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景志剛
【“漫話土地”之六】祀天祭地祈社稷
◎ 景志剛
北京社稷壇五色土
祭祀,鴻蒙時代的人文盛典,華夏文明的重要篇章,也是儒家禮制的經(jīng)典內(nèi)容。“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祭祀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所重視和推崇。
“天地至尊,次則宗廟,又次則社稷?!弊鹛斓?、敬鬼神、拜祖先,構(gòu)成了中華祭祀文化的主體脈絡(luò)。依照古制,天神稱祀,地祇稱祭。祀天祭地,無疑是所有祭祀活動的源頭。
“地載萬物,天垂象,取材於地,取法於天,是以尊天而親地也?!碧炫c地,是人類社會起源最早、歷時最久、層級最高的祭祀對象。對歷朝歷代的正統(tǒng)祭祀而言,代表天的最高神靈是昊天上帝,而代表地的則是皇地祇。
在古代祭祀土地的禮儀中,有兩個聯(lián)系緊密而又相對獨立的概念:地祭與社祭。前者與祭天相對應,祭祀自然意義上的大地,乃歷代帝王御用特權(quán);后者與行政區(qū)域相關(guān)聯(lián),針對政治意義上的國土,實行分級祭祀,上至天子,下至諸侯、州府郡縣乃至平民百姓,均可為之。
“社,地主也?!惫耪Z中的“社”指土地、土地神或祭祀土地神的場所。西周之前,社祭即地祭,社神即地神,并無明確區(qū)分。直到周代分封天下,分級立“社”,“王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立為社,曰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立為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蓖瑫r,周天子專有的祭地儀式也開始見載于史書:“冬日至,祀天于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祇,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由此,“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的格局逐步形成。
自秦漢起,隨著皇權(quán)的集中和強化,帝王們迫切需要通過隆重的國家祭典,向天下展示“受命于天”的至高權(quán)威。漢高祖劉邦即位后,在長安城內(nèi)建太社,各縣建官社。到漢武帝劉徹時,除沿襲太社、官社外,在長安城東南郊另建泰一壇,用以祀天;在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建后土祠,用以祭地。汾陰后土祠的建立,標志著地神與社神正式分離,并納入皇家祭祀體系,為后世確立了典范。
關(guān)于后土與地祇,史上記載頗為混亂?!昂笸?,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焙笸良仁巧瞎艜r代的社神之一,又是道教“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的原型之一,不乏重復矛盾之處。只是神祇之說,眾說紛紜,難以深究罷了。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場所,一般在土丘之上,稱之為壇。無論是最初自然形成的土丘,還是后來人工夯土、磚石砌筑成的平臺,歷來均為露天祭祀,且形成了一套系統(tǒng)的官方禮儀。
南郊祀天,北郊祭地。古時的陰陽學說認為:天地有別,陰陽有序;天屬陽、南向,地屬陰、北向。按照這一邏輯,天子祀天于都城的南郊,祭地于都城的北郊,合稱“郊祀”。
圜丘祀天,方丘祭地。古人相信“天圓地方”之說,故比照天地的形狀,將祀天之所建作“地上之圜丘”,祭地之所建為“澤中之方丘”。方丘,即方形的祭壇,象征大地;澤,即以水相環(huán)繞,象征四海,由此方丘壇也稱方澤壇?!饵S帝內(nèi)傳》載:“帝歸乃筑圓壇以祀天,方壇以祭地,則圓丘、方澤之始也。”
冬至祀天,夏至祭地。在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中,冬至白晝最短,之后逐漸變長;夏至白晝最長,之后逐漸變短。因此,古人認為冬至為陰盡陽生的開端,夏至則為陽盡陰生的起始。天代表陽,地代表陰,故而冬至祀天、夏至祭地。
自兩漢以來,郊祀天地的禮制多有分祭合祭之爭,且?guī)捉?jīng)變化。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遵循《周禮》古制,一改洪武年間朱元璋在南京“天地合祀”的做法,在北京南郊建圜丘壇,北郊建方澤壇,分別祭祀天與地。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這位皇帝又下旨將圜丘壇改稱天壇,方澤壇改稱地壇,一直沿用至今。
今天北京地壇公園內(nèi)的方澤壇,自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建成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改建,將壇面的黃琉璃磚改換為艾青石,現(xiàn)為1981年按乾隆時形制恢復。祭壇主建筑為漢白玉兩層方臺,每層東南西北各建有八層臺階。壇臺四周建有方澤池,逢祭日時貯水。祭壇南面建有皇祇室,供奉皇地祇以及從祀的諸神牌位?,F(xiàn)在每年春節(jié)地壇廟會期間,都要舉行隆重的仿清祭地表演,再現(xiàn)當年迎神送神、祭拜地祇的盛況。
古時還有一種更加隆重的天地祭祀儀式,就是“封禪”?!妒酚洝し舛U書》曰:“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弊郧厥蓟手?,封禪已成為帝王彰顯“受命于天、威服四?!钡淖罡邇x式。
封禪作為祭祀天地的曠世盛典,規(guī)模之大、聲望之隆、影響之遠,絕非一般郊祀可比,也并非每一位帝王都有資格舉行。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只有受命于天、德隆功偉、時逢盛世的帝王,在遇祥瑞出現(xiàn)時方能舉行。春秋時,齊桓公稱霸后意欲封禪。管仲力阻,說封禪者必須是建功立業(yè)的真命天子,不但威武強大,還得使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齊桓公自愧不如,只好放棄。史載上古時期曾有七十二位帝王舉行封禪,已無實跡可考。縱覽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也只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寥寥數(shù)位皇帝曾經(jīng)封禪泰山。
所謂封禪,實際是祀天與祭地的合稱,既非同一時間,也非同一地點。在泰山之巔筑壇祀天,稱作“登封”;在泰山腳下的小山辟場祭地,稱為“降禪”。歷次降禪的地點并不相同,梁父、社首、肅蘭等均見于史載,其中最知名者當數(shù)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降禪所在的梁父山,又名映佛山、迎福山,坐落在今山東泰安境內(nèi)的徂徠山南麓。“封泰山而禪梁父,朝諸侯而一天下”,梁父之名也因封禪而屢見經(jīng)傳、永載史冊。
封禪大多在泰山舉行,以至于許多史書將其當作泰山專祀。但史上偏有例外,公元696年,女帝武則天封禪嵩山,登峻極峰祀天,下少室山祭地,成為封禪史上唯一女性封禪者,打破了泰山獨居封禪之地的格局,登封縣也由此得名。今天的嵩山峻極峰頂,還能尋到昔日封禪臺的遺跡。
地壇仿清代祭地表演
“國之所重,莫先于宗廟社稷?!迸c祀天祭地相比,社稷祭祀更加關(guān)乎國運民生。社,土地神;稷,五谷神。中華歷朝以農(nóng)為本,土地和五谷意味著強大的國力。立國先立社稷,“社稷”一詞已成為國家或政權(quán)的代稱。自漢唐以來,歷代帝王或分設(shè)太社、太稷,或社稷合壇共祭,祈求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與郊祀和封禪不同,社稷壇一般設(shè)在都城之內(nèi),即所謂“祀社于國”。依照周代的禮制,王宮之左設(shè)宗廟,王宮之右立社壇,前者代表宗室,后者代表土地。今日北京故宮左側(c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就是明清時期的太廟,右側(cè)的中山公園則是明清的社稷壇,充分體現(xiàn)了“左宗右社”的建筑格局。
社稷壇比照古時的天子大社(后稱太社)筑建,以五種不同顏色的土覆蓋,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排列?!皷|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黑)土”,代表天下的土地;“中央釁以黃土”,代表天子的權(quán)威。關(guān)于五色土的來源,先秦兩漢時曾固定取土于殷商薄姑氏國故城,漢時屬徐州六郡之一的瑯琊郡,今山東安丘與諸城一帶。到后來,五色土來源就比較廣泛。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在中都(今安徽鳳陽)建太社壇時,“直隸、河南進黃土,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進赤土,江西、湖廣、陜西進白土,山東進青土,北平進黑土。天下府縣千三百余城,各土百斤,取于名山高爽之地”。
今日北京故宮右側(cè)的社稷壇,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為三層漢白玉方壇。壇上鋪五色土,象征中華大地廣袤的國土;中央立有上銳下方的“社主石”,也稱“江山石”,寓意江山永固、社稷長存。明清時,每歲春秋兩季仲月上戊日舉行祭祀,由皇帝親祭土地神和五谷神,遇雨則于北面的拜殿行禮。
“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惫磐駚恚弁鯇⑾嘁埠?,布衣百姓也罷,誰也無法擺脫天地運轉(zhuǎn)的自然規(guī)律和王朝興替的歷史進程。古人尊天而親地、立國先立社的傳統(tǒng),又何嘗不能予今世以警示和啟迪?
(作者單位:河南省國土資源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