中有多少確是因為工作需要而設?又有多少純屬因人設事的一種人事“安排”或“安慰”?
官員過多,幾乎成了歷次機構改革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不料舊病沒有治好又添了新病,如今“助理”亦滿天飛,哪一級長官都可以配一個“助理”。從前只有省長一級才有助理,市長都很少有?,F在不但縣長有助理,鎮(zhèn)長也有助理,甚至連一個股級的縣防疫站長也配了助理。
到底多少百姓養(yǎng)一個官員(包括公務員)才合適?吃“皇糧”的人越多,老百姓的負擔越重,政府的成本越高。以前的機構改革有個教訓,有些地方越改革長官越多,編制越臃腫,應成為今后機構改革的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