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桃疆
1948年,世界精神衛(wèi)生組織將紅十字會創(chuàng)始人亨利·杜南的生日定為“世界微笑日”,人們可以在5月8日這一天用這種愉悅的表情促進人際關系與社會的和諧。
微笑在現(xiàn)代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人類社會是在20世紀后,才普遍將微笑視為一種積極健康的表情的。在此之前,微笑是愚蠢、輕浮、粗俗和沒文化的標志。如果你是一個正派的、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最好不要微笑。
就在法國大革命開始的兩年前,即1787年,法國新古典主義女畫家伊麗莎白·維杰·勒布倫在巴黎的一次沙龍上展出了一幅自畫像。油畫的色調(diào)莊重,畫中的女畫家懷抱自己年幼的女兒,姿態(tài)優(yōu)雅,雙目炯炯,宛若宗教題材作品中的圣母。不同之處在于,女畫家嘴角上揚,雙唇微張,牙齒清晰可見。然而,正是這種現(xiàn)代社會隨處可見的廣告式微笑,觸怒了當時的藝術評論家。
評論家們認為,勒布倫作為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女性,公開展出微笑有違身份、傷風敗俗。然而勒布倫并沒有為外界的評價所動搖,1790年,在她再次展出的自畫像中,人物表情也為露齒微笑。
繼而,勒布倫的微笑在巴黎掀起了一場“微笑革命”。以勒布倫為先驅,法國大革命時期涌現(xiàn)出一批有身份、有地位的女性面露微笑的畫像。自17世紀起,笑便成為西歐社會中區(qū)分社會階級地位的標志,無論是在繪畫還是生活中,只有窮人、酒鬼、智力尚未發(fā)育完全的人、戲子等才有開口笑的“特權”。那時,雇畫家為自己繪制肖像的人多數(shù)都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即便笑起來更加具有人情味,他們也不愿意違逆社會風尚,受人苛責。更重要的是,人在繪畫過程中很難長久保持微笑的表情,即便保持住,笑容也會顯得假而僵硬,結果往往適得其反,不如不笑。
18世紀,甜點、咖啡、下午茶和可可制品已經(jīng)成為西歐的日常消費品,但口腔衛(wèi)生意識并沒跟上這些消費品推廣的步伐。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由于更有錢,更容易獲得上述商品,因而出現(xiàn)口腔疾病的概率也更高。
畫作中從來不笑的法國王后安托瓦內(nèi)特就是一個例子:這位奧地利公主偏愛甜食,法國大革命后,由于失去了尋求牙醫(yī)幫助的機會,到1793年被送上斷頭臺之時,她的牙齒已經(jīng)全完了。這從一個角度解釋了為什么當時描繪安托瓦內(nèi)特的漫畫中,她的表情都略顯古怪。
勒布倫和她燦爛的笑容在法國大革命期間,掀起了短暫的微笑高潮,但隨著“恐怖政策”的來臨,法國各階層人民都無法在面對嚴峻現(xiàn)實時會心一笑,“微笑革命”很快夭折。直到20世紀,微笑才得以在西方被廣泛提倡?;蛟S正是因為人類微笑歷程曲折,這一表情看上去才尤為珍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