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波
眾所周知,目前語文教師備課用的、與教材配套的輔助文本,或稱為“教學參考用書”,或稱為“教學指導書”,或稱為“教師教學用書”。為表述方便,不論哪一種,我們統(tǒng)用“教參”一詞概括。
誠然,語文教參的存在是為了滿足語文教學的實際需要,它為教師教學設計和文本解讀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然而,隨著我國各地教育的發(fā)展和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我們又不得不重新審視和思考語文教參的價值和作用。
語文教育名家顧之川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語文教學參考書的作用僅僅在于‘參考,它只是對課本內容的編排意圖作一點說明,對有關課文作一點分析,對練習題的命題意圖和解題思路加以提示,在教法上提一些建議,提供一些備課資料而已,不能任意夸大它的作用?!币虼?,教師完全可以而且也應該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自身的人生經歷和閱讀體驗,生成別出心裁的教學設計和獨具一格的文本解讀。也就是說,面對一篇具體的文章,我們首先要有自己的個性解讀,然后再參考教參的觀點,完善、充實自己的解讀。需要說明的是,對教參的參考是以堅持自己的解讀為前提的,有利于或者能夠完善自己解讀的,我們就吸收,不利于甚至與自己解讀完全相反的,我們就探討、質疑,甚至排斥乃至摒棄。遺憾的是,相當多的語文教師平常備課,恰恰與上述過程相反:面對一篇具體的文章,首先做的不是自己解讀,而是端起教參,教參上什么觀點就持什么觀點,與之相承接的便是教什么觀點,絲毫看不出教師自己對這篇文章個性認知的“痕跡”。從現(xiàn)實情況看,這種“拿來主義”還相當盛行。
舉個眾所周知的例子,魯迅先生曾對我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作出評說,“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西方也有“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因此,對一篇文本的解讀,怎么會也怎么可能是千篇一律呢?既然解讀會有種種,我們就應該讀出自己,我們就應該讀出個性,哪怕和教參“叫板” !
筆者認為,包括語文教師在內的所有教師都是知識分子,既然是知識分子,就應該追求真理和獨立思考。從這一點來說,語文教師也萬不可迷信教參,一味地“唯教參是瞻”。更何況,有的教參對某篇文章的解讀是有失偏頗乃至存在錯誤的。
以《白兔和月亮》為例?!栋淄煤驮铝痢肥且粍t寓言,既然是寓言,教學的重點就應該是對寓意的探究。XX版本的教參把寓意定位為“得失之患”,并解釋:“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諸神之王慷慨賜予,但是她實在不配擁有,因此不能泰然擁有。這就是說,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睘榱俗屪x者接受這一寓意,教參繼續(xù)分析,“寓言講的是白兔擁有月亮,不是擁有一把青草什么的??梢姴皇欠褐笓碛?,只是指白兔之于月亮那樣的擁有。如果天空擁有月亮,天空就可以泰然擁有,不會如此緊張不安。”筆者始終認為該教參“得失之患”的寓意有失偏頗,對寓意的分析也有待商榷。
該教參認為小白兔不配擁有月亮,筆者卻認為小白兔最配擁有月亮。讓我們回到文本,諸神之王之所以把月亮歸為白兔所有就是因為白兔是“賞月的行家”,最“懂得”月亮。試問,如果小白兔不配擁有月亮那誰配擁有呢?此其一。為了說明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得失之患,該教參做了個假設,如果小白兔擁有一把青草就不會有得失之患。對這個假設,筆者也不以為然。試想,泰然“擁有一把青草”的小白兔,只是我們一般理解的愛吃青菜的生物意義上的白兔,又怎么會是寓言中那個“愛大自然的美,尤愛皎潔的月色”、“獨具審美慧心”和“賞月的行家”的白兔?在這一點上,該教參顯然混淆了生物學意義的白兔和文學形象的白兔。此其二。因此,筆者認為該教參把本文的寓意概括為“不配擁有而擁有,就會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是不恰當?shù)摹?/p>
那么,《白兔和月亮》的寓意究竟怎樣概括才比較恰當呢?我們暫且看一看作者是怎樣看自己作品的。周國平在談到這則寓言時說,“這則寓言(《白兔和月亮》)旨在說明,對于事物的審美態(tài)度和功利態(tài)度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排斥的。我們要能夠發(fā)現(xiàn)和欣賞對象的美,就不可抱有一種占有的態(tài)度?!?筆者認為這句話恰好是對寓言寓意的最好闡釋。讓我們再次回到文本:開始時,小白兔對月亮是持審美態(tài)度,也就是欣賞的心態(tài),此時覺得“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可是,在諸神之王把月亮變?yōu)樾“淄玫乃接胸敭a后,月亮并沒有變化,還是原來的月亮,可小白兔對待月亮的態(tài)度和心態(tài)變化了,此時小白兔對月亮是持功利態(tài)度,占有的心態(tài),這時審美層面的月亮被小白兔物質化,“她牢牢地盯著月亮,就像財主盯著自己的金窖”,自然“從前的閑適心情一掃而光了”。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小白兔面對同樣的月亮,只是因為態(tài)度或心態(tài)不同,就導致了生活質量的不同。換句話也就是說,文本意在引導人們認識怎樣對待“財富”或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來對待財富。這應該才是本文的寓意所在。
最后,筆者借用顧之川先生的話來結束本文:“教學參考書并不能代替教師對教材的獨立鉆研,更不能直接拿來當做講義或教案。”尤其是在倡導文本解讀多元化和語文課改進入高原期的今天,我們語文教師更應該走出教參囹圄,著力彰顯自己的解讀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