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語文浙江卷第4題的B選項是:“中國正在經(jīng)歷一場從‘吃飽向‘吃好‘吃健康的轉(zhuǎn)變,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能否保證公眾的食品安全,取決于政府的執(zhí)政水平,事關(guān)百姓的切身利益?!睘槭裁催@句話沒有“兩面對一面”的問題?
這句話說“能否保證公眾的食品安全”,“取決于政府的執(zhí)政水平”,“事關(guān)百姓的切身利益”,沒有用“執(zhí)政水平的高低”“切身利益能否保障”這樣的表達,表面看來似乎存在“兩面對一面”的問題,但這只是表象,是命題者巧設(shè)的機關(guān),檢驗考生是否明白“兩面對一面”的實質(zhì)。
“執(zhí)政水平”有高有低,“事關(guān)切身利益”也有“有利”“有害”之別,它們兼及正反兩面,這就與“能否”保持了對應,因此,整個句子事實上并不存在“兩面對一面”的問題。
這樣的句子還有:“在桃花島這樣景點少而精的旅游區(qū),地理位置是否優(yōu)越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酒店的入住率?!薄斑@次選拔賽的成績,將直接決定他能否代表學校參加今年的省運動會。”“入住率”有高有低,“成績”有優(yōu)有劣,都兼顧了正反,與“是否”“能否”分別對應,因此也都是正確的表達。
課文《漁父》中講“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鼓枻”就是“敲打船槳”的意思嗎?如果是,漁父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這位同學對語言很敏感,這很可貴。課文注釋確實將“鼓枻(yì) ”釋作“敲打船槳”,《古代漢語詞典》也為這種解釋提供了依據(jù),但我認為這并不恰當?!皾O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是為了塑造漁父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盡管“鼓”確實存在“敲擊”這一義項,但漁父敲著船槳又如何悠然離開?邊劃邊敲多累得慌?。★@然不是隱者的做派。
“鼓枻”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劃槳”。首先,“鼓”本來就有“揮動,劃動”的意思,“鼓刀”(揮刀)和“鼓翼”(揮動翅膀)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次,“鼓枻”一詞在其他作品中也出現(xiàn)過。比如《花月痕》(清魏子安著)中有“陸兵縱馬,水師鼓枻”(地面上的士兵駕馭著馬兒前進,水上的軍隊劃著船槳前進),也只有解作“劃槳”才合理。
再次,“枻”與“棹”類似,“鼓棹”解釋作“劃槳”。比如王夫之《船山鼓棹集》中的“鼓棹”,又如《晉書·陶稱傳》中有“鼓棹渡江二十余里”一句,劃槳二十余里還算合理,如果誰敲打船槳二十余里就很荒謬了。
綜上所述,“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里的“鼓枻”解作“劃槳”更合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