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漸行漸遠的故園(三題)

2016-11-18 06:31劉向忠
文學港 2016年10期
關鍵詞:磨房土炕村莊

劉向忠

土 炕

流逝了多少時光,走過了多少風雨。土炕仍然占據(jù)著我心靈的一隅。永遠是那么溫暖、親近、踏實;永遠是那么受用、結(jié)實、舒服;永遠是那么讓人懷想、盼望和難忘……

在村莊,在每家每戶的房子里,一面面土炕是不可缺少的用物,祖祖輩輩就在土炕上生兒育女,繁衍生息,過著屬于他們的生活,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留在了土炕、土地、田野、山路、麥場上……

搭土炕是技術活。先用細土、麥衣、水攪拌均勻,抹成結(jié)實的長方體土胚,等土胚干透之后,再用干土胚搭成正方體或長方體的土炕??幻妗⒖粔τ媚嗄ü饣?、厚實。既有冒煙的煙囪,也有“填炕”(煨炕之意。老家的人們叫做填炕)的炕眼。在炕面上鋪一張竹席,就等待著人勞累、瞌睡的時候去享用。

對土炕的依戀和刻骨銘心的記憶莫過于冬天了。土炕燒得很熱,再加上三兩個棉被,整個冬天人們盼望的就是這樣的熱炕了。那暖和不只在身上,而且在心里。北風呼嘯,大雪飄飄,天寒地凍,冷氣逼人。民諺說:“三九四九凍破臉”;“三九茬茬,凍死娃娃”。我記得小時候冬天特別寒冷。人們的生活也非常困難。沒有生火的條件。因此,取暖就只有一面面土炕了。

冬天,村里人基本上沒有什么農(nóng)活,除非干一些必要的家務活,剩余的時間就在暖意融融的土炕上度過。母親則做些針線活,或縫補衣服,或納鞋底……做飯越省時間越好,往往是熱氣騰騰的馓飯或攪團,再端上一大盆咸菜,一家人坐在燒熱的土炕上,圍著炕桌,吸吸溜溜吃得熱汗淋漓。那親情、那溫馨、那暖意永遠也忘不了。

當然,填炕需要大量的柴草或其他燃料。春天和夏天不用說。到了秋天,樹葉紛紛飄落的時候,我便約上幾個小伙伴,背著背篼,拿著掃帚,去離村莊不遠的樹林里掃樹葉。樹林里已經(jīng)落了厚厚的一層,干樹葉踩上去松軟、稍滑,還有碎裂的細微的聲音。一陣又一陣秋風吹過,緊接著會有撲簌簌、嘩啦啦的樹葉在半空中不斷翻飛著,然后落在地面原有的樹葉上。見此情景,小小的我們高興得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著,笑鬧個不停。抬頭看天,一棵棵幾乎落光了葉子的樹就只剩下無數(shù)散亂的大小枝條了;天空顯得更加高遠、蔚藍和神秘。我們瘋玩夠了之后,各自選上一坨較厚的樹葉,用掃帚幾下就掃成一個個大堆,然后裝滿背篼……一個又一個秋天,我家的院落里總有一個樹葉堆成的小山。這都是我們兄弟的勞動成果。用樹葉填炕燃得快,一次填許多,土炕的熱度也維持不了多久。

冬天和深秋就不一樣了。凍干的牲畜糞,細土和各種干草混合的“毛衣”(老家的人們這么叫)填炕燃的時間長,土炕也格外熱。因此,去山上拾糞,去田野里“掃”毛衣,就成了我們兄弟冬天的活計。

記得那時候我還小,身高和小背篼相差不了多少。哥哥領我去離村莊很遠的大山上拾糞。一坨坨牛、馬、驢、騾的糞基本上被凍干了,但還是有一點重量,我往小背篼里拾一些,背上覺得沉沉的,腳下也不穩(wěn)當,便放下背篼去拾,待轉(zhuǎn)上兩三圈之后,竟然找不到小背篼了,急得我?guī)缀跻?。時間不長,我們都能拾滿滿一小背篼干糞,再冒著嚴寒,慢慢地一步一滑地往山下走去。沒多久,我家的院子里又堆起一塊又一塊牲畜糞的山。

“掃”毛衣也不輕松。就是在各種雜草較厚的地埂和山坡上選一坨地方,用一種勞動工具給人“剃頭”似的連草帶土“刮”下來,堆積到一塊兒,再用背篼背回家。離村莊近的地方早被大人“掃”得所剩無幾,我們小孩只能去更遠一些的田野上“挖毛衣”。挖的時候并不費力,主要是往家里背;因為“毛衣”中摻雜著土,裝滿的小背篼沉沉的,壓在身上,背篼的細繩勒在肩上,那滋味確實不好受。一路上,我們往往要歇息幾次,才能走回家;這活有些累,但是我們都樂意去做。有時候,我們會去河道里滑冰,那結(jié)了冰的河面潔白晶瑩,在陽光下閃耀著白晃晃的光芒,特別好看。在冰上稍不留神,就會摔倒,但是,我們嘻嘻哈哈地笑著、鬧著、滑著,冬天的田野空曠寧靜,我們的笑鬧聲不停地飄蕩著。,有時,我們會在溝道里或樹林中拾到凍死的野兔和野雞。有時,我們會去田野上拾低軟。童年的冬天,同樣充滿了無盡的樂趣和歡快。

離村莊很遠的一個山坳處,是村里的“羊場”(大集體時養(yǎng)羊的場所)。我也記得,有那么一兩次,李文化單獨叫我去“挖毛衣”,雖然背著背篼,拿著工具,但是到地方我才知道實情:他先往他的大背篼里裝很多羊糞,然后往我的小背篼里裝一些羊糞,最后再找一些干柴草堵在背篼上面,他一邊手腳麻利地做著這些,一邊詭秘地告訴我:要特別小心,不能讓別人知道,那時候,他和村里的幾個人輪流日夜照看著羊場。

院落里有了許多干牲畜糞,有了堆積如山一樣的“毛衣”,一個個寒冷的冬天也就有了溫暖無比的熱炕。母親每天要在早晨、中午、晚上填三次炕,來保障土炕白天和晚上都熱騰騰的。

那時候,村莊里演一次電影也是稀缺的事情。如果在冬夜,我們還是要去看的。等看完電影,我們的手腳快被凍僵了,連褲帶也解不開。小跑著回到家,脫掉鞋,一下子鉆進熱被窩,寒氣被熱浪趕跑了,溫暖立刻包圍了全身。一會兒,我們就被土炕暖和得舒舒服服,暈暈乎乎的。

“掏炕”也是母親的活。每隔一段時日,母親要把土炕里的灰掏出來,倒在大門外。每次的情形是:我們還在酣然入睡中,母親就早早地起來了,然后關緊門窗。先把未燃盡的柴草掏出來,堆在一邊,再把炕內(nèi)的灰掏出來,一籠子又一籠子地提到大門外。當我們聽到響動時,母親已經(jīng)掏完了灰,院子里也收拾得干干凈凈。

竹席出自能工巧匠之手。席鋪在土炕上,人們就睡在上面,冬暖夏涼。很多細細的竹篾編成的一張席有多種圖案,仿佛一眼望不盡的世界,我們從小到大就在這里摸爬滾打,休息睡眠。早上起來,渾身都印有席的花紋。過一段時間,還要用清水刷洗竹席,并放在陽光下曬干。

生活條件好起來之后,人們就在竹席上再鋪上褥子、床單之類的東西。墻上也貼一些花花綠綠的壁紙,戶窗上的窗花也“開得”格外熱烈和鮮艷。

時光荏苒,一晃就過去了好多年。有時回一趟老家,最多也就在土炕上住三五天。但是,回到老家,看到還在不停勞作的父親和母親,我心里就會踏實許多,平靜許多。而親愛的父母親和依然結(jié)實、溫暖的土炕更加給予我如夢初醒般的生命動力和信心。返回縣城的小家后,妻兒都說我身上有炕土味,我在苦笑的同時,也感到了深深的愧疚和悵然若失。怎么不是呢,炕土味也是故鄉(xiāng)的味道之一種,這是我生命的根。難道我也在一天天的遠離故鄉(xiāng),遠離土地,遠離我的生命之源嗎?

風 匣

風匣,也就是風箱。

穿越時間的隧道,跨過歲月的屏障,風匣活靈活現(xiàn)在我的眼前。一個個木風匣,是村莊煙火的催生者;是村里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之一。日日月月年年伴隨人們過著清貧而自足的日子,是村莊永遠的記憶。

遠去的童年,留下的是夢一樣的影像和往事。

記事起,家里就有一個小巧玲瓏的木風匣;不知用了多長時間,從那中間磨得光滑且細細的兩根風板上來看,有很長很長的一段時日了。因為燒火做飯的時候,手握風板的手柄,拉出來,推進去,拉出來,推進去,就這樣反反復復無數(shù)次,直到一鍋水燒開,或一頓飯做熟。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中午,家里燒火做飯的時候,是哥哥在拉風匣,不知怎么,這個木風匣的一根風板斷了,記不清那頓飯做熟了沒有,也記不清那頓飯家里人是怎么吃的;我只記得父親把哥哥從廚房拉到院子里后,動手打了他。事實上,那兩根風板中間已經(jīng)磨得很細了,而兩頭依然結(jié)實,似乎稍一用力就會折斷。

別看一個木箱似的風匣,它的結(jié)構(gòu)是比較復雜的;除非木匠,別人是做不成的。沒有了風匣,一家人的燒火做飯就成了問題。

那時的村莊,沒有電。那時的村莊,能工巧匠也很少,一時半會兒是找不到一個木匠的。難怪父親很生氣,便動手打了小小的哥哥,關于風匣的諸多記憶也留在了我的心靈深處。

家里用的第二個木風匣是二姨夫做的。二姨夫是個手藝不錯的木匠。他還為我家做了一個很大且好看的面柜,做了三個精美的護窗。只因為二姨夫家距離我家很遠,六七十里山路。想必那么多家具,二姨夫三兩天之內(nèi)是做不成的,他一定在我家住了好幾天,也花費了不少工夫和汗水。他的一些勞動成果直到近三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在我的老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1980年,村莊里才通了電。這是古老的村莊里發(fā)生的天大的喜事。祖祖輩輩不知在煤油燈的世界里生活了多少年,從此告別了一個又一個暗淡、黑暗的夜晚,迎來了明亮、充滿希望的生活。

有了電之后,父親買回來一個鼓風機,代替了木風匣;的的確確減輕了人力,節(jié)省了時間,燒水做飯的活在短時間內(nèi)就能完成。有了電,有了鼓風機,木風匣就被置于廚房的一角,只在停電的時候再用它煽風。

二姨夫做的木風匣特別結(jié)實,用的木板較厚。從外表來看,木風匣是一個長方體木箱,它由兩部分構(gòu)成。箱外較寬的一面正中有一個五寸長的風嘴,較窄的兩面下方各有一個正方形的小口,小口內(nèi)各有一個能活動的正方形的風板,正好蓋住小口。風箱內(nèi)又有一塊長方形的木板,連接著上下兩根風板,風板另一頭通向箱外,又連接著一個手柄。把木風匣安在鍋臺的一邊,在灶內(nèi)點著柴火,然后,用手握住風匣的手柄,推進去,拉出來,推進去,拉出來,就會產(chǎn)生源源不斷的風,吹燃柴火,從而燒開水,做熟飯。

我從小身體柔弱,也比較聽話,拉風匣和母親一起做飯就成了家庭生活中難忘的一個情節(jié)。

母親每每生著火之后,我就拿一個小木凳,坐在風匣跟前,用雙手握住風匣的手柄,開始拉風匣燒開水。木板推進去之后,前面的風板張開,后面的風板緊閉,原來是往進吸風,再通過風嘴傳進灶內(nèi);往出拉木版的時候,前面的風板緊閉,后面的風板張開。拉動木板的時候,風匣發(fā)出小小的“嗚嗚”的聲音。而母親則忙著切菜,或柔好面,開始搟面條……

小小的我一天又一天地拉著風匣,也一天又一天地成長著。年輕的母親一天又一天地忙碌著,也一天又一天地為家里人做著可口的飯菜。那時候,母親做飯的手藝在小村莊里是出了名的。

就是這么個普普通通的木風匣,過去農(nóng)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有的人家竟然做不起。村莊里李文化家沒有風匣,他家的生活境況非常拮據(jù)。家里有常年患肺結(jié)核病臥床不起的母親,有老實巴交的父親,還有他們兄弟四人。更糟糕的是,他家?guī)缀踹B火柴都買不起。我清晰地記得,每到中午或傍晚,穿著一身襤褸衣服的李文化便手拿一大把干麥草,來到我家大門前,叫一聲:“劉家嬸嬸?!蹦赣H知道他來干什么,邊答應邊停下手中的活,從灶內(nèi)用火棍掏出幾個火蛋,再用火棍夾住,然后走出廚房,笑著把火蛋輕輕放進李文化手中的干麥草上。我家離他家有一段距離,需要四五分鐘。我想他是一路小跑著跑回家的,把手中的麥草塞進他家的鍋灶內(nèi),引燃火,再用干木柴開始燒水做飯。這樣長年累月不知有多少次,善良的母親同情他家的境況,還力所能及地接濟,無論是要東西還是借東西,母親從來都沒有拒絕過。那時候,我經(jīng)常去他家玩耍,每次都是他蹲在灶前吹火給一家人做飯。我們還經(jīng)常一起去田野里拾柴、割草或放牲畜。

聽母親說,李文化其實只上過一兩年學。常言道: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不,隨著時光的流逝和社會的進步,李文化家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他母親去世后,他哥哥給人家做了倒插門女婿,他和三弟相繼成了家。更讓人想不到的是:他的四弟中學畢業(yè)后,在外面打了幾年工,之后這家伙竟然做起了小包工頭,并且在蘭州市買了樓房。而李文化也當上了社長(我記得村莊最早叫生產(chǎn)隊,后來叫組,現(xiàn)在叫社)。

有一次回老家,白發(fā)蒼蒼的母親傷心地對我說:因為收什么費用,李文化竟然站在我家大門前,盛氣凌人地呵斥疲憊不堪的父親。我半天無語,只因我們兄弟都在離老家很遠很遠的地方……

村莊還是那個村莊。院落還是那個院落。大門還是那個大門。木風匣還在老家廚房的地上不動聲色地放著,依然保存完好。

面 柜

顧名思義,面柜就是裝面的柜子。在村莊里,大大小小,形態(tài)各異的面柜不知用了多少年,直到今天還在使用著。

村莊的土地“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之前,我家里是沒有面柜的,也沒有面可裝。那時候,村莊里實行的是大集體。人們勞動時,依照農(nóng)活的輕重、類別記著不同的工分。分配勞動成果的時候,按工分的多少進行分配。因為父親在外工作,我們兄弟都小,家里只有母親一個勞力,她掙的工分不多,分配到的勞動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別人家分到幾口袋小麥和我家分到一簸箕小麥,與那許許多多人共同勞動時的熱鬧、壯觀的場面一樣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靈深處。

家庭大,勞力多成了那時人們的榮耀。我也曾在暗地里偷偷地抹眼淚,因為有一次在一個山頭的陡坡地里分牲畜草的時候,我在場,我家分了一點點,而一個壯年男子竟然在我眼皮底下還用鐮刀往掉刮……

我說過,到現(xiàn)在家里還用著的面柜是二姨父上世紀80年代做的,為杏黃色,結(jié)實、寬大,看上去很精美,高1米,長3米,寬2米,里面均等分為三格,有活動的蓋子。還有四只一尺高的“腿子”。

面柜在每一個家庭里都是比較重要的生活用具之一。過年的時候,人們吃好的穿好的,也忘不了面柜,對面柜充滿了虔誠和敬意,要在面柜上貼上諸如“米面堆山”“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等字樣的春聯(lián)。紅紙黑字或綠紙黑字,把面柜裝扮得新穎、喜氣。每年元宵節(jié)晚上和十六晚上點燈盞(面燈)之前,母親不止一次叮囑我們,要把手洗干凈,不能大聲說話,做“燈芯”的時候一定要做夠。不只每個人點一盞,而且還要為面柜點一盞,為糧食袋子點一盞,為灶神點一盞,為家里養(yǎng)的牲畜也要各點上一盞。每年都是母親和我們一起點燈盞,看著母親特別認真的動作和嚴肅的表情,我們覺得好笑,可剛?cè)滩蛔∫雎曊f話,母親就轉(zhuǎn)過臉來看我們,嚇得我們靜悄悄的,再也不敢出聲。為燈盞小心地插上燈芯,擺放整齊,然后輕輕地用小勺一盞一盞地倒上清油,最后再一盞一盞地慢慢點著。母親讓我們先給灶神端一盞,給面柜端一盞,給糧食袋子端一盞……

裝滿面的面柜立在上房的一角,給一家人充實、安全、溫飽和踏實的感覺。

在村莊里,磨面的經(jīng)歷也是一部慢長且辛酸的歷史。最早是人推石磨磨面,驢拉石磨磨面,這是我聽說的,也是真實的。我沒有經(jīng)歷過,但是父親和母親與村莊里人們磨面的遭遇永遠地留在了我的心底。

離村莊近10里之外的一個地方有一個水磨,家家輪流著磨面。那時,人們家里都沒有多少糧食,這不多的糧食要磨成面,也得花費幾天幾夜時間。我只隱隱約約記得那個磨房的大概輪廓:一間簡陋、高大、陳舊的房子建在一條河流上,磨房后面的地勢和前面的地勢高低形成了較大的落差,房子下面有一個巨大的木輪,河里的流水靠地勢的落差推動大木輪慢慢地轉(zhuǎn)動,轉(zhuǎn)動的木輪再吃力地帶動磨房內(nèi)幾個粗重、結(jié)實的石磨,石磨轉(zhuǎn)動的速度和磨成面的速度非常非常緩慢,現(xiàn)在是難以想象的,也是無法想象的。

同樣,我對磨房內(nèi)有關石磨構(gòu)造的記憶也已模糊不清了。我只記得即使是在大白天,好大的磨房內(nèi)光線也暗淡,這邊幾乎看不清那邊的東西,因為磨房沒有窗戶。如果在陰天、雨天,或是凌晨、傍晚、晚上,那如豆一樣的燈光究竟能照亮多少角落,恐怕只有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才能說清楚。

有一次,母親對我們說起一件事情:在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父親獨身一人摸黑去磨房磨面,走的是崎嶇不平的山間小路,也不知道是晚上幾點,父親走著走著,忽然覺得面前的小路、山峰、田埂、溝道變成了一種顏色,他睜大眼睛,也分辨不出哪里是他走的山路,剛往前一跨步,就從一個高高的田埂上重重地摔了下去。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父親才慢慢地醒過來,他感到渾身疼痛,頭暈目眩,胳膊無力,起身站也站不穩(wěn)當。他就在地上坐了一會兒,漸漸地,能隱隱約約地看到田埂和小路的模樣,然后站起來,慢慢地又往磨房的方向走去。

時光一天一天地流逝,村莊里人們的生活狀況也在一天一天地變化著。是“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任制”徹底改變了農(nóng)村的勞動模式,也改變了一些人吃不飽穿不暖的事實,推動了人們勤勞致富的積極性。農(nóng)民的糧食一年比一年增多。先是鄉(xiāng)上(之前叫公社)有了電磨子。電磨子磨面省時、快捷、方便。人們便紛紛用架子車拉上麥子,用驢、馬、騾馱上麥子前去磨面。這時候,大多家庭的面柜才真正地發(fā)揮了作用,都把雪白的白面裝得滿滿的。不久,村上(之前叫大隊)也有了電磨子,村莊里人們磨面就更加方便了。緊接著,村莊里有眼光的人在親戚的幫助下也買了一臺電磨子,人們可以隨時隨地磨面了。至此,村莊的人們徹底結(jié)束了磨面難的歷史,各家各戶的面柜也越發(fā)顯得重要和尊貴了。

面柜,村莊里人們生活變化的見證者。面柜,村莊的歷史上不能忽略的一章。

猜你喜歡
磨房土炕村莊
初 春
難忘土炕
老家的土炕
心中的老磨房
延安土炕
國王也拆不掉的磨房
小磨房(德國)
聰明人
村莊在哪里
激活村莊內(nèi)部治理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