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哲
【摘 要】實施新課改后,對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都提出了較高要求。武昌實驗小學作為踐行新課改的先行者,借助語文這門基礎學科,重點探索了為學生提供多種教學支架策略,幫助學生樂學、會學這一措施的可行性,達到了讓學生習得自主學習的技能和方法,保證自主學習有效進行的目的。
【關鍵詞】自主學習;支架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0-0006-04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之一,它強調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動地根據(jù)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加工處理學習的材料,從而建構新的認識結構。學習從根本上說是學生自己的事情,但要使處于小學階段的兒童實現(xiàn)從接受學習到自主學習的轉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者需要提供一定的支架,幫助學生逐漸從被動學轉變?yōu)闃穼W、會學。學習者必須保持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并習得關于自主學習的技能和方法,才能保證自主學習的有效進行。
本文以“前期測評單”為支架,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激發(fā)學生樂學的愿望;以PPT導學、預學案導學、文本閱讀指導、單元結構化梳理單等多樣化的教學策略為支架,促使學生由樂學轉變?yōu)闀W。
一、以“前期測評單”為支架,激發(fā)學生樂學的愿望
學習者選擇和處理新信息、新知識時,往往是以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和認知結構為前提的,而對于新知識、新信息的關注往往是由問題引起的。新知識的建構必須源于已有知識,教育者只有了解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發(fā)現(xiàn)學生的“真問題”,才能把握教與學的起點,從而引導學生高效地學習。
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學生面對新知時,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并非一無所知,他們具有與所學知識相關的一些非正規(guī)觀念。這些觀念有時是正確的,能提供建構新知識的基礎,但有時它們是不正確的,會給建構新知識帶來負面影響。教師如果能從學生那兒抽取所教學知識的“前擁理解”,針對學生的“前擁理解”做教學設計,創(chuàng)建可以揭示學生理解程度的課堂任務,并在教學過程中監(jiān)控學生理解程度的變化,那么就可以促進學生學習。
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初學者因為認知水平的局限,往往不能把他們擁有的知識與新的學習任務聯(lián)系在一起,盡管它們之間存在著這種潛在聯(lián)系。因此,很難明確地表述他們在面臨新的學習任務的具體困難所在,如果學習者能夠明確自己的問題和困難之處,并試圖解決這些問題,那么必然引起其對新知的探究和渴望。
基于以上觀察與分析,筆者在小學三年級數(shù)學教學中設計并使用了“前期測評單”。“前期測評單”的設計與常見的“前期測查題”不同,它不是以簡單的習題檢測為目的,而是以呈現(xiàn)學生的思維現(xiàn)狀、“尋找教與學的起點”為目的。學生只需口答或與同伴交流,不用做。它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獨立思考,嘗試解答”,圍繞將要學習的知識要點,以問題條的形式呈現(xiàn),讓學生對自己的認知做出判斷,其目的是判斷學習者對新知識是一無所知還是有所了解,甚至是已經(jīng)掌握;第二部分“梳理方法,提出問題”,學生根據(jù)自己對新知的自我檢測,試著說清自己的思路,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學習困難所在,從而提出問題,其目的是讓學生把他們的思維展示給自己、同伴和教師。教育者能從中了解學習者的“前擁理解”,從而創(chuàng)建恰當?shù)慕嬓轮蛱魬?zhàn)新知的機會,學習者則能嘗試將自己的已有知識與新知識建立聯(lián)系。
以三年級數(shù)學“整十數(shù)乘一位數(shù)”一課為例。筆者在“前期測評單”獨立思考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兩個問題(如表1),全班有44名學生,其中43名學生選擇了“會”。但是,在“前期測評單”梳理方法環(huán)節(jié)中(如表2),能準確描述方法的學生僅18人,其中通過原有知識做知識遷移解決新問題的學生僅5人,大部分學生對“整十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了解停留在會算的層面,并不了解其背后的算理。
因此,筆者在教學中弱處理了“整十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算法,重點設計了“請你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釋80×4=320,5×600=3000”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對“整十數(shù)乘一位數(shù)”算理的探究。通過討論交流,有的小組提出用加法解釋乘法,有的小組用畫圖的方法進行解釋,有的小組借助數(shù)的組成進行解釋,有的小組用因數(shù)和積的關系來解釋,呈現(xiàn)出方法的多樣和思維的多維。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對數(shù)學中計算的認知重點由掌握技能轉向了對計算方法合理性的思考。并且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將已有知識和新學知識整合到一起,隨著學習的深入,在后續(xù)學習中還會把它們編織到更完整的理解結構中。
每個人的學習都是建立在興趣、理解和資源之上的。學習一個主題并非從無知開始,然后進行全新的學習。許多方式的學習需要轉化已有的理解,當需要把某人的理解應用到新情境中時尤為如此。因此,教師要關注并重視學生的“前擁理解”,找準教與學的起點,創(chuàng)建利于學生產(chǎn)生疑惑和問題的課堂任務,引導學生解決面臨的問題,支持他們尋求新的挑戰(zhàn),激發(fā)學生樂學的愿望。
二、以多樣化教學策略為支架,促使學生會學能力的發(fā)展
學生在預學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那么在接下來的學習中,用什么方法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呢?教育如果僅僅定位于幫助學生獲得答案是遠遠不夠的,現(xiàn)代社會信息和知識的急速增長,使教育無法面面俱到。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曾指出,識知的意義已從能夠記憶和復述信息轉向能夠發(fā)現(xiàn)和使用信息。當代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發(fā)展習得知識所必需的認知(智力)工具和學習策略。endprint
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學生面臨新問題,如何收集信息,選擇什么方式來有效解決問題,如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解決問題時能否順暢提取所需經(jīng)驗或知識等要素,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是否能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否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F(xiàn)代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習得多樣化的學習方法。
從教育者的角度來說,教學方法和策略有很多,也各有特點。教師如何選擇合適的方法和策略作為支架,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呢?在做選擇之前,教師應該明確兩點:一是沒有任何教學策略具有普適性,即沒有一種教學策略能適用于所有教學內容;二是無論選擇哪種教學策略,都應基于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其目的應直指促使學生會學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應根據(jù)學習內容的不同,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困境,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促使學生會學能力的發(fā)展。以下結合具體的課例,談談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上的幾點做法。
1. 支架1:PPT導學策略
以二年級數(shù)學“分蘋果”一課為例,這節(jié)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除法豎式的計算過程及寫法。由于低年級學生識字量少,在進行自學時面臨的困境是:獨立閱讀、理解文本有一定困難。教材用3個步驟呈現(xiàn)了豎式的計算過程(如圖1),但是學生很難獨立解讀。針對這一現(xiàn)狀,筆者提供了“PPT導學”這一支架,用動態(tài)的方式呈現(xiàn)豎式書寫的每個步驟并講解每個步驟表示的含義(如圖2)。這樣呈現(xiàn)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教材及掌握豎式書寫的順序和含義。
“PPT導學”的最大優(yōu)勢在于,能將靜態(tài)的文本轉化成動態(tài)演示,有效突破重難點,并且可以反復播放,適用于一些程序化的技能的習得。如筆算除法豎式的寫法,怎樣畫線段、畫角、量角等學習內容的教學。
2. 支架2:“預學案”導學策略
以“三位數(shù)加法”一課為例,學生之前已經(jīng)掌握百以內數(shù)的加減計算方法,進一步學習更大數(shù)的加減法對于學生來說不太難,適于自學完成。但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學這一內容時,面臨著兩個困境:一是教材直接呈現(xiàn)幾種計算方法,取代了學生的自主思考;二是學生易把解題當作學習目標,而不會思考不同解題方法的意義,也不會提煉“三位數(shù)加法”的主要方法及步驟。
基于此現(xiàn)狀,筆者提供了“預學案”導學支架,引導學生會學。“預學案”的設計給學生留出了空白,提供了思考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嘗試解答,并且針對不同的方法聚焦問題,目標明確,學習重點突出,學生學習起來更有條理。而且這個教學單元——多位數(shù)加法都是這樣的結構,采用“預學案”導學能幫助學生固化這種自學方式,學生能用這種方法正遷移自學加法、減法等內容。
“預學案”的優(yōu)勢在于能聚焦問題,重點突出,幫助學生很快把握一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提煉主要策略方法。“預學案”適宜于知識進階類的學習內容,即學生有一定知識基礎,不需要教師過多指導的,可以獨立自學的內容,如小數(shù)加減法、小數(shù)簡便運算,等等。需要注意的是,“預學案”不適于概念類、起始類的內容學習。
3. 支架3:文本閱讀指導策略
隨著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增強,促使學生掌握自行閱讀教材的學習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這時,教師可以提供“文本閱讀指導”策略,幫助學生學會閱讀。以北師大數(shù)學教材為例,教材的編寫通常由一個情境引出數(shù)學問題,然后通過幾個問題串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新知識。學生自行閱讀教材面臨的困境是:把閱讀例題當成解題練習,把教材方法當成自己的思考,不能抓住重點。這樣的閱讀導致學生缺少數(shù)學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即對新知的探究和獨立思考?;诮滩牡木帉懱攸c和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筆者提供了文本閱讀指導這個策略作為支架,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閱讀教材的步驟和方法。文本閱讀指導通過4個步驟指導學生閱讀:一讀。讀懂情境圖,先不看書上的問題,自己提出問題;二解。讀書上的問題串,不看解答,先自己嘗試解答問題;三比。將自己的方法、同伴的方法、書上的方法放在一起比較有什么不同,看懂與自己不同的方法;四理。梳理本課的新知識點,找到與舊知識的關聯(lián),歸納方法。教師通過這4個步驟的引導,逐步教會學生學會閱讀數(shù)學課本,學會自行從教材中獲取新知識。
文本閱讀指導策略的優(yōu)勢在于,操作簡便,適用性強,能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數(shù)學課本、善于抓住核心問題、關注新舊知識的聯(lián)接,適用于中高年級學生的自主學習。
4. 支架4:單元結構化梳理單策略
研究表明,人們在解決問題時提取相關知識的能力差異表現(xiàn)為“費力”“相對不費力(順暢)”和“自動化”3個層面。由于人一次所關注的信息容量有限,要是在處理任務的某些方面能夠駕輕就熟,那么便能騰出更多的精力來關注任務的其它方面。例如,詞義理解有困難的學生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到閱讀的內容上,書寫有障礙的學生也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到書寫內容上。這些例子都表明,解決問題時順暢甚至自動化提取相關經(jīng)驗和知識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當學生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越來越雜時,他們必然面臨這樣的困境,這些知識在腦海中的存放是散落的、雜亂的,在解決實際問題時,他們不能順暢地提取相關的知識經(jīng)驗。這時,筆者可以提供單元結構化梳理策略為支架,引導學生學會處理、組織這些知識,將這些知識納入更為完整的認知系統(tǒng)中去。
以三年級上學期數(shù)學教學為例,單元教學結束后使用單元結構化梳理單(如表3),引導學生對整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結構化的梳理和交流。在梳理單中教師提供了“知識點”與“相關問題”兩個模塊,幫助學生將已掌握的知識點與更多的問題情境相關聯(lián),也能更好地評估學生是否知道何時、何種問題情境適用于這些知識。
從作業(yè)中可以看到,學生提取的知識點大致相同,但是根據(jù)這個知識點衍生的相關問題各不相同,通過交流學生能將問題情境與相關知識建立更深刻、穩(wěn)定的聯(lián)系,便于他們遇到同類問題順暢提取相關知識。
單元結構化梳理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它能幫助學生將知識與具體問題情境連接起來,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在腦海中圍繞“核心觀點”形成結構化模塊,便于他們在解決問題時順暢提取相關知識。這一策略適用于一個單元或一個主題學習內容完成之后。
總之,學生多樣化學習技能的習得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個長期的、貫穿教學全過程的發(fā)展目標,教育者應始終把教會學生會學這個目標放在重要的位置,才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說道:“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在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過程性研究中,筆者愈來愈感到學法研究的重要性。教育者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時刻把握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這根主線,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自學方法,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美)約翰·D·布蘭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學習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 劉玉靜,高艷.合作學習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1.
(編輯:易繼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