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腦梗死患者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頸部動脈斑塊的臨床診斷價值。方法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治療的老年腦梗死住院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作為治療組,選擇同期在我院進行體檢的老人82名為對照組,均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受試者頸部動脈,觀察并記錄動脈斑塊存在的位置、數目及形態(tài)。結果 治療組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硬化斑塊結果為86例508處,檢出率約為97.72%(86/88),對照組則檢出42名53處,檢出率為51.21%(42/82),對比上述數據,治療組檢出斑塊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組動脈斑塊主要為潰瘍斑和(或)軟斑,對照組動脈斑塊主要為硬斑和(或)扁平斑,兩組動脈斑塊形態(tài)對比;治療組患者動脈斑塊主要見于頸總動脈分叉處及起始部,兩組患者IMT對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左右頸動脈的IMT數值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有效顯示受試者頸部動脈斑塊的形態(tài)、數目、位置及其內部結構等,對于老年患者早期預防腦梗死,并降低其發(fā)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診斷意義。
【關鍵詞】彩色多普勒超聲;老年患者;腦梗死;頸部動脈斑塊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09..02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社會逐漸步入老齡化,腦梗死等以老年人為主要發(fā)病人群的疾病臨床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獲得越來越多的醫(yī)護人員及患者的重視。腦梗死致病因素較多,且比較復雜,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性斑塊是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高危致病因素,早期多見于頸部動脈斑塊。據醫(yī)學研究顯示,新生血管是頸部動脈的粥樣硬化性斑塊內部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結構脆弱、較容易破裂的特點,可造成出血或破潰等不良后果,進而引發(fā)腦梗死[1]。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直觀反映頸部動脈管腔內結構,顯示頸部動脈斑塊發(fā)生的位置以及形態(tài),是目前在臨床上頸部動脈病變比較受到認同的無創(chuàng)性檢查之一[2]。本次研究選取在我院治療老年腦梗死住院患者88例為治療組,選擇同期在我院進行體檢的老人82名為對照組,均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受試者頸部動脈,觀察并記錄動脈斑塊
存在的位置、數目及形態(tài),療效良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5年5月我院治療的老年腦梗死住院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作為治療組,其中男50例,女38例,年齡62~88歲,平均年齡(65.75±8.48)歲,均經CT和(或)MRI檢查確定顱內存在梗死明確病灶;選擇同期在我院進行體檢的老人82名為對照組,男60名,女22名,年齡50~86歲,平均年齡(66.74±10.51)歲,均排除心腦血管疾病明顯者。對兩組受試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方法:患者在檢查床上取平臥位,保持頸部處于放松狀態(tài),頭部轉向非檢查側,檢查順序為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椎動脈,掃查方式包括橫切和縱切,觀察指標包括動脈管腔內膜情況,是否存在斑塊,若發(fā)現硬化斑塊,則需將其斑塊的病理性質、形態(tài)以及內部結構進行重點觀察,記錄患者頸總動脈中的中膜厚度(即IMT)[3]。斑塊分類一般為:(1)軟斑,管腔內出現隆起,超聲檢測為中低回聲;(2)扁平斑,頸動脈血管管壁可發(fā)現偏心性增厚,超聲檢測顯示低回聲比較均勻;(3)硬斑,頸部動脈斑塊內可見強回聲,呈不規(guī)則狀,且伴聲影,斑塊邊緣比較清晰;(4)潰瘍斑,斑塊表面存在一定的缺損,欠光滑,斑塊內部回聲呈不均勻狀[4]。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頸部動脈斑塊檢出情況對比
治療組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硬化斑塊結果為86例508處,檢出率約為97.72%(86/88),對照組則檢出42名53處,檢出率為51.21%(42/82),對比上述數據,治療組檢出斑塊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組動脈斑塊主要為潰瘍斑和(或)軟斑,對照組動脈斑塊主要為硬斑和(或)扁平斑,對比兩組動脈斑塊形態(tà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彩色超聲IMT檢查結果對比
治療組患者動脈斑塊主要見于頸總動脈分叉處及起始部;對比兩組患者IM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左右頸動脈的IMT數值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腦梗死多發(fā)于老年人,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而在由腦血管缺血引發(fā)的諸多疾病中,頸部動脈存在粥樣硬化性斑塊是其中具有嚴重威脅性的高危因素之一,能夠誘發(fā)腦梗死。據臨床調查顯示,頸動脈內斑塊質地比較松散,穩(wěn)定性較差,可因血流對其的沖擊,或血管可能存在的不定期痙攣導致斑塊內血管出血或發(fā)生破裂等,還有可能因為斑塊表面比較粗糙,使凝血因子得以激活,引發(fā)血栓形成。斑塊碎片可隨血液循環(huán)進入顱內腦組織內,造成動脈狹窄,甚至阻塞,其血流動力學表現因此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改變,能夠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聲像圖上表現出來,引發(fā)腦梗死低灌注類型[5]。需要注意的是,頸動脈管腔內狹窄程度能夠從一定層面上衡量腦卒中急性發(fā)作的危險性及預后是否良好的客觀檢查指標之一,二者具有直接關聯性,本次研究支持此觀點。彩色多普勒超聲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查,具有檢出率高、比較直觀的特點,能夠準備顯示頸動脈斑塊的位置、數目、形態(tài),以及血流變學變化,具有較好的臨床診斷價值。據臨床文獻報道,頸部動脈斑塊超聲檢查結果對腦血管病變預測的特異性約為80%左右,對于敏感性則為84%左右。因此在臨床檢測頸動脈時,不僅需要注意斑塊結構及性質,還需注意血流變學變化。
參考文獻
[1] 劉小英.大腦中動脈經顱多普勒脈動指數與缺血性卒中及其危險因素的分析[D].太原:山西醫(yī)科大學,2014.
[2] 杜亭亭.老年2型糖尿病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與EPCs的關系[D].天津: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
[3] 張慧閣,劉志紅.腦梗死女性患者頸部動脈粥樣硬化與雌二醇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海南醫(yī)學,2014,25(22):3346-3348.
[4] 印淑均,王 敏,鄒文娟.彩色多普勒超聲聯合CTA診斷頸部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的價值[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12,14(12):849-851.
[5] 崔明勇,王 珊,黃 榮,等.頸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在中老年腦梗死患者檢查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3,10(36):100-102.
本文編輯:劉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