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晟等
劉亮作品五人談
張昌晟等
劉亮是新疆70后作家里的佼佼者,他寫作十余年,創(chuàng)作了近百萬字的小說,從短篇、中篇到長篇。他的小說形成了自己的氣象,得到了區(qū)內外行家的贊賞。近日,十三師文聯和《綠洲》雜志社在哈密召開了劉亮作品研討會,劉亮的當地文友積極參與研討,以下是其中五個人發(fā)言稿的部分選載。
大概是十年前,在老作家汪海濤的遺作《逃亡博斯騰》首發(fā)式結束后,新疆著名作家趙光鳴先生和我告別,把一位文靜、靦腆、身材瘦削的青年介紹給我,撂下一句:“你要關照他”的話。此后,我和這青年有了越來越多的接觸,和他,和他的作品——他叫劉亮。
光鳴為人熱情而執(zhí)著,他的話我自然放在心上。至于照顧劉亮云云,實在沒有做什么,主要是不需要。劉亮是靠著自己的勤奮,靠著韌性的努力,靠著他的誠實和才華,為自己趟出了一條路,一條文學之路——我想,這正是劉亮的心之所想,也是光鳴的意之所期。
時隔不久,我因為主持一家叫《哈密老年》的地方刊物之故,要張羅稿件,尤其來自本地的優(yōu)秀稿件,我想到了劉亮。劉亮不負所望,每期賜稿。我在感激之余,也來稿照登。這讓我逐漸地走近劉亮,知道了劉亮的一些什么。而走得越近,知道的越多,一個逐漸高大、清晰,值得我尊敬的劉亮也漸次在我心中成型。
劉亮在他的散文集《魂夢相依七角井》中,寫了他的故鄉(xiāng)湖南,但更多是寫了哈密七角井,這個找不到“七個角的井”的地方——它貧瘠、荒涼、破敗。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寫了故鄉(xiāng)湖南、新疆七角井兩個地方眾多雖然貧窮、匱乏、煎熬,卻仍然對生養(yǎng)之地不離不棄的各種底層人物——他的父親、母親,他的二舅、小侄,給他諸多溫暖的蓮嬸、丐婦,受盡白眼、屈辱卻心地善良的《賣苞米的小女孩》……
底層人物自然是小人物,他們無權、無錢、無地位,形象上也離光鮮亮麗很遠。但,他們也是人,從人數上說,還是14億中國人中的大多數。他們的狀態(tài),其實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狀態(tài);他們的精神,便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精神——此言,絕不為過。
劉亮筆下的眾多小人物,一個個純樸善良,他們的內心雪亮如玉;他們的言語、行為粗夯、直白卻擲地有聲;貧窮或讓他們衣衫襤褸,饑餓或讓他們瘦骨嶙峋,但在劉亮筆下,他們的內心世界仍然光彩、豐富,于卑微之中也透著尊嚴,步履蹣跚之中滿含著堅韌不拔,就在有些茫然、渾濁的眼神之中也透著某種尊貴之氣和對美好未來的渴望;他們外表柔弱,內心十分強大……
眾多底層人物,眾多小人物的內心應該也是作家的內心,是作家心靈對于現實世界的投影。劉亮在《狗的寂寞》中述說了一條狗的兇狠與蠻橫,也說到它的“養(yǎng)尊處優(yōu)”,劉亮“對它沒有什么好感?!钡?,當作家發(fā)現“拴在它脖子上的那條鐵鏈子實在是太短了”的時候,他從人的角度體會到、理解到這條狗的狀態(tài),所以如此的緣由。于是,“我忽然發(fā)現,它茶色的眼睛里,濕潤潤的,像是受了委屈的孩子,有淚要落?!薄叮涝?,劉亮!
劉亮一定會循著這條路走下去,思考下去的。讓我們祝他進一步成功。
(張昌晟)
劉亮的短篇小說集《十八站》閱畢,不得不佩服劉亮是個“會講故事”的高手,文筆之間,頗有大家風范。
從內容選材上來看,劉亮的鏡頭很有些中焦意味,時代距離稍遠,營造出主體人物清晰、背景模糊而不可或缺的淺景深效果,增強了作品的真實性和層次感。無論是博斯騰湖上的盲流,還是古絲路上的駱駝客,再是七角井的孤老太太,甚至還是早熟的南生……都有著強烈而令人難忘的個性特點,劉亮只描述這些人物在不同環(huán)境中的特定活動,讓我們自己去根據他們的言行來揣測給我們養(yǎng)育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所有人物的悲歡,都那么近在咫尺,恍若我們身邊曾經的某個鄰人。他們低微,恰恰是這些低微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才真正體現了在某個特定時代的群體生活意識,也才那么貼近地感動了我們。不論他們在那個時代里是被仰慕著還是被唾棄著抑或是被人同情著,卻都是那個時代里最“出彩”的一個,那些在個性里滲透著的共性和在共性里張揚著的個性,都令人過目不忘。
比如《七角井上空的哀歌》里的龍婆婆,這是那個時代里特立獨行的那一個,她有著其他世俗女人都有的特點:小氣、臉皮薄、愛占小便宜。但沒有誰會像她這么自私地愛著自己,愛到連自己的骨肉都不能近前,她的喜怒無常、她的冷漠、她的自私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仔細想想,卻是她的人生經歷使然。一個有過優(yōu)裕生活的地主家的女兒,卻突然地在時代的變化中困苦到連在母親那里都不能得到安全感,就像花兒還沒有來得及開放便遭遇了霜凍一般,她幾乎一夜之間看透了人生,你要她普通都難。
這些看起來惡劣的品行,似乎構成了她的全部,但就在這樣一個人物身上,劉亮卻悄無聲息地讓我們在他不疾不徐的文字中發(fā)現了她的美。這個孤獨、倉皇的老太婆是樂于享受人生的,她說:“人活著,得想辦法享自己的福;要不然,那只有受罪了……”在困境里享受美味,不僅是天賦人權,更是一個人堅強心態(tài)的體現,她明明生活得像她喝下去的中藥汁一般苦,可是她展現給人的卻是幸福、快樂,這是何樣的一種“玉樹臨風”?她有著所有女人愛美的天性,為此有人為她動過刀子,重要的是,她與眾不同追求完美的方式,就連將死,都不忘到商店賒一條永遠也無法償還的“黃果樹”來感謝將來為她辦喪事的人們,雖說為“貪小便宜”的惡名又增加了一條佐證,可另一方面,她卻又多么不愿意白白占了別人為她送葬的便宜,看起來有些不合情理,卻又那么真實活現地凸出了龍婆婆矛盾、孤高、特立的真實人格、人性特點,這些,倘若沒有仔細的觀察和深切的體會以及對表現矛盾人物性格的把控能力,怕是做不到如此淋漓盡致的。
龍婆婆的美還在于她的歌唱得好,她愿意唱給懂她的人,比如“我”,在那些歌里,鎖著她所有的苦難哀傷,也詮釋了她性格的根源。無怪乎,我們讀完,也就接受了她忽而一掌擊退愛貓忽而任貓入懷的無常個性,并油然而生同情。作品中,劉亮不刻意通過龍婆婆或者其他什么敘述來為龍婆婆性格的形成追本溯源,她生活的背景被虛化到只在一段歌子間歇短短的關于身世的介紹,作者主要是利用了龍婆婆的歌,來渲染出龍婆婆內心長久而根深蒂固的哀痛,至于那些氛圍之外的久遠刺痛的故事,在大虛化的背景效果面前,讓每一個讀者極盡想象,那年少時候的凄惶是怎樣深刻地傷害了這個女人對于美好的憧憬,致使其一生都不再奢望和追求人間的天倫之情,這是怎樣的一種“哀痛”,怕不是世俗的“責任”所能了斷的。我們不能不說,劉亮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是個相當會利用“道具”進行創(chuàng)作的高手。
說劉亮會講故事,還在于他對細節(jié)的處理,比如刻畫龍婆婆的好吃,作者不忘記在寫她唱歌的間歇,“龍婆婆以一種飽經滄桑、洞明世事的口吻平淡地說著,一邊說一邊抓起個大蘋果,‘咔哧’一口咬下去”。這樣前后照應的地方,比比皆是,更突出了龍婆婆的無常。
再比如,在龍婆婆的家門口,為了體現七角井人對于龍婆婆的冷漠和無視,用了很長一段嘈雜的人物雜七雜八的對話來表現;在給龍婆婆送葬來回的路上,人們也不再談及跟龍婆婆有關的話題,我們不知道,在“我”未曾言明的心里,龍婆婆到底是輕,還是重呢?大虛化的背景加上不著痕跡的“旁逸斜出”,劉亮讓這個可恨、可愛又可憐的形象那么深刻地矛盾統(tǒng)一地立起來,不經意地從某個側面,就引走了你眼角的余光,并繼而占據了你所有的視線。
掩卷沉思,劉亮小說集《十八站》,林林總總,各色經歷,如若曾經身臨,不能不說他是個生活的有心人,更慶賀他能有這樣不俗的人生經歷;倘若非其親身經歷,那更說明他是個“書蠹”,不僅佩服他沉靜自讀的狀態(tài),亦佩服他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尤佩服他將各路知識“沙場點兵”“運籌帷幄”的游刃之勢。你看博斯騰槳聲燈影里的刀光劍影、纏綿悱惻,無不濕漉漉、水淋淋;你看十八站駱駝客言語鑿鑿、路途險惡,無不天遙地遠、山高水長;你看外公猴胸短肋鄔家拳口訣招式無不激進迅捷、豪氣沖天……但無論何種,倘不用心,則不達。
(蘇建華)
如果沒有劉亮,有誰會為這個荒蕪之地留下一篇篇動情的文字。如果沒有七角井,劉亮的精神世界會不會如同那片鹽堿地一樣,在歲月中干涸。
當我在歷史書中遇到七角井,這里狼煙四起,一片金戈鐵馬的喧囂聲。當我踏上七角井的土地,在荒無人煙的廢墟中漫步??粗藗兞粝碌纳詈圹E,仿佛一夜間倉促離開,在枯樹旁邊,還有小樹不甘心發(fā)出綠枝,似乎在等待主人的歸來。
如果你去過七角井,或許會體會到劉亮散文中,對故土的眷戀。如果你沒有去過七角井,總有一些段落會打動你的內心,因為,鄉(xiāng)土,是人類永恒的情感歸宿。
“走吧!明知道樹老了,移動起來會傷根,會眷戀故土,可還是要走?!保ā对鶚洹稰10)
讀完劉亮的《魂夢相依七角井》,合上書本,我想,它們的主人再也回不去了?;夭蝗サ挠重M止是它們的主人,你、我、他,我們每一個生長在城市里的漂泊者,都已經再也回不到過去的鄉(xiāng)村生活,不對,是再也回不到過去那種鄉(xiāng)土情懷中去了。
七角井,是中國近幾十年工業(yè)小鎮(zhèn)發(fā)展的一個縮影。在時代的洪流中,小鎮(zhèn)因工業(yè)而興,又因工業(yè)而衰。除了留下廢棄的廠房,更多的記憶和創(chuàng)痛,留在了小鎮(zhèn)居民的內心深處。老人們難離故土,青年一代對這里愛恨交織。在主流文學中,很難有書寫者將目光投向這個偏僻的角落。七角井,只有靠土生土長的寫作者為這片土地代言。幸運的是,劉亮出現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劉亮筆下的七角井,那些童年往事,那些小鎮(zhèn)凡人,那些一草一木,構筑起他的精神家園。
對于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作者充滿深深的同情。他努力在貧瘠的土地上,去發(fā)現美,描繪美。他不像馬路邊大樹下絮絮叨叨的老頭,自顧沉浸在往事的追憶中,而是探尋生命中那些普通人的心靈世界??墒撬麄兲胀?、太平凡了。正因如此,劉亮筆下的人物,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就像夜空中劃過的一顆流星,有人低頭錯過,有人過目即忘。而劉亮卻專注凝視著它匆匆而過的足跡,記錄下那片刻的精彩。也許是在多年的生活中,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他的文字總像是在吶喊。
“這里的孩子太貪玩,沒受過什么教育,這都是缺點,可也不無好處,他們通過認識自己來認識世界,這亙古未變的自然環(huán)境,使他們生活得真實而從容。他們沒有知識但不乏智慧,頭腦不很靈活卻有著堅定的信仰。如果能讓他們有條件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的成就絕不會比那些城里的孩子差。這就是我的鄉(xiāng)親。我相信,只有你能真正地理解他們,你會愿意成為他們的朋友?!保ā多l(xiāng)親》P48)
作者渴望得到人們的理解。在散文《鏡匣》中,外婆想把珍藏的老鏡匣送給作者的女朋友,女朋友卻笑著婉拒。
外婆和鏡匣暗喻這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情世故,女朋友的拒絕分明象征著城市人和現代人對傳統(tǒng)的揚棄。最終,女朋友也離作者而去。外婆的鏡匣也沒能送出,傳統(tǒng)無法接續(xù)。然而,作者卻并不悲觀。
“不知道為什么,我總覺得,外婆的舊鏡匣終有一天還會受人青睞。到那時,人們會想起它,還有許許多多我們已經丟棄了的東西……”(《鏡匣》P26)
小小的七角井,并沒有多少人,更沒有多少驚天動地的事情。在作者筆下,七角井的人和事都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墒亲髡咭廊徽J真地書寫她們的心靈世界。在散文《方嫂》中,作者同樣表達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眷戀。
“只有我。我想,這世上,大概只有我一個人,為方嫂的死惋惜。當然,我是為了那些隨著方嫂死去的老歌?!保ā独细琛稰72)
七角井,昔日繁華的古道已落寞。作者的文字卻并不是一首挽歌。沉重的只是肉身,靈魂總是渴望輕盈。
“有些人,很多人都認為古道的沒落是一種遺憾,是一種無法估量、無法補償的損失??晌铱傆X得:古道被冷落是應該的。如果說,直到今天,我們仍然不得不行走在幾千年前的老路上,那才是我們真正的悲哀。世上本沒有路,當我們的祖先,仰仗著一只小小的蠶兒,用銀白的絲線串聯起沿途一個個綠洲,貫通中西時,那是一種真正的偉大??山裉?,我們不能把自己再禁錮在已有的軌道上。我們完全有理由、也應該開辟出更多、更好的道路。古道沉寂,我看,其實是很值得慶幸的?!保ā豆诺馈罚?/p>
與劉亮相識多年,君子之交淡如水,每次見面,在眾聲喧嘩中,他總是謙和地沉默。有人高談闊論,發(fā)表對文學的見解、高大上的創(chuàng)作計劃,陶醉在眾人仰慕的眼神中。卻很少聽他對文學有只言片語。幾次短暫交流,感覺他深陷于生活瑣事中的無奈。然而,誰不如此呢!
坦率地說,劉亮的小說勝于散文,小說凝聚了他數年磨一劍,甘坐冷板凳的心血。但是他的散文可讀,值得一讀。即使你沒有到過七角井,沒有體驗過那里的生活。你也會為他筆下的人物和故事所打動。因為那些故事和人物身上,依稀有身邊人和自己的影子。如果一篇散文沒有了情懷,再華麗的辭藻,都會被時間之手撕得粉碎。一炷香,燃到最后,什么也沒有,只留一縷清香,在記憶里。一篇好的散文,亦同此理。七角井的風再大,可以搬走戈壁上的石頭,卻吹不走劉亮筆下的那些故事、那些真情。它們如同戈壁上的梭梭,扎根于劉亮的魂與夢中。
(王昊鵬)
我特別想談一下《七角井上空的哀歌》里的龍婆婆。
龍婆婆死了,在那時的“五一”還是七天大長假時的某一年。不過,龍婆婆是不會期盼這個長假的,對她來說,天天都是長假。
龍婆婆是自殺。在外人看來,她那逍遙自在的好日子,她過夠了,自己釀的寂寞的苦酒喝夠了。于是她選擇在那一年“五一”長假的前兩天吃安眠藥自殺了。
她或許已經想到了兒子們都不會來送她最后一程,她的生死對于他們無關緊要,就如同她對他們一樣,她也料定了自己會被草草掩埋,她放棄了家庭,放棄了兒女,放棄了身邊的一切,最終也放棄了自己。
那一首盤旋在七角井上空的哀歌,是龍婆婆自己一手創(chuàng)作的??蛇€有很多人并沒有聽到這首歌,他們正在著手創(chuàng)作著新的哀歌。
在我看來,相比許多普通人,龍婆婆只是自私些。她不與任何人親近,只是不想平白地多加負擔,她活得自我,極端的自我。她不是個好妻子,成天在家,卻坐等丈夫做飯洗衣;她更不是一個好母親,三個兒子離了校門就被她推出了家門。她痛苦的人生經歷讓她對一切失去了信心,她抱定了一句話:“到處都是騙。誰都靠不住,連親娘都靠不住?!彼裕斔蔀橛H娘的時候,也就成了那靠不住的親娘。
“花”、懶、饞、貪的龍婆婆只對關乎自己的事上心,從不讓自己受委屈,對自己的事樣樣精打細算,就是死,也為自己謀劃好了一切。不知坐在單人沙發(fā)上,懷抱大黑貓的龍婆婆,腦海里是否在某一時刻,想起了自己的兒孫。我想一定會吧??赡侵皇莿x那間一閃而過的鏡頭,因為她在充當狠心的不負責任的母親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她已經沒有歲月可回頭了。
我們許多已為人父母和將要為人父母的人,真該聽聽那首盤旋在七角井上空的哀歌。正如作者劉亮所說的,人活著,就得承擔起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逃避是不應該的,也是沒有出路的。
七角井上空的哀歌,也是那些被父母放棄的兒女心中的悲歌。
(程曉楨)
七角井,位于東疆百里風區(qū)的絲路古驛站,在上世紀5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因鹽化工業(yè)發(fā)展,七角井一度成為繁華小鎮(zhèn)。當年坐落于小鎮(zhèn)的哈密地區(qū)鹽化總廠曾是地區(qū)工業(yè)經濟的龍頭企業(yè)之一。造就小鎮(zhèn)繁華歷史的哈密地區(qū)鹽化總廠職工,正是建國初期響應祖國號召,從全國各地來疆參與新疆開發(fā)建設的有志青年,他們也被譽為戈壁上的第一代父母。雖然他們的籍貫各不相同,但他們的子女都出生在新疆,被統(tǒng)稱為“疆二代”?!痘陦粝嘁榔呓蔷芬粫淖髡摺鼙就磷骷覄⒘粒闶浅錾谄呓蔷摹敖?。
“七角井”是一個聽起來很有故事的地名,讓人浮想聯翩,感覺有些神秘浪漫。但現實中,關于七角井的故事艱苦、沉重。七角井自然環(huán)境惡劣,卻有著豐富的食鹽和芒硝資源,上世紀,七角井的鹽化工業(yè)曾是拉動哈密地區(qū)經濟增長的生力軍。由于礦產資源枯竭和國家體制的變化,當年曾輝煌一時的哈密地區(qū)鹽化總廠最終破產,背井離鄉(xiāng),成了絕大多數七角井人無奈的選擇。
對于劉亮這樣的“疆二代”來說,父母畢生的血汗,并沒有為他換來鮮亮的門楣和厚實的家底。當他走出新疆回到故鄉(xiāng),操著半生不熟的湘方言與家鄉(xiāng)人交流的時候,當他面對三湘大地的繁華感慨命途多舛的時候,生疏與失落是難免的,這也許是所有“疆二代”回鄉(xiāng)的通感。然而在“疆二代”的心里,那個生他、養(yǎng)他記錄了父母艱辛與苦難的,尚不算繁榮的新疆,永遠是難舍的故土。立身于外地回望新疆,總有濃重的鄉(xiāng)愁。
“入夜,泡上一壺姜鹽豆子茶,老鄉(xiāng)們操起了二胡,搖頭晃腦地,就從手底瀉出一片嗚嗚咽咽,曲子雖沒有什么喜氣,卻正合了這樣的一個氛圍。嗅著空氣中淡淡的泥土氣息,感受著農家的無限安寧與靜趣,不由自主就和鄉(xiāng)親們開起了要在這里落戶的玩笑。老鄉(xiāng)們卻問起我遠在數千里外的家。這才又想起小鎮(zhèn),所有的幻想俱都破滅。家!是的,我的家,在塞外,在七角井?!保ㄕ浴痘陦粝嘁榔呓蔷分缎℃?zhèn)情結》)
“月兒,現在你想起我的小鎮(zhèn)了么?其實我也說不上它有什么美得讓人忘不掉的地方,但會如此地吸引我……我的小鎮(zhèn),它在哪兒?我的離情別緒,拳拳思念、百般感受,除了它,又能向誰傾訴?”(摘自《魂夢相依七角井》之《尋找失落的小鎮(zhèn)》)
在新疆這片各種人群雜居大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園,作家的筆下“失落的小鎮(zhèn)”已然成為表現“疆二代”鄉(xiāng)愁的文學意象。
(張苗)
責任編輯王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