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將至,在城里打工的父母開始陸續(xù)返城,留守兒童和父母又要開始上演一場場令人心酸的分離戲碼。一個7歲多、小名峰峰的小男孩拉扯著媽媽的手,哭得撕心裂肺,嘴里一直說著:“你們不能這樣對我!”的畫面讓人看了甚是心酸。
這是來自四川成都瑞林村的一家,孩子那讓人心碎的哭嚎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信號:他不想跟媽媽分開!但我們也看到了母親心酸的眼淚。
和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一樣,峰峰媽媽需要出去掙錢以供兩個孩子讀書。她還是單親媽媽,經(jīng)濟壓力特別大。峰峰的媽媽邊流淚邊說:“春節(jié)回來峰峰一直拉著她玩耍,連睡覺都要抱著,也不出去找小朋友耍?!边@一切超乎尋常的黏媽媽的行為,只因孩子心里明白:如此親密的時光只有一周,而他,已經(jīng)缺失了太多太多的母愛。大年初八之后,媽媽又要離開,他又要變成了“留守兒童”了。
峰峰只是六千多萬留守兒童之一
來自全國婦聯(lián)2015年6月的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農(nóng)村留守兒童數(shù)量已達6102.55萬,其中獨居留守兒童已達205.7萬,也就是說,我國有六千多萬的“峰峰”。
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政府每一年都在努力。給予他們越來越好的生存條件,讓留守的孩子也有學可上。但是,當一些兒童依舊與親情阻隔,當他們依舊是“父母雙全的孤兒”時,他們“留守兒童”的身份真的改變了嗎?顯然沒有。
僅僅靠政府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取代家庭生活對兒童性格的塑造,也不會有任何關(guān)愛可以完全取代父母的關(guān)愛。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核心,親子團聚才是根本。國務(wù)院《關(guān)于加強農(nóng)村留守兒童關(guān)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外出務(wù)工人員要盡量攜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也是基于此考慮。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想你們
全國6100萬留守兒童中約15.1%、近1000萬孩子一年到頭見不到父母,即使在春節(jié)也無法團聚。有4.3%的留守兒童甚至一年連父母的電話也接不到一次,一年電話聯(lián)系一到兩次的有885萬,3個月通話一次的有1519萬。
在與父母通話都成為“奢侈品”時,留守兒童對親情的渴望已到極限。曾有幫助過留守兒童的朋友回憶,一個四五歲大的小女孩,每天抱著媽媽的衣服睡覺,“因為上面有媽媽的味道”。孩子們的心聲,有著多少對愛的渴望?
糕媽之前說過一個故事:我老家有一個媽媽,孩子出生不久就參與了一個境外的勞務(wù)輸出項目,收入頗為誘人,但3年不能回家,只能與孩子視頻。親友們雖感惋惜,卻也一致覺得“用3年時間去賺10年的錢是劃算的”。可是你們問過孩子的感受沒有?是想要大房子還是媽媽的陪伴?
媽媽的眼淚:哪一位母親舍得與孩子分離
看著峰峰媽的眼淚,所有當媽的都會覺得很心痛。如果有可能,我相信沒有一位母親舍得與孩子長時間地分離,但事實卻往往無奈。一方面,家庭的貧困使得父母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打工,以賺取家庭收入;另一方面,家中老人無法跟隨到城中幫忙帶孩子、孩子在城里入園入學難等問題,又阻礙了外出務(wù)工者“攜娃”的可能性,連在身邊都做不到,何談親子陪伴?
最終,當父母親塵埃落定回歸家中時,卻發(fā)現(xiàn)因為缺席得太久,盡管物質(zhì)條件比之前優(yōu)渥,但與孩子的心卻越來越遠,“管不好也管不了”,不少父母看著既熟悉又陌生的孩子,只能一聲長嘆。
別讓你的孩子成為 “新留守一代”
說到貧困階層的留守兒童,大部分媽媽可能并沒有很強烈的共鳴。那么城市里的“新留守兒童”呢?很多家庭條件不錯的孩子,一直跟老人或者保姆生活在一起,因為“爸爸媽媽要賺錢給寶寶買好吃的”。
我們身邊有不少朋友,帶孩子的事情基本全部交給老人或阿姨,白天不帶,晚上也不帶。這樣的親子關(guān)系中,孩子的親密感和安全感從何而來?媽媽如何敏銳地感受到孩子成長中的需求?還有一些父母,因為工作繁忙,而老人不愿意同住,只好把孩子送回老家。
這些孩子,雖然生活優(yōu)渥,也有隔代的寵溺,但很難享受到足夠的父愛和母愛,這算不算“新留守”一代?
【糕媽說】
糕媽的父母都在農(nóng)村長大。父親退伍后,帶著我跟母親到城市里生活。沒有老人,沒有保姆,一窮二白的小兩口白手起家,想想就知有多辛苦。我上幼兒園,媽媽就復工了,爸爸下班之后就把我拴在褲腰帶上,他去哪兒我就去哪兒。跟著爸爸走街串巷,聽爸爸講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童年的記憶雖然清貧,卻滿滿都是父母的愛和陪伴。
電影《寶蓮燈》中有句臺詞,“幸福就是沉香和媽媽在一起”,這應(yīng)該是所有孩子簡單又最大的心愿。如果可以,愿天下的寶貝們都不被留守,都能擁有自己童年的那一份專屬幸福。
“再難,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爆F(xiàn)在的你也許很困難,但之后收獲的也一定遠超出你想象,總有一天,你會感謝自己的這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