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非
路過一小區(qū),門口有收舊貨的,成捆的書,堆出的體積,約有兩三個立方米。沒想到一上午能收這么多書。小老板一邊打捆一邊說:“一家子的,還有一三輪車呢,馬上拖出來。”什么人家,一下子賣了這么多書?我好奇。
眼前這兩三立方米的書頗讓人吃驚:這些書都很新,有幾捆“機場書店”的勵志和商業(yè)謀略,還有些豪華精裝的,大16開本,如“十大工程紀要”“年度大事記”,還有“論文精選”“光輝六十年”,有一套好像是本省各大市的什么叢書,大封套,好像沒打開過;也有硬殼精裝的年鑒或是“大系”,十多本捆在一起;有的塑封沒撕開,書脊看不清……總之,類別很雜,看不出書主的專業(yè)背景,也看不出在哪個系統(tǒng)工作。有些很像出席慶典或觀摩會發(fā)的那種“資料袋”里配的禮品書,因有不少縣市名勝風光介紹或是單位逢五逢十的周年紀念冊。我猜,也許主人是機關干部,經(jīng)常到處奔波參加各種會議。
這成捆的“書”,裝幀印制精美,但現(xiàn)在作為被回收的無用之物,擺在大街邊也不會有人算計,除非拿去墊什么東西。偶有路人停下,彎腰看看書脊,或是用腳撥兩下就走開了。有一大開本的圖冊,某單位“二十周年”,攤開在地,瞄一眼,幾頁都是題詞,如“再接再厲”“勇攀高峰”等,還算好,沒寫錯字;只是“努力學習,爭取做出更大貢獻”一類的話,和廢話差不多,寫它干什么?此外是會議照片,還有排隊呆站的,握手的,等等。想當年,這些書“首發(fā)”時,大概也是冠蓋云集,好評如潮,而歸宿卻在破爛王的廢品車旁。
這個人為什么會一下子清理這么多書?小老板說:“哪知道呢,要不是有三輪車,要不是有電梯,我才不上門收呢,不劃算?!遍e人問:“這么多書,賣了多少錢?”小老板懶洋洋地說,書沒舊報紙值錢,這么多頂多給三百元;精裝硬殼的,化漿反而廢事。
那些出書的單位,難道閑了沒事干?為什么要印制那些“政績書”?那些只配化紙漿的書是誰審批撥款的?書籍總得創(chuàng)造些社會效益,方不負印刷術的發(fā)明和造紙業(yè)的艱辛?,F(xiàn)代社會,人們要有現(xiàn)代意識,不能那樣肆無忌憚地展示粗野無聊。這幾個立方米的書,不僅糟蹋自然資源,也糟蹋了社會資源,甚至敗壞了風氣。
種了樹,被伐倒泡爛化漿做成紙,紙卻印作一無是處的書,樹可憐,種樹的人更可憐。唉,人們啊,要不要先向樹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