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伏龍泉淺層原油飽和烴地球化學特征

2016-11-12 08:32朱建峰
石油知識 2016年5期
關鍵詞:藿烷甾烷油砂

朱建峰 徐 文

(中國石化東北油氣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吉林長春 130062)

伏龍泉淺層原油飽和烴地球化學特征

朱建峰 徐 文

(中國石化東北油氣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 吉林長春 130062)

對伏龍泉淺層不同層位6個油砂及原油樣品進行全油色譜-質譜分析,重點對正構烷烴、生物標志物組成分析研究,根據伏龍泉地區(qū)原油及油砂樣品飽和烴地球化學特征的差異劃分了原油的成因類型。

伏龍泉斷陷;飽和烴;地球化學;原油類型

伏龍泉斷陷位于松遼盆地東南隆起區(qū)(圖1),是斷坳疊置的復合型盆地,斷陷層受到伏龍泉斷層控制,為東斷西超的單斷箕狀盆地,整個斷陷面積約1000km2,最大埋深逾6000m,斷陷層最大厚度可達5000m,地層由東向西部斜坡區(qū)逐層超覆。從下至上發(fā)育斷陷層火石嶺組、沙河子組、營城組、登婁庫組、坳陷層泉頭組、青山口組和姚家組等地層。目前研究表明伏龍泉斷陷潛在烴源巖主要為中生代下白堊統(tǒng)營城組和沙河子組暗色泥巖,該區(qū)主要石油產層位于泉頭組,屬于下生上儲型油藏。

1 樣品與實驗條件

樣品:采取伏龍泉地區(qū)(北高點)原油樣品1個(FK14),油砂樣品5個(其中北高點3個,南高點1個,登婁庫1個)。

飽和烴色譜質譜分析:儀器為惠普公司5890臺式質譜儀。色譜柱為HP-5 ms石英彈性毛細柱(30 m×0.25 mm×0.25 m);升溫程序為50℃恒溫2 min,從50℃至100℃的升溫速率為20℃/min,100℃至310℃的升溫速率為3℃/min,310℃恒溫15.5 min;進樣器溫度300℃,載氣為氦氣,流速為1.04ml/min。檢測方式為多離子掃描。

圖1 伏龍泉斷陷構造區(qū)劃圖

2 原油飽和烴生物標志化合物特征

2.1 正構烷烴及類異戊二烯烷烴

原油中正構烷烴的分布特征可以反映生油母質來源,伏龍泉斷陷原油正構烷烴分布模式可分為三種:第一種以FL1井泉二段油砂為代表(包括SN71井),呈雙峰后峰型,碳數分布于nC14~C42之間,主峰碳為C25;第二種呈正態(tài)分布,以FL1井泉三段油砂為代表(包括SN361井),碳數分布于nC13~C42之間,主峰碳為C21;而第三種單峰前鋒型分布模式則出現(xiàn)在FK14井泉一段原油和SN210井營城組油砂樣品中,油砂和原油樣品中正構烷烴碳優(yōu)勢指數CPI值為1.09~1.13,奇偶優(yōu)勢指數OEP值為1.06~1.19(圖2、表1),反映出原油已達到成熟,輕重比C21-/nC22+基本位于0.34~1.50之間,總體上普遍小于1.00,反映出原油缺乏低碳數正構烷烴,高碳數正構烷烴富集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母質輸入可能以陸源高等植物為主。

圖2 伏龍泉斷陷原油正構烷烴質量色譜圖(TIC)

表1 伏龍泉斷陷原油正-異構烷烴參數表

伏龍泉斷陷原油Pr/Ph比值介于0.72~1.27之間,總體上均表現(xiàn)出還原環(huán)境。原油的Ph/nC18和Pr/nC17比值隨著成熟度的增高而降低。總體上Ph/nC18介于0.07~0.71之間,Pr/ nC17分布于0.08~0.84之間,表明來源于混合相(Ⅱ/Ⅲ型)有機質。

2.2 補身烷系列

一般來說,重排補身烷含量與成熟度有著密切聯(lián)系,二者呈正相關關系。圖3為研究區(qū)油樣重排補身烷/8β(H)-補身烷與重排補身烷/8β(H)-升補身烷關系圖,由圖可知,伏龍泉地區(qū)的FK14井和SN210井的油樣兩比值明顯高于其他的油樣,表明兩者的成熟度要高于其他油樣。

圖4為油樣m/z 123質量色譜圖,SN71井,SN361井以及兩個FL1井的油樣中補身烷系列的分布較為一致,均表現(xiàn)為8β(H)-升補身烷含量最高,其次為C15補身烷,重排補身烷的含量相對最低,重排補身烷/8β(H)-升補身烷比值介于0.32~0.46,三者多呈“階梯型”;而FK14井及SN210井油樣中重排補身烷的含量十分高,與之前的分布模式相反,其中FK14井原油中重排補身烷含量最高,其次是補身烷,8β(H)-升補身烷含量最低,重排補身烷/8β(H)-升補身烷比值為1.52。SN210井油砂則表現(xiàn)出微弱的“階梯型”,趨勢不明顯,重排補身烷/8β(H)-升補身烷比值為0.94。

圖3 伏龍泉斷陷原油補身烷關系圖

圖4 伏龍泉斷陷原油倍半萜質量色譜圖(m/z 123)

2.3 五環(huán)三萜烷系列

圖5為研究區(qū)油樣m/z191質量色譜圖,原油藿烷系列化合物分布完整,均檢出C27~C35藿烷系列化合物,C30藿烷占絕對優(yōu)勢,C31~C35升藿烷呈逐步遞減趨勢分布,但所取油樣中藿烷系列化合物分布存在差異,不同層位油樣藿烷系列分布也不盡相同。SN71井與FL1井泉三段的油砂樣品藿烷分布較為一致,C30藿烷占絕對優(yōu)勢,伽馬蠟烷豐度中等,C29降藿烷含量較高,C29Ts、C30重排藿烷豐度低,表明兩者的原油物理化學性質相似,同源性特征非常明顯。

圖5 伏龍泉斷陷原油萜烷類化合物質量色譜圖(m/z 191)

表2 伏龍泉斷陷原油萜烷類化合物部分參數表

而FL1井、FK14井以及SN361井油樣的藿烷系列分布與之前的兩個油樣有所不同,表現(xiàn)為具有較高含量的C29降藿烷和C29Ts,和較低含量的C30重排藿烷和伽馬蠟烷豐度,且Ts豐度很高,Tm含量很低。而SN210井的油砂中藿烷的分布與其他樣品都不相同,C30重排藿烷和Ts的含量異常高,而C30重排藿烷/C30藿烷比值為1.47,C30藿烷的含量遠低于C30重排藿烷,C29降藿烷和C29Ts的含量極低,表明其成因可能與其他油樣不同。伽馬蠟烷來源于原生動物四膜蟲醇,其含量的高低可以很好的指示水體鹽度或分層現(xiàn)象。上述討論中發(fā)現(xiàn)各區(qū)塊原油伽馬蠟烷含量普遍較低,伽馬蠟烷指數較為相近總體分布在0.1~0.28之間(表2),指示源巖形成于淡水-微咸水沉積環(huán)境。

2.4 甾烷系列

研究認為C27規(guī)則甾烷和C28規(guī)則甾烷主要來源于藻類等低等水生生物,而C29規(guī)則甾烷主要來源于高等植物,但也有研究認為C29規(guī)則甾烷也可來源于藻類物質,與特殊的藻類水生生物有關。

從甾烷系列化合物分布圖上可以看出(圖6),所有的油樣呈現(xiàn)出重排甾烷為優(yōu)勢的分布特征,相對而言,規(guī)則甾烷的含量普遍較低。甾烷的分布特征大體可劃分為3類,第一類以SN71井的泉三段油砂為代表,其C27α α α R、C28α α α R 和C29α α α R相對組成分布呈反“L”字型,C29α α α占據絕對優(yōu)勢,C28α α α R峰略低于C27α α α R,C29β β構型甾烷含量較高;第二類以FL1井的泉二段油樣為代表,C27α α α R、C28α α α R 和C29α α α R相對組成分布呈不對稱“V”字型且含量明顯低于前者,C27α α α R峰略低于C29α α α R,但C29β β構型甾烷含量較低;第三類則以SN210井營城組的油砂為代表,表現(xiàn)為規(guī)則甾烷的含量極低,且C29β β構型甾烷含量也很低,與之前的油樣所呈現(xiàn)的特點不一致。

圖6 伏龍泉斷陷原油甾烷類化合物質量色譜圖(m/z 217)

甾烷中C27α α α R、C28α α α R 和C29α α α R規(guī)則甾烷的分布可以很好的確定原油的母質類型。研究區(qū)的油樣中C27α α α R、C28α α α R 和C29α α α R含量較為接近,C27α α α R甾烷分布在19.27%~37.80%,平均為24.66%;C28α α α R 甾烷介于16.41%~19.94%,平均為18.35;C29α α α R甾烷介于43.79%~61.86%,平均為56.99%,所有油樣均顯示出C29α α α R甾烷優(yōu)勢(表3)。如圖7所示,其中SN210井的C27α α α R甾烷與C29α α α R甾烷相對比較均勢,反應處其成油母質類型可能既有陸源高等植物的注入,也有低等水生生物混合的特征。此外,其他所取油樣點的分布都相對較為集中,表明成油母質類型可能并沒有太大的差別,整體顯示出高等陸生植物對有機質輸入的貢獻。

表3 研究區(qū)油樣甾烷類化合物部分參數表

圖7 研究區(qū)油樣C27-C28-C29ααα(R)甾烷分布三角圖

C29甾烷α β β/(α β β+α α α)和C29甾烷20S/ (20S+20R)可以很好的來表征原油的成熟度。

油樣的甾烷成熟度參數相關圖正相關性良好(圖8),原油C29甾烷異構化參數C29甾烷20S/(20S+20R)在0.41~0.54之間,平均值為0.46,C29甾烷α β β/(α α α+α β β)分布于0.40~0.56之間,平均值為0.46,均接近和未達到異構化終點。從圖中可以看出,絕大多數油樣兩比值變化表現(xiàn)出很好的同步性,且研究區(qū)油樣均顯示出成熟原油的性質,相比較而言,SN210井和FK14井的成熟度略高一些,這與之前的討論相一致。

圖8 研究區(qū)油樣甾烷成熟度參數相關圖

2.5 原油類型

根據原油飽和烴地球化學特征的差異可將伏龍泉斷陷原油分成三類:I類油主要為泉三段的油樣,包括SN71井與FL1井,此類油樣中升補身烷含量最高,其次是補升烷,重排補身烷的含量最低,重排補身烷/補身烷介于0.49~0.56,平均0.52;C24四環(huán)二萜/C26三環(huán)萜比值較高,介于0.71~0.78,平均為0.74,C28三環(huán)萜烷和C29三環(huán)萜烷含量低或不含;規(guī)則甾烷C27、C28、C29以C29甾烷為絕對優(yōu)勢,呈“階梯型”分布,C27規(guī)則甾烷相對含量遠低于C29規(guī)則甾烷,說明生油母巖有機質來源中高等植物占優(yōu)勢;伽馬蠟烷含量低,伽馬蠟烷/C30藿烷分布在0.10~0.12,平均為0.11,說明源巖形成于淡水環(huán)境;C29降藿烷>C29Ts>C30重排藿烷,C29Ts/C29降藿烷介于0.54~0.67之間,平均為0.60,C30重排藿烷/C30藿烷比值均為0.15;Ts/Tm值介于1.90~2.82,平均為2.36;C29α β β/(α β β+α α α)值較低,介于0.40-0.41間,平均為0.41,成熟度剛進入門限值。

II類油僅為伏龍泉地區(qū)的SN210井營城組的油砂,重排補身烷、補身烷和升補身烷呈“階梯型”分布,重排補身烷/補身烷為0.84;C24四環(huán)二萜/C26三環(huán)萜比值為0.57;規(guī)則甾烷C27、C28、C29含量極低,呈不對稱“V”型分布,三者相對百分含量較為均勢;說明源巖中有機質高等植物與低等水生生物輸入較均衡,伽馬蠟烷/C30藿烷值為0.21;C29降藿烷>C29Ts,同時C30重排藿烷的含量異常高,C29Ts/C29降藿烷和C30重排藿烷/C30藿烷分別為0.78和1.47;Ts>Tm,兩者比值為4.90;C29α β β/(α β β+α α α)值較高,達到0.56,說明其成熟度比較高。

III類油主要為伏龍泉地區(qū)的FL1井的泉二段油砂和FK1 4井泉一段的原油,以及登婁庫地區(qū)的SN361井登婁庫的油砂。除了FK1 4井原油由于其成熟度較高致使重排補身烷含量較高,重排補身烷/補身烷比值達到1.30。總體上,重排補身烷、補身烷和升補身烷呈“階梯型”分布,重排補身烷/補身烷介于0.51~0.54,平均0.52;C24四環(huán)二萜/C26三環(huán)萜比值介于0.60~0.81,平均為0.68;規(guī)則甾烷C27、C28、C29呈不對稱“V”型分布,C27規(guī)則甾烷和C28規(guī)則甾烷相對含量較為均勢,但都均小于C29規(guī)則甾烷;伽馬蠟烷含量較高,伽馬蠟烷/C30藿烷分布在0.1 6~0.28,平均為0.23,說明形成此類原油的源巖形成環(huán)境鹽度較高;C29降藿烷≤C29Ts>C30重排藿烷,C29Ts/C29降藿烷和C30重排藿烷/C30藿烷比值分別介于0.96~1.1 5和0.39~0.55之間,平均值分別為1.09和0.46;Ts的含量遠遠大于Tm,Ts/Tm值介于8.09~1 1.49之間,平均為9.74;C29α β β/(α β β+α α α)值較高,介于0.44~0.51之間,平均為0.47,成熟度適中。

3 結論

(1)伏龍泉斷陷原油Pr/Ph比值介于0.72~1.27之間,總體上均表現(xiàn)出正常的還原環(huán)境。正構烷烴分布形態(tài)表明原油主要來源于陸源高等植物。

(2)原油中甾、萜類生物標志化合參數均顯示伏龍泉斷陷原油已達到成熟,為成熟烴源巖所生成,但不同層位及地區(qū)的原油成熟度還存在一定的差異,

(3)通過原油和油砂樣品的C29降藿烷、C29Ts、C30重排藿烷、C30藿烷、Ts、規(guī)則甾烷及重排甾烷等分子組成特征的剖析,將研究區(qū)的原油劃分為三類,I類原油、II類原油和混源油。

[1]趙玉婷,單玄龍.松遼盆地南部伏龍泉斷陷烴源巖地化特征[J].長春:東北油氣勘探開發(fā),2009,40-45.

[2]陳孔全,吳金才,唐黎明等.松遼盆地南部斷陷成藏體系[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9,93-97.

[3]崔鳴,朱戰(zhàn)軍,王雁冰等.松遼盆地東嶺區(qū)塊烴源巖成熟度[J]. 斷塊油氣田. 2009(04): 40-42.

[4]高瑞祺,蔡希源.松遼盆地油氣田形成條件與分布規(guī)律[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1997,103-106.

[5]王東波,劉招君,劉 立.松遼盆地演化與海平面變化[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4.

[6]熊海河.松遼盆地南部天然氣勘探開發(fā)現(xiàn)狀及展望[J].天然氣工業(yè).2000,20(增刊):1-2.

猜你喜歡
藿烷甾烷油砂
烴源巖抽提物中藿烷分子碳同位素分析新方法及指示意義
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原油中高豐度C29規(guī)則甾烷的分布及意義
厚壩地區(qū)油砂儲層評價研究
北部灣盆地潿西南凹陷原油成因類型及分布特征
熱力作用對烴源巖中重排藿烷類化合物形成的作用
油砂SAGD水平井鉆井液體系
原油熱模擬實驗中重排藿烷類變化特征及其意義
25-降藿烷的成因識別
生物標志化合物在湖泊環(huán)境的應用研究
有機溶劑萃取加拿大油砂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