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這一期的“新銳”欄目,推出的作家是小昌。
小昌,原名劉俊昌,生于1982年。在“80后”這一代作家中,小昌屬于“遲來者”,寫作時間并不算長,創(chuàng)作量也不算大,卻值得重視。他的作品,刊于《十月》《上海文學》《江南》《小說界》等雜志,小說集《小河夭夭》入選“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于201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小昌的小說創(chuàng)作,既體現(xiàn)出他對青年一代的生存經驗的關切,也經由這種關切逼近存在與虛無的內在關聯(lián),以直接尖銳的追問來求證意義,令人想起塞林格、布考斯基等作家的作品,與朱文、曹寇、魏思孝等作家的作品也不無相通之處。
為了更好地對小昌的寫作進行梳理,本期特意邀請了金赫楠、馬兵這兩位青年批評家來參與寫作評論。
在《關于小昌短篇小說<大俠>》一文中,金赫楠對小昌的當期作品《大俠》進行了細讀。她的細讀和闡釋,以“青年失敗者”作為切入點,與她近期的一系列關于青年作家作品的文章遙相呼應。在她看來,青年作家之所以熱衷于塑造失敗者,是因為“人們都有將自己的經驗和處境夸張放大的心理傾向,在對自我本能的高度關注中,不自覺地夸大自己所屬族群、性別、代際等等的獨特性。在70后、80后筆下,在關于自我青春的寫作中,失敗,似乎越來越成為這一代寫作者切入人生和青春習慣甚至依賴的角度和方法。在這些小說中,反復呈現(xiàn)著一種失敗的青年人生,失敗的一代,注定要失敗,無論你怎么奮斗和掙扎,社會的現(xiàn)有機制終將把你打回原形。”以此為背景,她進一步對小昌的《大俠》等作品的特點作了細致的分析。
在《歸鄉(xiāng)者、懸置者與時代病人》一文中,馬兵對小昌的作品整體進行了梳理和歸納。“歸鄉(xiāng)者”“懸置者”與“時代病人”,是馬兵針對小昌的小說所提煉的三種形象。在他看來,“小昌筆下的歸鄉(xiāng)者深陷于一種無力感之中,他們都是從城市敗逃而來的青年,也清楚地知道并不能在故土收獲安慰,因此,除了對親情、愛情和友情某種想象的拯救,歸鄉(xiāng)的行旅所帶來的絕非療救或情感的代償,而毋寧是更深一層的自我分裂和更深一層的放逐感?!彼€指出,小昌的小說善于“在常人習焉不察的地方洞察到荒誕和虛無,并通過對這種情境的提純使某一生活即景的切片陡然具有一種縱深?!边@種對荒誕和虛無的書寫,則并非是無根的想象,而是與時代的精神氣息相通。
金赫楠和馬兵都熟知文學現(xiàn)場的狀況,對于青年作家作品的研究尤其有個人的心得和發(fā)現(xiàn)。他們在文章中所作的闡釋,讀者們在閱讀小昌的小說時不妨作為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