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
文字作品跟生活別無兩樣:在生活中我們隨時會碰見不可救藥的粗鄙之人,因為到處都充斥著他們的身影……同樣,數(shù)目龐大的壞書、劣書源源不斷、層出不窮。
壞的東西無論如何少讀也嫌太多,而好的作品無論怎樣多讀也嫌太少。劣書是損害我們精神思想的毒藥。閱讀好書的前提條件之一就是不要讀壞書,因為生命是短暫的,時間和精力都極其有限。
因為很多人總是閱讀最新的,而不是所有時代中最好的作品,所以,作家們就局限于時髦和流行觀念的狹窄圈子里,這個時代也就越發(fā)陷入自己的泥潭之中。
在挑選閱讀物的時候,掌握識別什么不應該讀的藝術就成了至關重要的事情。這一藝術就在于別碰那些無論何時都剛好吸引住最多讀者注意的讀物,原因恰恰就是大多數(shù)人在捧著它們,不管這些是宣揚政治、文學主張的小冊,抑或是小說、詩歌等。
我們應該把始終相當有限的閱讀時間專門用于閱讀歷史上各個國家和民族所曾有過的偉大著作——寫出這些著作的可是出類拔萃的人,他們所享有的后世名聲就已證明了這一點。
讀者大眾喜好“追讀”不時冒出的,今人關于古代某某作者或者某某偉大思想家的評論文章或書籍,而不是去閱讀古代作者或思想家的原著。原因就在于大眾只愿意閱讀最近才印刷出來的東西,并且,“相同羽毛的鳥聚在一起”。
沒有什么比閱讀古老的經(jīng)典作品更能使我們神清氣爽的了。只要隨便拿起任何一部這樣的經(jīng)典作品,哪怕讀上半個小時,整個人馬上就會感覺耳目一新,身心放松、舒暢,精神也得到了純凈、升華和加強,感覺就猶如暢飲了山澗巖泉。
閱讀一個人的著作總會比與這個人交往獲得更多的內容。就最重要的方面而言,閱讀這個人的著作的確可以取代,甚至遠遠超過與他的近身交往。
所有真正優(yōu)秀的作品無論在哪個時候、哪個地方,都要與總是占據(jù)上風的荒唐、拙劣的東西進行沒完沒了的惡斗。幾乎所有真正的人類啟蒙者,幾乎所有在各個學問和藝術上的大師,都是殉道者。
那些想就某一話題求教的人,千萬不要匆忙拿起討論這一話題最新出版的書,滿以為科學總在進步,而新書的作者肯定是利用了之前的舊著。如果可能的話,我們要閱讀那些對所討論的事情有著根本性的發(fā)現(xiàn)和認識,真正有獨創(chuàng)性的人所寫出的著作,或者至少是在某一學問領域里被公認的大師的作品。
寧可購買二手書,也不要閱讀內容方面的二手書。
一本書的名字之于這本書,就好比是信封上的地址、姓名之于一封發(fā)出去的信。也就是說,書名的首要目的就是讓這本書能夠引起那些可能會對這本書感興趣的人的注意。
一件作品如果要永恒不朽,就必須具備多種優(yōu)點,以至于要找到一個能夠理解和賞識所有這些優(yōu)點的讀者也不容易。
正如衣冠不整暴露出了并不尊重自己周圍的人,同樣,草率、馬虎、拙劣的文字,表明了作者并不尊重讀者。拒絕閱讀這樣的文章,就是讀者對作者合情合理的懲罰。
作者能否給予讀者滿足,關鍵之處總在于這位作者和讀者之間在思維方式上能否形成共鳴。這種和諧共鳴越完美,讀者感受到的滿足就越大。
具備偉大思想的作者也就只能被擁有非凡頭腦的讀者所完全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