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慶磊
摘 要:夏多布里昂是法國早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作家通過《秋天的快樂》將個人的內(nèi)心感觸投射于時序流轉(zhuǎn)的境界之中,散文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審美特質(zhì)。本文以印象批評的視角展示了作家于孤獨中尋覓快樂的心路歷程,并對作家語言背后暗含的憂郁氣質(zhì)作逐一解讀。
關(guān)鍵詞:憂郁 夏多布里昂 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四時之中,予獨愛秋日。悄然的北風,落寞的云靄,孤零的枝丫,紛繁的落英,凡茲所見,大抵是秋時已至了??諝獾捏w溫恰似經(jīng)冰敷過般愈來愈低寒,銀杏的腰肢仿若翦削后愈來愈骨感,秋葉與止水迎來了如期而至的邂逅,秋風與停云亦開始了闊別良久的狂歡,大地在黯然的軀殼下似乎蘊匿著一團噴薄欲出的沖動。秋之為秋,那些舊有的可凄可婉可慨可嘆可憐可憾的滋味驀地蕩然無存,大略是秋之于我醞出新的況味了罷。夏多布里昂《秋天的快樂》{1}不免讓這絲況味更為綿長了。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隨著沙沙繁響的枯葉墜曳,我們的歲月也剝落出一層新的紋理。至于這種體悟,我想也只有在最為敏感的秋日才會油然而生了,我憐愛這一敏感的秋日正如憐愛靜好歲月中緩緩滑落的青春。千絲萬縷的思緒猶似全然錯置于這一時節(jié)的邊邊角角,任其藤蔓鋪曼,在即將枯槁的葉脈間,在滿地憔悴的菊蕊中,在鎩羽于墻角的風尾際,甚至在午酣時的夢境里,敏感到身畔就只剩下古意這一味殘存了?!皹淙~脫落仿佛我們的歲月”描摹得再好不過了,在這個光景下,我不免對歲月中穿梭而過的種種肅然起敬起來,一切之為一切,似乎都是那么低回巧近而又難以追尋。
木心先生曾說:“生命是時時刻刻不知道如何是好?!眥2}生命何其曼妙,又何其奧妙。時刻、時光、時空諸如此類的時間維度賦予生命以存在之密度、行走之廣度和尋掘之深度,那些原本散落于不同角落的人們,由于共同的信仰、使命、生活方式,抑或,哪怕毫無交集(單單是無意的邂逅),得以在某時某刻某地相逢、相識、相交、相知、相挾持、相濡以沫、相忘于江湖。這又該是怎樣的一種畫面,怎樣的一種滋味呵!“鮮花凋零仿佛我們的時刻”,殞芳堆損,堪摘方折,偶然的墜落,無意的堆積,一切皆是命中注定,造化使然。曼妙之秋,奧妙之秋,一任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淡淡地想,疏疏地想,類如美妙,人皆心向往之,此是常態(tài)?;驗橐潞畣觉豸?,或為饑饉想珍饈,或為才子念佳人,或為無鹽乞花容,秋來思緒紛飛,惹人遐想,“流云飛逝仿佛我們的幻想”,概是幻想來去倏忽、不易達成之故罷。單論幻想這一作為,不啻是一樁富有浪漫情懷之事。倘若連幻想的勇氣都沒有了,夫復何為?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從天之涯海之角,這樣默默趨近的兩個人兒,該是何等的際遇和機緣。于我拙見,感情最妙處常在于可與不可兩可之間,多一分則輕佻散漫,少一分則情深緣淺?;驗槿綦[若現(xiàn),或為若即若離。我們常謂“保鮮”,常求無隙,殊不知物極必反,窮則生變。然“太陽變冷仿佛我們的愛情”尚覺不妥,縱然大多愛情不堪時間漱刷,大半望望然去了,我還是堅信永恒一詞的,我不曉得誰一開始就篤定如此這般,但我想人人都應(yīng)是懷著對愛情的憧憬而來的,都是向好的,這本是美好愿景,但我總不住地那么想。于此,“太陽變冷”便是“蒸蒸日上”或言“如日中天”,雖然這番話疏離現(xiàn)實,欹傾理想,有自欺欺人之嫌,然愛情不正是極具理想趣味的嗎?心存敬畏、衷情愛慕畢竟也是一種姿態(tài)。凡茲所說,亦不敢自是,管窺蠡測而已。
“河流冰封”,想也是暮秋時節(jié)了,這與我所欣喜的秋之況味相距甚遠了,自然這到底不能代言我的生活,細細想來我還是比較鐘情于初秋的,初秋月桂的皎潔,尤其杭城,是難以言表的。當時當刻,于湖畔覓一烏篷,徑直朝那藕花深處蕩去,岸邊的聒噪聚攏而起的聲暈,煞有介事地向著湖心撲來,一心求寂的我們且不去理會,閉目吸嗅,竟能找到桂花的飴味來,比及平日泛湖,多一半甜蜜,少一半茫然,甜蜜是溫柔鄉(xiāng)的小引,故在當時已是不多不少的一個夢了。再比之河流冰封般一成不變的生活,我不免覺得夢一般的生活更加深邃而愜意了。不是嗎?
如此總總,“這一切都和我們的命運有著隱秘的關(guān)系”,我們正逢光風霽月的青春,不可輕言命運,總覺得這其中摻雜著些許的悲觀意味。毋庸置疑,歲月、時刻、幻想、智力、愛情、生活等等均和命運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交集,夏多君在此照圓說了去,也無可厚非。話既至此,想起俞銘衡老先生曾為鄭振鐸先生的葬禮敬獻一副短短的挽聯(lián):兩杯清茗,列坐并長筵,會后分襟成永別。一角小園,同車曾暫賞,風前揮涕望重云。{3}品茗論道,游園激賞,幾十年交誼濃縮其間,短短兩行儷偶文字,未見命運二字閃爍其間,但其中無法擺脫,無法逆轉(zhuǎn),無限的無奈,無限的悲憫卻只字可見,這大概是中西命運觀的迥異之處罷。
秋雨總是于夜深人靜之時悄無聲息而至,清晨推窗,已是滿地落葉掃徑了。來時也且不免如此之匆匆,設(shè)想驟雨初歇時,也總是急促的了,讓人于睡夢之中捕捉,卻又于睡夢之中消止,真真是迷藏般讓人惱羞而又驚詫,何必僅僅留下滿地狼藉的一個清晨呢?任誰都會深感心中惋惜惆悵兩迷離,無所適從。但聞聽植園中雛菊半開,也就釋然了。不由得想起雪萊的詩歌,暗自思忖,逐其格調(diào),這個秋天已經(jīng)來了,下個秋天還會遠嗎?沒料到裹挾北地風塵的我竟會鐘愛這江南一秋,喟嘆出半闋情趣來,別是一番滋味。這也許和作者所謂的“無法形容的喜悅”有著某種暗合的心境罷,誰知道呢?
秋,午后,青的天,白的云,蔚藍與皚白交相輝映,相映成趣。飛鳥的羽翮全然被白云覆掩淡化了,無論舒也罷,斂也罷,總像無有籠罩的。姿媚嬌柔全在翕合之間,眸子不及處,只待人去想了。單聽那振翅鳧翼的聲音,也覺得另有一味詩意呢。大概凡是冠上初秋之名的物什都會在我心底滑過一絲震撼罷。無關(guān)橡樹,無關(guān)烏鴉,這些終究不會在我的筆下留余其萬一的,初秋總是讓人莫名其妙地歡喜,又漫不經(jīng)心地遺忘,我們?yōu)橹У闹皇悄欠N轉(zhuǎn)瞬即逝的感覺罷了。旁人浮想聯(lián)翩的秋之印象,諸如肅殺也,蕭條也,凄婉也,悄愴也,多少會讓我有幾許不適,比之春一味平鋪的綠,比之夏全然滿目的翠,再把潑墨單一的冬給喚醒過來,秋自有一種打算,大有一種深諳世故的做派,紅葉血凝,百舸爭流,荒林落落,芳草萋萋,晴川歷歷,斜暉脈脈,已極我目了?!胺疾萏煅摹薄案懈h還生”,我不禁折服于古人妙趣橫生之文氣和游目騁懷之魄力,滿眼的秋色盡數(shù)寄在這憑欄人的一望了。鄧肯說:“世人只會吟詠春天與戀愛,真無道理。須知秋天的景色,更華麗,更恢奇,而秋天的快樂有萬倍的雄壯、驚奇、瑰麗?!眥4}覽罷,大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慨。夏多布里昂每每與秋性情相合,與鄧肯相若,也算得是一個“識趣之人”。
“他挖出的溝正是他身后的紀念”,這便是夏多君陶醉于秋之懷中時,性情與自然的脈搏相合,蕩氣回腸低吟出來的生命宣言:生命在這一瞬是何等的飽滿,何等的齊諧,何等的神圣。生與死、靈與肉,人與秋,就在這犁鏵的不停騰挪中左右兩隔,直至秋雨再次將它們濡濕雜糅,生命終究化為一抔塵土,一歲一秋,去追挽它已去的影。“我不禁慶幸已將有關(guān)我的至福的種種神話置于人事的圈外”,夏多君未免太過滯介成敗,掎摭其行事了。不獨把我們置于人事之外,并且把我們引入一個更圣潔、更肅穆的神話世界,我們才發(fā)現(xiàn)我們已不愿醒來,才發(fā)現(xiàn)了到底還有一種跳脫于生死之外的靜謐?!皟簳r的塔佛尼埃{5}也不會對一位旅行者的記述這般全神貫注”,且不去窮究塔佛尼埃何許人也,夏多布里昂巧借燕子會合之際的呢喃暗含那在內(nèi)心擱淺已久的企盼——重逢。當秋夜俱寂,一片一片的落葉簌簌起舞的時候,看啊,你心里的往事也簌簌落了起來,辛酸與狂喜,寬恕與禱罪,風花雪月,燈紅酒綠,悲歡離合,嬉笑怒罵,一片一片在心底沉淀、碾壓,他們沉降在你的靈魂深處,沉降在你不敢言說的一隅,繼而碾作塵,腐作泥。總有那么一絲記憶蹂躪著你的靈魂,揮之不去,割舍不下。想起來真不免黯然神傷了。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秋之于我醞出什么新味了呢,待到明年怕又別是一番滋味了。
作家以秋天的快樂為題,而通篇卻并無歡快之意,有學者認為,夏多布里昂的一生充斥著各種矛盾,“他的本性和他扮演的角色是矛盾之極”,我們徜徉在作家這種矛盾渾然的境域之中,追隨著他內(nèi)心的律動思索彷徨,體會著世事輪回與時序交替的曼妙,他給予我們更多的是對于命運的思考與詰問,他在抗爭著一切,也在質(zhì)疑著一切。
{1} 夏多布里昂:《墓畔回憶錄》,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85-86頁。
{2} 木心:《瓊美卡隨想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頁。
{3} 孫玉蓉編:《俞平伯研究資料》,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頁。
{4} 林語堂:《人生不過如此》,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26頁。
{5} 塔佛尼埃,17世紀法國著名旅行家。
{6} 勃蘭兌斯著、張道真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第三分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