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作為中國第六代著名導演,賈樟柯的名字已與各類國際電影大獎聯(lián)系在一起??v觀他的一系列影片,其鮮明的現(xiàn)實主義立場不言而喻?!拔矣X得我在進電影學院這幾年里,我所接觸到的中國影片,大致不外乎兩種,一類是完全商業(yè)化的,消費性的;再一類就是完全意識形態(tài)化的。真正老老實實的態(tài)度來記錄這個年代變化的影片實在是太少了!”[1]強調真實地記錄,追求一種紀實的影像風格和一種素樸、自然之美,用鏡頭展示時代變遷中的真實變化以及個體的心靈軌跡,是他一直致力于實踐的。
賈樟柯的拍攝手法鮮明地繼承了法國電影大師巴贊①的理論和風格,擅長使用長鏡頭,盡量弱化剪輯,使影片的節(jié)奏很緩慢,用這樣一種平靜而深刻的現(xiàn)實體察,準確地“表達自我的感情,表達中國社會的變遷”[2],讓我們了解了什么是真實。
一、 聲音
賈樟柯對銀幕聲音的理解非常獨特,他對生活環(huán)境的自然聲響特別感興趣,在他的每部影片里,都可以聽到和看到大量的來自普通日常生活的各種聲響:汽車和摩托車的喧鬧,各種機器的轟鳴,市場上的叫賣,收音機和電視機發(fā)出的噪聲,還有各類流行音樂的輪流轟炸——這樣的聲音處理在別的導演的影片中也不是沒有,但是很少有人把這樣“嘈雜”的聲音獨立起來,構成電影敘事里和影像始終平行進行的另一種敘事線索?!度龒{好人》中噪音從頭到尾沒有停止過,這種噪音如果仔細聽也有不同的要素:一個是在拆遷過程中工具敲打石頭的聲音,一個是機械自身的聲音,但中間也有江水奔流的聲音——江水的聲音被噪音所破壞;當然,還有人的聲音、歌曲的聲音,加上手機的聲音。這些聲音組織在一起,在某個特定的場景中表現(xiàn)變化,又在一個很長的聲音背景中顯示人的變遷。變化在這些聲音中發(fā)生,一些東西消失了,或被破壞了,但聲音似乎卻在持續(xù)。
但是,賈樟柯的自然聲音元素絕不僅僅是為真實而真實,他希望觀眾從這各種聲音中能感受到一種歷史感。從《站臺》到《小武》,再到《任逍遙》,賈樟柯實際上刻畫了近20年來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方面的歷史流程,以及在此期間整整一代人跌宕起伏、不可琢磨的命運。其中三個多小時的《站臺》可謂一部鴻篇巨制,被稱作真正的“平民史詩”。[3]無論是人物的服裝,發(fā)型,家居,還是城市建筑,媒體信息,都可以找到每一個時代的標志性產物。例如,影片中的聲音媒體信息就可以看作分割歷史時段的標點符號。在時光的流逝中,影片的媒體信息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從鄧麗君、張帝,到霹靂舞、搖滾樂,從《火車向著韶山跑》到《渴望》,從劉少奇平反到鄧小平閱兵,各種各樣的媒體聲音洋溢著生命活力,提供了真實的生存環(huán)境,影片因此具有了文獻意義,成為鮮活的歷史檔案。在時光的流逝中,觀眾與歷史環(huán)境零距離接觸,似乎跟隨著時代的車輪又一次親歷了歷史的轉變。
賈樟柯的聲音處理已經形成一種電影中的聲音美學,他正是通過這種美學,有力地強調了他構筑的這個世界中所存在的張力,并且,這個張力貫穿在他影片中的每一場戲或者每一個細節(jié)中,形成賈樟柯的現(xiàn)實主義的一個顯著特征。
二、 畫面
影片為了表達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使用大量長鏡頭,保持了對事物表達的連貫性,并借此平視邊緣人物真實中包含人性深處的弱點、齷齪?!度龒{好人》在鏡頭運用上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中景、中近景這兩個景別用得特別多,全景和大全景也相當多,基本上沒有鏡頭的推、拉和機位移動的拍攝,只有不多的幾次搖鏡頭。影片一開始的一個長鏡頭就確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調,通過鏡頭的平移展現(xiàn)了《清明上河圖》式的影像:那水聲和船上嘈雜的喧鬧聲,鏡頭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他們的動作,最后終于停在主人公——韓三明的身上。這個長著大胡子的男人,用一種似乎深邃的眼光注視著身后的長江。之所以講深邃,是因為從他那里看到的是底層勞動人民的那種“忍”。影片很多時候人物是近距離出現(xiàn)在鏡頭前,而背后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長江水面。這種畫面有一種令人窒息的壓迫感,鏡頭把人幾乎逼進長江和消失的城鎮(zhèn)之中,人卻沒有任何選擇的“空間”。
又如,在《站臺》里,賈樟柯用鎖定機位的中、遠景的長鏡頭來拍攝一些場景,比如演出的大篷車孤獨而寂寥的行駛在漫無邊際的灰黃的平原上,又如崔明亮和尹瑞娟無言地站在黢黑魁偉的城墻下,再如三明這些更低層的小人物蹣跚在黃土高原崎嶇的山路間。在喧鬧嘈雜的外界配音的作用下,畫面中的自然景物巋然不動,靜默無語,長時間凝固在畫面上,占據了畫面的絕大部分,發(fā)散出一種令人壓抑的深沉和凝重?;顒又娜撕蛙囍挥行〉每蓱z的空間,猶如趴在大漠的蟲豸,兩者的反差給人一種視覺上的沖擊力。這樣,近乎靜態(tài)的自然景物與不可捉摸的時世變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被擠壓的活物似乎要在凝固沉滯中攪起一股生氣,但是,所有的喧囂和躁動在歷史的悠遠和滄桑面前,卻是顯得如此孱弱無力。
三、 演員
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美學價值,首先體現(xiàn)在影片的題材和內容上。他們提出了“還我普通人”的口號,影片主人公多是普通工人、農民、小市民和城市知識分子,通過反映他們的普通生活展示社會的面貌。因此,他們主張“將攝影機扛到大街上去”的實景拍攝,很少使用布景,避免戲劇性用光,盡可能消除電影的假設性;大量啟用非職業(yè)演員,嘗試在影片中使用地方方言,從真實的角度和標準出發(fā),以較多的長鏡頭跟隨人物運動,使電影獲得更為廣闊和開放的真實空間。
賈樟柯導演電影中的主人公幾乎都是本色演出。《小武》中的梁小武、小勇都不是演員出身。有的影片直接將鏡頭對準街頭人群,在人們完全不覺的情況下進行偷拍,極為客觀地記錄下當時的場景,因此影片中偶爾也會有直愣愣地看著鏡頭的群眾?!度龒{好人》中的韓三明就由其本人飾演,主人公是賈樟柯山西汾陽老家的表弟,原本就是一個挖煤的礦工。韓三明第一次出現(xiàn)在賈樟柯電影中是《站臺》里到礦廠找工作的三明;第二次出現(xiàn)是《世界》中“二姑娘”遇難后作為“汾陽來的人”處理后事;《三峽好人》中則出演了男一號,把一個到外省尋找失散多年親人的民工形象演繹得栩栩如生。整部電影中,韓三明沒有什么明顯的表情變化,面部一直很平靜。之所以沒有形于色,是他知道沒有人能理解他的痛楚,只能自己默默地承擔。所以不論面對敲詐還是等待,抑或是朋友的喪生,他只是用他那溫厚的表情來表示一種無奈。導演似乎是在用韓三明的視角,為我們展示這三峽奉節(jié)庫區(qū)底層生活的百態(tài)。這種平靜展示中暗示的是那種變遷的背景下的無奈。正如,那個出現(xiàn)很多次的數字“156.3”就是一個不平靜的變的象征。
像這樣未經專業(yè)訓練的演員,通過對生活的了解,在導演的鏡頭中顯得如此自然、自如,充滿感染力,不得不承認,韓三明的表演令人驚嘆,他比大多的專業(yè)演員更具魅力。他執(zhí)拗的表情,堅忍的眼神,以及并不挺拔但敦實的身軀,沉默的身影,卻有著異常強悍的力量。相信任何接觸過民工的人都會覺得韓三明這個角色貼近現(xiàn)實,真實可信。在有限的時間內,導演使觀眾從他身上看到了中國當代民工身上的優(yōu)缺點,這完全切合影片所追求的紀實效果。
四、 色彩
在賈樟柯的電影里,破敗不堪的小鎮(zhèn),艷俗簡陋的小歌廳,茫然失落的面孔,荒涼寂寥的山村,蕭條掙扎的城鄉(xiāng),頹廢落寞的瓦礫堆等等,它顯示了小城在現(xiàn)代化的進程中必然要經歷的蛻變,給人一種面對發(fā)展背后真實狀況的震撼。而這一切,都以灰色的色調呈現(xiàn)出來,給人真實的紀實感和時代的滄桑感。
灰色,應和著北方小城的粗糙與悠然,顯示了賈樟柯紀實的風格,使影片呈現(xiàn)出一種真實、自然、樸實的基調。生活在這種小城狀態(tài)下的人群,折射出一種暗然的色調,成為“灰色人物”,被賈樟柯賦予了悲涼與溫情的雙重情感。
都市性格建立在喧嘩與騷動之上,充斥著緊張的節(jié)奏,強烈的刺激和轉瞬即逝的變化。適應于這種都市心理,以都市為背景的電影,往往采取后現(xiàn)代風格,使整部影片的外觀帶有“搖滾化”的傾向,諸如拼貼的手法,瞬間的影像,迷離的色彩,MTV式的剪輯等等,這些具有典型都市美學風格的影片提供的是都市狀態(tài),一種都市體驗。而小城和鄉(xiāng)村的變化比較緩慢,對同一狀態(tài)能保持相對長的時間,容易造成永久的印象。因此,賈樟柯大量采用了長鏡頭,在鏡頭長時間的注視下,呈現(xiàn)出時間和空間上相對完整的畫面,小城滯重的文化形態(tài)躍然而出,仿佛一個半百的老人在享受著午后溫暖的陽光,而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流失?;疑?,意味著從容,悠閑,黯淡,介于鄉(xiāng)村和都市之間的小城雖然已經出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匆忙的步履,但背負著沉重的歷史枷鎖,它無法擁有豪邁的步伐,相反,只能在沉穩(wěn)中實現(xiàn)艱難地蛻變。
結語
綜上所述,在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系統(tǒng)概括和總結了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的特征,提出了“真實美學”[4]的概念;在中國,賈樟柯認真地探索、實踐了他的理論。他的影片真實客觀記錄了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的生活,使觀眾從森嚴封閉的封建大院走向平凡的市井人生,不再有冷漠專橫的封建家長,不再制造循環(huán)、單調、曲折的命運軌跡,只是敘述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一切皆在觀眾的視野之內,一切皆可以使觀眾參與其中,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時代的意義。在敘事方面,沒有采用傳統(tǒng)電影中的矛盾“產生-激化-發(fā)展”的順序敘述,而是平鋪直敘,用一種平靜﹑客觀的方式來增強影片的真實感,使得整體的結構略顯散文化,節(jié)奏很緩慢平穩(wěn)。
正如他所說:“我們要拍的是普通中國人的事情,這些事情發(fā)生在我們伸手可觸的世界之中。在我們置身其中的太平盛世,許許多多的人的簡單的情感欲求不獲。這部電影更關心這些基本的生命存在?!盵5]真實,真美,真誠,這就是代表中國第六代導演群的賈樟柯帶給觀眾的感受,他對于電影理論和方法的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帶給我們啟發(fā),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樣一批電影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國的現(xiàn)實主義電影事業(yè)必將走上更高的階梯,開拓出更廣闊的市場與前景。
參考文獻:
[1]吳三軍.紀實性電視劇的美學思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68.
[2]陳衛(wèi)平.影視藝術欣賞與批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36.
[3]“藝術學”編委會.影像思考——電影與電影史[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293.
[4](法)安德烈·巴贊.電影是什么[M].崔君衍,譯.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57.
[5]彭吉象.影視鑒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