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考察時,首站就到固原地區(qū),冒雨向六盤山主峰上的紅軍長征會師紀念碑敬獻花籃,并視察當地扶貧工作。
六盤山是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山,是長征勝利的象征。六盤山下的固原古稱“西海固”——曾與甘肅河西、定西并稱為“三西”,近一個世紀以來始終是“中國最貧困地區(qū)”的代名詞。當年,清朝陜甘總督左宗棠來到這里,看著眼前的黃沙漫漫,一聲長嘆,“苦瘠甲天下”;40多年前,聯(lián)合國專家來此考察,搖頭嘆息,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如今,不毛之地上長出了青翠欲滴的蔬菜,蕭條冷落的黃土高坡上成群的牛羊在歡叫,被寫入《中國社會扶貧創(chuàng)新行動優(yōu)秀案例集》的閩寧扶貧模式更是蜚聲中華大地。
觸景生情,人們很自然地把長征精神與脫貧攻堅聯(lián)系在一塊。脫貧攻堅就是新的長征,需要以長征精神來引領,咬定目標,力爭在2020年全面脫貧奔小康。只剩5年時間,尚有5000萬貧困人口,數字的巨大反差更需要精神力量的鼓舞,砥礪前進,克難攻堅。
長征精神體現(xiàn)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脫貧攻堅也需要信仰來引領。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彼時,歷史上從未有過這樣的長征。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到說不盡的艱難險阻,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卻能開動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這樣的人類“大遷徙”,首先依靠的是紅軍將士們堅如磐石的理想信念——北上抗日,救亡圖存。同樣,脫貧攻堅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艱巨的扶貧壯舉,消除貧困,驅逐饑餓,在貧瘠的土地上播下幸福的種子,也需要理想信念來引領,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現(xiàn)階段中國人民理想信念的最大公約數。一個貧困的民族在世界上沒有話語權,在地球上更無安身立命之處。唯有從貧困線上掙脫出來,并齊心協(xié)力奔小康,中國才會有平衡的強大,才會有實力均衡的崛起。
長征精神體現(xiàn)一往無前的英勇奮斗,脫貧攻堅也需要犧牲來鋪墊。長征途中,無論是重巒疊嶂的山崖,還是人跡罕至的草地,抑或是隨時會奪命的飛機大炮,饑餓、嚴寒、疾病、極度疲勞、槍林彈雨,紅軍將士們將生的希望讓給別人,將死的威脅留給自己,無數紅軍將士英勇犧牲、前仆后繼,才有長征勝利的輝煌。同樣,脫貧攻堅也需要犧牲精神,移民們需要有拋離故土的精神犧牲,扶貧干部需要有別婦拋雛的利益犧牲,而倒在扶貧路上的樂山市七位干部更是脫貧攻堅的勇士,悲壯中見犧牲精神。
長征精神體現(xiàn)堅韌不拔的剛強耐力,脫貧攻堅也需要韌性來支撐。長征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寫照,縱觀長征歷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還要粉碎敵人數不清的圍追堵截,困難重重,險象環(huán)生,是堅韌的耐力和鋼鐵般的意志支撐紅軍將士度過難關,贏得勝利。同樣,脫貧攻堅路上也面臨許多困難,主要是數量多、越往后越難、貧困人口發(fā)展能力弱、特困問題突出、易返貧等,也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力。而一些地區(qū)精準扶貧體制機制還不健全、扶貧開發(fā)責任還沒有完全落到實處、扶貧合力還沒有形成、扶貧資金投入還不能滿足需要、貧困地區(qū)和貧困人口主觀能動性有待提高、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有待加強,有的地方甚至用扶貧盆景來糊弄上級,這些問題都需要韌性來克服。
到2020年,我國將全面實現(xiàn)小康社會。要用長征精神引領脫貧攻堅,為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作者系財經媒體專欄作家,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 )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