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摘要】本文主要從關愛孩子的精神成長和關愛孩子心理健康問題等方面探討了小學留守兒童的關愛方法和策略,以期為廣大小學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和意見。
【關鍵詞】留守兒童;關愛;方法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小學教育更加注重關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精神成長。另外,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導致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逐漸向城鎮(zhèn)轉移,催生出了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因為某些原因一方或者雙方到外地城市工作或者打工,導致大量孩子留在老家與爺爺奶奶或者孩子其他監(jiān)護人一起學習和生活。根據相關調查報告顯示得知,中國目前的留守兒童數量已經超過了6000萬。由此可見,留守兒童在中國是一個龐大的特殊人群,需要國家政府和學校共同努力,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溫暖,讓他們與其他孩子在同一片藍天中健康成長。
一、關愛孩子的精神成長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不僅需要擔當起教書育人的重任,還需要具備良好的責任心和耐心,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和審美情趣教育。因為小學在心理上比較脆弱,歸宿感較弱,特別是留守兒童。因此教師加強與孩子之間的精神和情感交流,可以彌補留守兒童親情的缺少,讓自己成為小學的精神力量和依靠。小學教師不僅僅是一名教師,更是一名有責任心和耐心的指導者和保護者,在情感教學和課堂教學中指導留守兒童如何克服膽怯,增強自信心,在生活中盡量讓小學感受來自教師和同學之間的溫暖,讓他們不再那么孤單。關愛孩子的精神成長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加強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情感交流。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將關愛的目光放在留守兒童身上,盡量多與他們談心,從而彌補小學心靈的創(chuàng)傷。其二,開設課外體育鍛煉活動或者課外教學活動,拉近與留守兒童之間的距離。比如,教師在平常教學活動中多多展開以“如何幫助他人”為主題的活動,讓其他孩子明白留守兒童性格孤僻的原因所在,從而使留守兒童從生活和學習之間的某些小事感受到來自教師和其他孩子的關愛。其三,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或者監(jiān)護人之間的交流與聯系。由于某些因素導致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不在家,他們也不太清楚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具體情況。這時候就需要教師通過家訪、電話、QQ、微信或者其他聯系方式定期與留守兒童父母或者監(jiān)護人之間交流與溝通,將孩子的學習情況、身體情況以及心理狀況及時地向留守兒童的父母或者監(jiān)護人反應,并向他們提出一些改善孩子性格孤僻的方法。如果有必要,向孩子父母或者監(jiān)護人表明自己態(tài)度,即提供必要的幫助。
二、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教學實踐表明,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和精神問題是留守兒童身上的兩大核心問題。因此,教師需要著重加強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和精神問題。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性格因素。由于留守兒童年齡較小,對父母的依賴性加強。盡管父母外出工作之后交由奶奶爺爺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監(jiān)管,但是畢竟與父母給的愛和教育不一樣,與父母的親疏關系也不同。一旦遇見些麻煩事或者復雜事情,爺爺奶奶輩監(jiān)護人就會顯得力不從心。孩子的事情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時間已久,他們就會變得不愿意與他人交流。最終導致他們性格孤僻,不愿意與同學或者家長溝通。第二,自卑心理情緒波動較大。雖然小學年齡小,但是他們也有攀比心理,畢竟心理和思維都不夠成熟,沒有自己正確的想法和觀念。留守兒童也一樣。因為父母不在身邊,他們缺乏歸宿感和安全感,時常感覺自己沒有依靠和堅強的保護。因此相較于同齡父母在身邊的孩子而言,他們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障礙問題。第三,抵抗情緒嚴重。由于留守兒童缺乏歸宿感和安全感,他們往往要比同齡人更加敏感、脆弱、自尊心過于強烈。如果留守兒童與同齡孩子之間發(fā)生一點小摩擦或者小隔閡,就會觸動他們的敏感神經,從而導致小學在與他人交流時帶著一絲敵意或者警惕感。對于教師、監(jiān)護人或者親朋好友的教育與批評,會產生強烈的抵觸心理或者叛逆心理。最后導致小學在做事情時容易激動或者性格暴躁,甚至會做出一些后果很嚴重的事情。
針對以上三點問題,我們需要從生活上和學習上做好相應的工作。首先,在生活方面對待留守兒童,不宜“特殊化”。留守兒童相較于其他孩子而言,需要教師的關愛更多。但是他們又比較敏感和沒有安全感。因此教師對留守兒童在生活方面的關愛最好不留痕跡。比如每年兒童節(jié)的時候,教師就帶孩子們去游樂園玩,并表示不能帶家長,只是班級活動。這樣就可以讓留守兒童覺得自己跟其他伙伴一樣,享受同一片藍天,做著自己喜歡的游戲,感受著來自教師的溫暖,從而讓他們感受社會對他們是一視同仁、沒有特殊化的。其次,在學習方面,教師需要學會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和教學內容制定有針對性和詳細化的教學方案,對癥下藥。嚴禁小學教師采取簡單粗暴方式打壓孩子的自信心,比如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孩子。由此可見,正確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當教師懷疑孩子是在說謊之時,應該先與孩子加強溝通與交流,讓所有當事人講出事情發(fā)生的經過,從而作為教師評判誰是誰非的依據。然后教師在私底下展開相關調查工作,評判誰在說謊。最后教師應該承擔起管理失責的重任。潛意識中讓孩子萌發(fā)團結友愛、小組合作的思想。當孩子取得進步時,教師需要以鼓勵態(tài)度鼓勵孩子,并適當給予他們一些精神上或者物質上的獎勵。
三、結語
留守兒童在中國作為一個龐大的特殊人群,教育難度很大。因此國家政府需要制定相關法律法規(guī)保障留守兒童的利益。另外,教育部門與小學教師需要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與溫暖,幫助留守兒童消除抵觸心理,并加強與留守兒童父母或者孩子其他監(jiān)護人之間的溝通與聯系,要走進孩子的心靈,與孩子交朋友,讓那些暫時失去父愛母愛的孩子在“家”的溫暖中茁壯成長,這樣才能使社會更加和諧。
(編輯:鐘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