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峰+賈燕
早期,屏風被稱為“邸”、“扆”、“依”,后來又有“屏”、“屏門”、“屏障”、“錦屏”、“畫屏”和“罘罳”等名稱。其使用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根據(jù)《禮記》記載:“天子設斧依于戶牖之間。”漢代鄭玄注釋說:“依,如今綈素屏風也,有繡斧紋所以示威也。”這是說周代的天子設立帶有斧紋的屏風以彰顯威嚴。此后,歷代帝王都會在龍椅后面布設一座威嚴的屏風,襯托得皇帝的權(quán)威更加至高無上。
“屏風”之名最早見于春秋時期,據(jù)《春秋·后雨》記載:“孟嘗君屏風后,常有待使記客語?!钡搅藵h代,許多人家都架設屏風,使其成為一種時尚。當時的屏風多以木板上漆,加以彩繪。紙張發(fā)明后,多用紙糊,上面畫各種仙人、異獸等圖像。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漆屏風,是現(xiàn)在我們能見到的比較早的古代屏風實物,上面繪有彩色的“神龍”。
南京博物館藏皇室座椅和屏風
在古代,屏風往往擺放在一室中的核心位置,是我國傳統(tǒng)建筑空間內(nèi)部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現(xiàn)代,屏風仍然是重要的室內(nèi)家具之一,它既可以按照需要分割室內(nèi)空間,通過遮擋視線形成私密空間,也可以其精美的工藝和繪圖來裝飾居室。此外,屏風還滿足了人們在風水上“背有靠山”的心理需求。
其實,屏風最早的功用并非如此。所謂屏風,顧名思義,即“屏其風也”。《釋名》是漢代劉熙編寫的一部專門探求事物名源的書,《釋名·釋床帳》中說:“屏風,言可以屏障風也?!睎|漢文史學家李尤在《屏風銘》中說:“雍閼風邪,霧露是抗?!边@是說屏風可以阻塞或遮蔽風邪,將霧氣、露水等拒之于外。南宋洪邁在《夷堅三志壬·吳仲權(quán)郎中》中也記載了屏風擋風的作用:“索浴治具于房,婢以罘罳圍之。吳曰:‘何用?曰:‘恐為隙風所搏?!笨梢姡瑩躏L是屏風產(chǎn)生的基本動因。
古代建筑以木構(gòu)架結(jié)構(gòu)為主,空間跨度較大,墻上又多門窗,整體建筑的密閉性較差,有時為了防潮還要加強室內(nèi)通風,這使得室內(nèi)空氣流動性較強。特別是當氣溫降低時,冷風直接吹到人體上很不舒適,古人為了擋風,或者避免風直接吹襲,就設計制造了屏風。
早期的屏風多安放在床榻周圍?!稘h書·陳萬年傳》中記載,西漢時御史大夫陳萬年臥病在床,教訓兒子陳咸,結(jié)果“(陳)咸睡,頭觸屏風”。人在睡眠時身體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其中尤以“風邪”為最。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風邪為百病之長”,是外感病邪的先導,且風邪具有“善行而數(shù)變”的特點。因此,古人用屏風圍于床榻四周,既可以阻擋風邪的侵襲,也能遮蔽光線的干擾。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床屏風的使用原貌。在床榻上設置折疊屏風進行圍合,前面留有活屏可供上下進出。屏風與床榻結(jié)合牢固,人可以倚靠,同時與帷帳結(jié)合使用,遮蔽擋風的效果非常好。
莫高窟第103窟東壁門南《維摩詰經(jīng)變圖》中的屏風畫 ? 盛唐 ?攝影/吳健
設置在坐榻、茵席周邊的屏風,因為經(jīng)常使用需要反復拆裝,故多是小型屏風。這類屏風一般分為數(shù)扇,屏框間用鈕連接,人坐其間,將屏風打開,周圍各立一扇。在東晉顧愷之《列女傳圖》中同樣可以看到當時使用屏風的情景。圖中屏為三扇,描繪通景山水。這種三扇屏風無需另外安裝底座,只需打開一扇,便可直立。在畫面左下角的燭臺旁還有一個迷你型的三面小屏風,當是用于防止風吹熄燭火的“燈屏風”。畫中的屏風內(nèi)側(cè)繪有連景山水圖,用料考究,工藝精美。但這樣昂貴的屏風并非人人能用,晉代廣州刺史吳隱之早年家境貧寒,就只能用竹篾編成篷來充作屏風,完全是發(fā)揮其屏“風”的作用。
大約在唐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一種小巧的枕前屏風,被稱為“枕屏”或“枕障”。李白曾作《巫山枕障》詩:“巫山枕障畫高丘,白帝城邊樹色秋。朝云夜入無行處,巴水橫天更不流。”對這種屏風上優(yōu)美的圖畫進行歌詠。白居易也有詩句“短屏風掩臥床頭”。到了北宋,歐陽修在《書素屏》詩中說:“我行三千里,何物于我親。念此尺素屏,曾不離我身……開屏置床頭,輾轉(zhuǎn)夜向晨。臥聽穹廬外,北風驅(qū)雪云。”可見這種安放于床頭的枕屏是可以折疊起來隨身攜帶的,睡覺時可將其展開安放在床頭,其主要功用就是擋風,避免頭部受風寒的侵擾,保護睡眠者的健康。
在北宋畫家王冼的《繡櫳曉鏡圖》中也能看到女主人早起后,尚留在床頭的枕屏。從圖中可見,古人干脆把床鋪設在戶外,以便夏夜里納涼,這時在床頭安放一個枕屏就很有必要了。其長度接近床榻寬度,低矮橫長,正好安放在床頭擋風。宋畫《荷亭兒戲圖》中繪有枕屏擋在兒童午睡的床頭。敦煌莫高窟第23窟法華經(jīng)變觀音善門品壁畫中也繪有這種屏風。
黃花梨五屏風式鳳紋鏡臺 ? 明代
筆墨紙硯這“文房四寶”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宋代還有一種專門與硯臺相匹配的小型屏風—硯屏。宋代趙希鵠在《洞天清祿集》中說:“古無硯屏……自東坡、山谷始作硯屏。”相傳因為硯臺里的墨汁反射日光或燭光會損傷眼睛,所以蘇東坡、黃庭堅二人制造硯屏用以遮擋。也有說硯屏的發(fā)明旨在“置于硯端以障風塵”,風能加速水分蒸發(fā),使墨汁很快變干。為了保證墨的濕潤狀態(tài),也防止隨風而來的塵土污染了墨汁,所以硯屏便應運而生。
除了這些小型屏風之外,屏風還可以造得很大。安放在室內(nèi)的大型屏風一般位置都相對固定,它會在宮室內(nèi)部形成屏障一般的矮墻,古人稱之為“蕭墻”,成語“禍起蕭墻”就是由此而來。這種大型屏風形體寬大,必須有較重的豎向木座支撐,否則不能直立。由于其陳設位置相對比較固定,所以這種屏風又被稱作“樹”?!稜栄拧め寣m》中說:“屏,謂之樹。”《禮記·雜記》也說:“樹,屏也,立屏當所行之路,以蔽內(nèi)外也?!?/p>
還有一種大型的戶外屏風,專為擋門之用,故而被稱為“塞門”。古代建筑中的門為“氣口”,氣流從門進入,有了屏風的阻擋,氣流就要繞行于其四周,減緩速度,古人認為這樣能辟邪納福。這種想法雖落于風水的窠臼,但其實質(zhì)仍是屏蔽風邪,避免風直來直去損傷身體,故而仍有其科學性所在。
戶外大型屏風的式樣也從固定的逐漸發(fā)展出活動的,乃至多單元折疊式的。宋代的陶穀在《清異錄》中說,五代時期后蜀國的君主孟知祥命人做屏風70扇,用活動鈕連接起來,可以隨意施展,并常用作寢所,被當時的人稱作“屏宮”。這是大型屏風在戶外使用的典型案例,這種屏風主要還是發(fā)揮遮擋風塵的實用作用。
但是,隨著建筑結(jié)構(gòu)的演進,以及建筑空間功能性的不斷完善,屏風的功能也發(fā)生著變化。特別是許多著名的書畫家都在屏風上作畫題字,就如李白所說“疑是天邊十二峰,飛入君家彩屏里”,白居易也說“君寫我詩盈寺壁,我題君句滿屏風”,使屏風成了供人欣賞的藝術(shù)品。勤政的唐太宗在屏風上寫有魏征的奏疏和地方官吏的姓名、政績。宋孝宗更是直接在屏風上繪了全國行政圖,標識每個州府官員的姓名及薪俸數(shù)額,以便于考核政績。
就這樣,屏風本來用于擋風的實用功能逐漸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