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6年9月,由教育部組織編寫(以下簡稱部編)的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投入使用。新編語文教材采取“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yǎng)”兩條線索相結合的方式編排內容。“人文精神”重在選文的思想性,發(fā)揮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以文化人。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小學語文有古詩文124篇,比原人教版增加55篇;初中語文古詩文124篇,占所有選篇的51.7%;注重革命傳統(tǒng)教育,老一輩革命家和英雄人物事跡的選篇小學40篇,初中29篇?!罢Z文素養(yǎng)”重在培養(yǎng)學生掌握必備的知識和聽、說、讀、寫基本能力。如何理解新教材的新變化,如何用好部編教材等問題成為一線教師關注的焦點。
從2014年5月開始,重慶小語界就參與了部編教材編寫討論;2014年和2015年,萬盛、豐都、九龍坡、開州等區(qū)縣曾先后兩度承擔教材試教任務;2016年8月,重慶有五位特級教師到北京參與了2~6年級的教材審讀?!督袢战逃诽匮貞c小語教研員及特級教師展開圓桌對話。
張詠梅(主持人 重慶市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重慶市教科院小語教研員):對于部編語文教材,我用了“更中國、更語文、更兒童”三個關鍵詞來概括。更中國,彰顯文化自信;更語文,立足學科素養(yǎng);更兒童,扎根學本立場。下面請各位老師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更中國
從多篇目、多角度強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何小兵(開州區(qū)教師進修學校):中華文明源遠流長,部編教材從多篇目、多角度來強化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短斓厝?你我他》一課,“天地人”取材于《三字經》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而“三才之道”出于《易傳》,《系辭》講《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吨芤住诽岢隽恕疤?、地、人三才之道”的偉大學說,這個學說早就深入中華民族之心,貫穿于中華民族的人倫日用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華民族樂于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對天地與自然持有極其虔誠的敬愛之心?!督鹉舅鹜痢肥菍ξ⒂^世界以及時空的認識,《對韻歌》呈現的是漢語言的韻律美,《剪窗花》傳承的是民間習俗,“日積月累”有對珍惜時間、踏實行動的熏染,還有古詩、現代詩、童謠、繞口令、兒歌、三字經等。
張國林(奉節(jié)縣教師研修中心):部編教材來了,它還帶來了“識字加油站”“快樂讀書吧”“和大人一起讀”等欄目,它們將一手牽著課內,一手牽著課外,帶領孩子們走進語文的大千世界,走進浩瀚的中華文化。
更語文
重建語文知識體系,使語文核心素養(yǎng)落地生根
張詠梅:新教材最大的特點就是姓“語”:“重建語文知識體系”“課外閱讀課程化”“寬泛的人文主題與明確的語文要素雙線組元”“語文能力與習慣培養(yǎng)序列化”。對此,教師應該如何回應?
黃蘭(渝中區(qū)中華路小學 ):部編教材重建使語文核心素養(yǎng)落了地,生了根。語文素養(yǎng)的各基本要素,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等,構成一條和“寬泛的人文主題”均衡遞進的線索。語文要素有主線、分層級、成序列,結構清晰。單元導語呈現目標要求,是主線、明線,課文、習作、口語交際、語文園地分層級的體現單元的總體目標和要求,并作補充。如以“閱讀策略”為主線組織單元內容,從中年級開始每個年級編排了一次閱讀策略的單元,三年級叫“預測”,四年級叫“提問”,五年級叫“閱讀與速度”,六年級叫“有目的的閱讀”,呈現層層遞進的規(guī)律。像這樣螺旋上升的序列還很多,老師們拿到這樣的體系,年段目標、分冊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就會了然于心,知道什么時候教什么。這樣的教材勢必會增強一線教師教學目的性、整合的意識,也勢必會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目標清晰,印象深刻。
瞿濤(大渡口區(qū)教師進修學院):在一年級上冊教材中,關于朗讀,設計了兩個訓練點:“讀準字音”和“讀好句子之間的停頓”。 把培養(yǎng)朗讀能力這個系統(tǒng)工程分解成了若干循序漸進的訓練點,可以預見部編教材在朗讀序列化訓練方面有系統(tǒng)的考量,更能感受到編者對語文立場的堅守。
葉林(九龍坡區(qū)教師進修學院):我們在試教的時候專門研究過一年級上冊的“識字加油站”,6個加油站共計識字31個,它的目的是以靈活多樣的方式認識一些常用字,復現隨課文出現過的生字,補充一些新字,使識字更系統(tǒng)更科學。這就解決了隨文識字所帶來的識字欠缺規(guī)律性的難題,無疑是一個創(chuàng)舉。教學時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關注整體,把握目標?!白R字加油站”這一欄目不是孤立零散的存在,教師要有整體意識,要將其置于單元整體當中進行解讀,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二是聯(lián)系生活,感受識字內容的豐富。三是注重實踐,引導學生主動識字。
劉小波(渝中區(qū)人和街小學):我參加了六年級下期的教材審讀,特別關注到了課后練習題。部編教材將語文核心要素分成若干知識和能力訓練點,分布在各單元導讀和課后習題中,成為部編新教材編寫時凸顯語文課程本體的一大特色。特別是課后習題設計,力求精準,頗費苦心,最能體現編者落實語文要素的決心。如六(下)一單元單元導讀的語文訓練要素為“閱讀時,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在第一課《北京的春節(jié)》課后習題第一題就設計為“默讀課文,想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老北京人過春節(jié)的,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再討論一下這樣寫的好處”。第二課《臘八粥》課后第二題“說說作者圍繞臘八粥講了那幾件事情,哪些內容寫得詳細,哪些內容寫得簡略?想想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些都體現了對語文知識的精準設計和落實。
彭忍冬(萬盛區(qū)教師進修學校):新教材“課外閱讀”高度關注學生閱讀心理和發(fā)展規(guī)律,從“閱讀興趣”到“閱讀方法”再到“閱讀品位”,呈現出螺旋上升的編排體系:第一學段設置“和大人一起讀”,意在引發(fā)閱讀興趣;二、三學段注重向課外閱讀延伸;第四學段專設“名著選讀”,每次“名著選讀”課,注重引導學生重點學習某一種讀書方法。如何用,教師要樹立課程資源開發(fā)和利用意識。以一年級上冊為例,八次閱讀活動在文本上提供了選擇的方向,在策略上提供了指導的依據。例如,欄目選編了《拔蘿卜》和《猴子撈月亮》等具有“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教師可以給家長推薦類似文本,并通過仿說、創(chuàng)編等形式促進兒童語言和思維的發(fā)展。
李雪梅(永川區(qū)教科所小語教研員):部編教材小學語文的“和大人一起讀”板塊,是一個非常有創(chuàng)意、生本化的教材編寫設計。但是,學生家庭人員結構的差異和家長文化程度的差異,特別是對于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來說,家長的缺位、留守老人文化的缺失、現代化學習設備的缺乏,都嚴重影響這一板塊的實施。我們認為,關鍵在于解讀好“大人”與“一起”兩個關鍵詞。一是“大人”廣義化。把“大人”廣義地定義為其他親人、鄰居、朋友、熟人,只要比孩子自己讀書能力強,都可以是老師。這正應了“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钡墓庞?。另外,“大人”還可以是電腦、智能手機等現代化設備,老師可以教孩子搜索朗讀錄音和“電子大人”一起讀書。二是“一起”靈活化?!耙黄稹笨梢允蔷W絡化的視頻共讀、電話共讀等形式?!耙黄鹱x”也不局限于齊讀和親教子讀,也可以是有檢驗和鼓勵性質的子教親讀、接讀、考讀、搶讀、誦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
更兒童
教材也是學材,讓孩子們喜歡是應然追求
張詠梅:教材也是學材,讓孩子們喜歡它是應然追求,接下來想聚焦“更兒童”這樣一個話題,看看老師們又有著怎樣的發(fā)現與理解。
胡平(南岸區(qū)教師進修學院):部編新教材重視兒童自身語文經驗基礎與個性化學習。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改善裝幀版式,更符合兒童審美心理。教材由原來的大32開本改為16開本,繼續(xù)沿用彩色制版,色彩鮮艷明快,字號、行距的設定更科學,符合一年級孩子的閱讀視覺要求。教材配圖除直接引用傅抱石先生的一幅畫外,均采用手繪兒童畫,更直觀,易于讓孩子接受。二是將拼音學習置后,順應兒童認知特點。孩子入學前或多或少都有些漢字的基礎,一入學先學幾個常見的漢字,孩子可借助自己已有的經驗來認識漢字,這讓孩子覺得語文學習沒有什么難的,可以幫助孩子順利度過入學適應期。然后,在學簡單漢字基礎上再學拼音,自然形成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效果。
楊文(沙坪壩區(qū)教師進修學院):縱觀部編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重視以靈活多樣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讓語文學習成為學生自主發(fā)現的美妙旅程。一是在“我的發(fā)現”中鼓勵“發(fā)現”,激發(fā)主體意識?!拔业陌l(fā)現”在教材中出現了兩次,選取了最常見的偏旁表意的代表,即草字頭、木字旁、日字旁和人字旁,引導學生發(fā)現漢字的構成規(guī)律,提高識字的效率。當知識不是直接呈現給孩子,而是以學生自己發(fā)現的方式呈現,學生就能在發(fā)現的過程中體會樂趣。二是在拼音情境圖中發(fā)現拼音與口語的聯(lián)系,獲得學習的愉悅。在漢語拼音學習中,每個情境圖都是一幅完整的畫面,有故事感,其中還包含了本課字母的音或者形。例如“ai、ei、ui”一課的情境圖,畫面上是一群孩子坐在房前的大樹下聽奶奶講故事。老奶奶的“奶”有“ai”的音,孩子們挨著坐,“挨”也有“ai”的音;孩子們圍在一起,“圍”有“ei”的音;桌子上放著杯子,小孩子背著書包,“杯”和“背”有“ei”的音;學生仔細觀察,還能發(fā)現老奶奶的頭發(fā)是白色,小孩子的頭發(fā)黑色,左邊小女孩胳膊放在腿上,“白”“黑”“腿”中分別有“ai、ei、ui”的音。三是豐富多樣的識字方式讓學生每天都有新發(fā)現,培養(yǎng)自主識字與閱讀的能力。如字理識字、傳統(tǒng)蒙學識字、看圖識字、事理歸類識字、反義詞識字,兒歌識字。連環(huán)畫課文《小蝸?!肥且荒昙壣蟽缘淖詈笠徽n,這一課一改前邊課文全文注音的方式,只有部分字注音。這里邊寄予了編者的苦心,即希望學生能利用這學期認識的兩百多字自主閱讀,從中體驗一種成就感——“哦!我認了這么多字,我可以自己去讀書了!”
彭靜(九龍坡區(qū)教師進修學院):部編教材密切聯(lián)系兒童的經驗世界和想象世界,通過語言、聲音、活動的畫面創(chuàng)設出真實的交際情境。一是話題精選。一年級上冊四個口語交際的話題都注重從兒童的視角來選擇。如,一年級上冊第三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用多大聲音”。什么時候要大聲說話,什么時候要小聲說話。教材中創(chuàng)設了三個情境:一個是在圖書室;一個是在老師辦公室;第三個是在教室里給同學們講故事。二是方式多元。在一年級上冊的四個口語交際中,分別呈現了游戲、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看圖講故事等形式,符合兒童的認知特點。三是目標呈現明確。部編教材以小貼士的方式呈現每次口語交際的要點,使學生的學目標更明確,重點更突出。第一次口語交際“我說你做”要求“大聲說,讓別人聽得見”和“注意聽別人說話”,培養(yǎng)孩子大膽說、敢于說和注意傾聽他人講話的習慣。第二次“我們做朋友”則要求“說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這是低段目標中“能認真聽別人講話與別人交談”,“ 態(tài)度自然大方”等要求的具體化。第三次口語交際的話題是“用多大聲音”。要求“有時大聲說話,有時小聲說話”引導學生區(qū)分不同場合、對象,用適當的音量與人交談,這是社交禮儀的要求。
張詠梅:更中國、更語文、更兒童的教材帶來的將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主編陳先云主任說,部編教材好教,但是教好不容易,需要我們用實踐來轉化和豐富。
整理/本刊記者 黃瑞
部編語文教材的五個亮點
新編教材將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要指導思想,按照“整體規(guī)劃,有機滲透”的基本思路,發(fā)揮語文教材在育人方面的獨特價值。
1.選文強調四個標準:經典性、文質兼美、適宜教學、時代性。變化:先識字教學,后拼音教學;新教材回到“守正”的立場,很多經典課文恢復了,尚未沉淀的“時文”相對少了。
2.更加靈活的單元結構體例。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即按照“內容主題”組織單元,同時將“語文素養(yǎng)”的各種基本要素分成若干知識或能力訓練“點”,融入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3.重視語文核心素養(yǎng),重建語文知識體系。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來細化哪些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訓練,落實到各個單元。努力做到“一課一得”。
4.閱讀教學實施“三位一體”,區(qū)分不同的課型。改“精讀”為“教讀”,改“略讀”為“自讀”,把課外閱讀納入教材體制?!敖套x—自讀—課外閱讀”,組成“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結構。建議老師采取1+X的辦法,即講一篇課文,附加若干篇課外閱讀的文章。
5.識字寫字教學更加講究科學性。采納北師大關于兒童字頻研究的成果,把兒童最需要先認識的300字安排在教材中。
綜合整理自教育部網站、《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