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合作學習是于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并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取得實質性發(fā)展的一種教學理論和策略,被譽為當代最大的教育改革之一。美國的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斯萊文教授是合作學習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斯萊文教授認為:“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并依據他們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或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蹦壳?,世界各國研究的合作學習主要是指以學習小組合作為主的結構組織形式,其特點是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以生生合作為主。
一、我國合作學習的現狀
其實,“合作學習”這種現象在我國古代已存在,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幾千年前就已提出“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膶W習理論,體現了合作學習的思想。上世紀80年代我國將這一理論引入國內,然后逐漸出現少量的合作學習研究現象;九十年代初期,小組活動深入我國的課堂教學,并由此展開了對合作學習的探討;九十年代中期,山東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合作教學研究與實驗》,這是一個中外合作的課題,這一課題經過了長達6年的教學研究,分別在山東、河南、浙江、廣東、北京、天津等多個省市展開,實驗課目主要圍繞語文、數學、外語科目進行研究討論及實驗,然后逐步向其他學科擴散。這次大規(guī)模的實驗研究為我國的合作教學奠定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二、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策略在世界許多國家的教育行業(yè)中都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實踐,有廣泛而深遠的理論基礎。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理論是由行為主義發(fā)展為認知主義的結果,對當今教育心理學領域發(fā)展和方向起著引導作用。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不是學生死記硬背及被動接受知識傳授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習不僅是知識由外向內的轉移和傳遞,更是學習者自覺地重新在頭腦中構建知識結構的過程。通過舊知識、新經驗與新知識、舊經驗相結合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原來的舊認識。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可以使學生對語言的知識有新的認識,在大腦中對語言知識系統(tǒng)重新建構。
2.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
維果茨基認為,在教學時必須注意到兒童兩種發(fā)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fā)展水平,另一種是即將到達的發(fā)展水平。維果茨基把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稱為“最近發(fā)展區(qū)”,即獨立解決問題的真實發(fā)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導下或與其他兒童合作情況下解決問題的潛在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在小組合作提問、對話、討論、采訪、調查的過程中,學生會學習到不同的知識,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會進一步提高。
3.馬斯洛的“需求”理論
馬斯洛需求理論即人對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及自我實現的需要。與合作學習有相關性的需要:交往、表現、求援、游戲需要。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交往、求援等需求得到滿足,學生的情感得到豐富的發(fā)展,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積極性,因而可以使學生自覺地學習。
4.“群體動力”理論
群體動力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是勒溫,他是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群體使學生之間的互依性轉化為集體學習的動力。在合作的小組中,每個小組成員具有不同的智慧水平、特殊的知識結構、個性的思維方式。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不等水平的智慧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相互啟發(fā)、補充,在交流中思維的交織激起新的創(chuàng)意,用集體的力量完成學習任務
5.社會凝聚理論
社會凝聚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中的合作是因為他們相互關心并希望彼此完成任務。如果學習任務是富有挑戰(zhàn)性和有趣的,且學生擁有一定的小組合作能力,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就會獲得自信。社會凝聚理論的顯著表現是合作學習小組的建設活動,以及小組活動過程之中和之后的小組自加工活動或小組自評活動。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組織學生分組討論時,讓小組成員擔任“檢察員”、“記錄員”、“報告員”等不同的角色,指揮、督促組員共同完成課題討論。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
1.話題討論
教師可以參考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掌握課本的精髓,選擇一些在生活中具有代表性、對學生有趣味性和生活化的課題,學生在小組中能夠運用自己學習、掌握的語言知識結構表達自己的意見,鍛煉語言交際能力。例如:老師選擇一個Job話題,先讓同學們小組討論,然后由他們討論的結果引入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老師先設定幾個問題:Whats your favorite job and why?Can you describe some characters of the job?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在小組內討論(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盡量用英語交流,個別不會表達的詞可以用母語代替,也可以請求老師的幫助),在各個組員自由發(fā)表建議的同時,由小組組長記錄整理,然后向全班匯報。
2.角色扮演
教師選擇一個場景,例如:下雨天,然后由小組內成員自由分配角色,通過合作討論、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揮想象、自然對話等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能更深刻地理解語言知識、結構,也有更多用英語交流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角色扮演的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小組合作——游戲
游戲是英語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之一,在組織游戲教學過程中先將全班組分成若干個小組進行對比賽,給學生們小組練習的時間,然后各個小組進行比賽,比賽時記分,這種小組合作式的競爭游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集體意識、團隊精神、人際交往能力。
四、合作學習的意義
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老師主要負責傳授知識,注重語法結構和寫作練習,即讀、寫的技能,忽視了英語學習中的聽說的學習技能,因此學生常常在課堂中處于被動的地位,形成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單方面?zhèn)魇谥R、單方面接受知識的現象,學生很少有機會用英語進行交流。在合作學習模式中的英語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中心、主體,老師則簡明地布置任務,然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學生之間的相互對話及不同思維的相互碰撞,都會刺激頭腦中新的交織點的迸發(fā)。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獲得更多英語口語交流的機會,而且挖掘、發(fā)散學生新的思維方式、全知的認識角度,這對學生的英語口語認知、交際能力有明顯的推動作用。
合作學習策略不僅可以提高教師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實效性,從而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從目前學習模式的采用情況看,合作學習策略對英語課堂的改革和發(fā)展產生重要的推動力,英語課堂教學找到新的學習支點,同時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牛小彥.初中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探究[J].教育科學,2014(7).
[2]陳瑩.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研究[J].2012(11).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M].2009.
基金項目:該論文是河南省南陽師范學院2016年大學生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項目(SPCP):初中英語教學-合作學習探究、2016-394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394。